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人內(nèi)閣性質觀點述評

      2016-03-23 14:24:56李宜春李羽千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大學士內(nèi)閣宰相

      李宜春  李羽千

      (1.寧波工程學院 中國東海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211;2.武昌理工學院 商學院,湖北 武漢 420115)

      明人內(nèi)閣性質觀點述評

      李宜春1李羽千2

      (1.寧波工程學院 中國東海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211;2.武昌理工學院 商學院,湖北 武漢 420115)

      摘要:由于朱元璋對外朝和內(nèi)輔領袖的猜忌,明朝內(nèi)閣始終沒有從制度層面被明確為像以前朝代那樣普遍存在的具有政務統(tǒng)籌、內(nèi)輔作用的機構;而行政體系運行的慣性又要求有一個這樣的機構存在。明代朝野對于內(nèi)閣的指責,既有不尊祖制、越位,又有缺位、不作為。而明朝人士關于閣臣“只備論顧問之職,原非宰相”與“雖無相名,實有相職”的矛盾性論斷,恰恰反映出內(nèi)閣地位的尷尬和明朝中樞制度設計的缺陷。

      關鍵詞:內(nèi)閣;大學士;宰相;內(nèi)輔

      關于明內(nèi)閣性質問題,明朝人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意見認為,內(nèi)閣大學士僅是顧問左右,“只備論顧問之職,原非宰相”;另一種意見認為,大學士無宰相之名分,但有其實,即有責、有權,“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本文擬從考察歷朝統(tǒng)籌、內(nèi)輔機構的宏觀視野,結合明內(nèi)閣職責不斷變化的史實,對明朝人士有關內(nèi)閣性質的觀點進行評析,從而加深對明內(nèi)閣制度的認識。

      一、朱元璋的政體變革與內(nèi)輔視野下的明內(nèi)閣

      西漢以后,歷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內(nèi)輔機構的存在,其主要職責是統(tǒng)籌,協(xié)助皇帝決策,具體為處樞機、掌機要、備咨詢、初決策、代王言等,甚至對全國行政事務進行統(tǒng)籌管理。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說:“中國歷史上內(nèi)朝與外朝的區(qū)分,列朝都有之。整個中國政府制度演變的趨勢,常由內(nèi)朝逐漸奪取了外朝的權力?!盵1](P231)這樣的內(nèi)輔機構,在西漢是所謂的內(nèi)朝或曰中朝,在東漢為尚書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唐朝是政事堂、中書門下,宋朝是中書門下、樞密院(二府),清代為軍機處。它們經(jīng)常被稱為“政府”“政本”“政源”等。與之并存的,則總有一個形態(tài)不盡相同的外朝,主要擔負常規(guī)性的管理職能,或職能被內(nèi)輔侵奪,甚至是虛設,如西漢中后期的丞相、御史大夫、諸卿,東漢的三公、諸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諸公、諸卿等,唐宋的尚書省、監(jiān)寺,清代的內(nèi)閣、六部、監(jiān)寺。當代學者錢穆認為,這種政治體制很重要,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主要特色。“秦、漢以來中國政治之長進,即在政府漸漸脫離王室而獨立化,王室代表貴族特權之世襲,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進退,而宰相為政府領袖,君權、相權互為節(jié)制。”“(唐)李德裕謂:宰相非其人,當亟廢罷,至天下之政,不可不歸中書。宋蔡承禧神宗時上疏,乞除命大臣、臺諫之外,事無巨細,非經(jīng)二府(中書、樞密),不得施行。此中國傳統(tǒng)政治之精神也。”[2](P377)

      明太祖朱元璋厭惡外朝和內(nèi)輔領袖的擅權專政,下詔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wěn)當。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古今圖書集成》卷六七,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版?!睹魇贰肪砥叨f,明朝“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帝方自操威柄”。錢穆評價明制特征時也說:“六部之上,更無領袖,而天子總其成”;“吏、兵、戶三部之權稍重,而總裁則歸之皇帝也?!敝煸八煲試以准嫒握啄X,直接掌握行政權。

