田東江
明朝萬歷年間,監(jiān)察御史上奏說,首輔張居正的三個兒子“連登制科,流弊迄今未已”。制科,即國家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選拔各類特殊人才。張居正從這里找到空子,優(yōu)惠了自己的兒子。這個頭一帶壞,馬上上行下效:禮部尚書和其他兩位大學士,這幾個能量不小的爹,都把原來的擇才錄用變成了自家的近水樓臺。而監(jiān)察御史拿張居正開刀,實際上是在敲山震虎,他進而諫言:老爹還在臺上,兒子不準參加廷試。
但監(jiān)察御史的一席話卻捅了馬蜂窩。當時,其中一位大學士的兩個兒子正在準備廷試,他聽說這件事后,覺得張居正徇私了,而他是干凈的,于是“為子白誣,且乞骸骨”,假裝要撂挑子。同樣坐不住的另一位大學士也上奏陳情。重臣紛紛發(fā)脾氣,萬歷皇帝害怕了,遂貶監(jiān)察御史為許州判官。此前正德年間,一位內閣大學士也是這樣,他的兒子不學無術,廷試卻“必欲得第一”。顯然,兒子放出話來在于清楚爹的拼勁,且相信爹爹一定會不遺余力地去拼。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官二代、富二代的爹都這么給力。元朝有一出雜劇,講的是關羽之子奉命收捕賊將后,得勝歸來,由于急于報喜,戰(zhàn)馬把一平民的獨生子踩死了,之后又肇事逃逸。該平民一怒之下,前去州府告狀。起初,負責審案的州判還給平民還禮,搞得下屬大惑不解,州判遂訓斥下屬:“他是告狀的,是咱的衣食父母。”等到聽說告的是關羽之子,下屬先嚇了一跳,州判更是退避三舍,連說不敢受理。
當關羽得知后,大怒,想一刀咔嚓了兒子。這時,關羽的兄弟趙云、馬超、黃忠等都來求情,關羽執(zhí)意不許。張飛怒了,上前揪住原告,說:“你肯饒過我侄兒,我與你千兩黃金。你若不息詞呵……我則一鞭就打殺你。”姜維也上來,說關小將軍抓賊“功勞大,免教赴法場”。于是關羽之子最終逃脫了處罰。
從這件尋常的“交通事故”中,不難看到公平與后臺的較量,即使拼不成爹,拼叔也能力挽狂瀾。
如果凡事都能夠靠“拼爹”“拼叔”取勝,則無疑冒犯了社會公平。這些事情發(fā)生在制度不健全的古代,我們尚且能夠理解。倘若在倡導公平公正的今天,人們在拼爹不成就拼叔,那么已有的一些規(guī)則、制度就形同虛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