      據(jù)孫承澤《春明夢余錄》記載,洪武十七年九月,給事中張文輔言:“自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間,內(nèi)外諸司奏札凡一千一百六十件,計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泵鎸Ψ彪s瑣細的政務,朱元璋不得不“另設內(nèi)閣大學士,為天子襄理文墨”。由此,內(nèi)閣制度逐漸形成?!睹魇贰ぢ毠僦尽分杏浭鰞?nèi)閣職責是“掌獻替可否,奉陳規(guī)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內(nèi)閣向皇帝提供咨詢、出謀劃策,最主要的方式是票擬。明代官員呈遞的奏議和來自全國的奏章,經(jīng)通政使司呈內(nèi)廷,交皇帝閱覽后發(fā)至內(nèi)閣,由內(nèi)閣大學士擬作批答草稿,用小票墨書貼于其上,也可直接寫上意見,稱為“票擬”或“擬票”“票旨”“條旨”“調旨”,再經(jīng)皇帝審閱、批紅而定。

      另外,閣部相持是明代政治的一大特征,即內(nèi)閣與以吏部為首的外朝之間的權力、地位之爭。當然,其他部門如兵部也與內(nèi)閣有職權、地位之爭,這使得明代閣臣不稱“樞臣”“冢宰”,這也是認識明內(nèi)閣性質的一個基本背景。

      明朝吏部在六部中地位最高,吏部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勛、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冢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表率百僚,進退庶官,銓衡重地,其禮數(shù)殊異,無與并者”。[3](P1356)吏部尚書品級雖同于其他尚書,卻尊為“六卿之長”,又稱為“冢宰”,而“冢宰”這一稱呼在以往朝代通常是指內(nèi)朝首領的。朝廷百司聯(lián)名上疏,例以吏部領銜。萬歷時東林黨人顧憲成說:“內(nèi)閣者,翰林之結局;冢宰者,各衙門之結局。”內(nèi)閣出現(xiàn)后,吏部權勢受到挑戰(zhàn)?!睹魇贰て咔淠瓯怼氛撌鲩w部相持、科道乘間、黨爭激烈的情況時說:“明太祖十三年罷丞相,政歸六部,部權重也。洪宣以后,閣體既尊,而權亦漸重,于是閣部相持,凡廷推考察,各騁意見,以營其私,而黨局分焉。科道庶僚乘其間隙,參奏紛挐。馴至神宗,厭其囂聒,置而不論,而被劾多者,其人自去。逮熹宗朝,則正論澌滅矣。莊烈矯之,卒不能救?!?/p>

      除不稱“冢宰”外,明朝閣臣還不稱“樞臣”。而歷來具有統(tǒng)籌作用的機構多稱“樞機”,任其職者稱“樞臣”,如西漢、東漢尚書臺,唐中書門下,宋樞密院,清軍機處。明朝兵部尚書總掌全國軍務,執(zhí)掌“樞密之權”,稱為“樞臣”“本兵”。如明末錢龍錫為大學士,“及袁崇煥殺毛文龍,報疏云:輔臣龍錫為此一事低徊過臣寓。復上善后疏言:閣臣、樞臣,往復商確,臣以是得奉行無失?!盵4](P5083)其中的輔臣、閣臣是指內(nèi)閣大學士,樞臣指兵部尚書。明朝兵部從祖制、法理上來說可以直接指揮全國軍政,兵部對于內(nèi)閣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如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兵部尚書于謙領導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他不是大學士,“御史顧躭言謙太專,請六部大事同內(nèi)閣奏行。謙據(jù)祖制折之”。[5](P3311)閣臣不稱“樞臣”,兵部對于內(nèi)閣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這也是閣部相持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

      而這一切,都與朱元璋的上述政治制度變革有關。

      二、明人關于內(nèi)閣性質的兩種意見

      明人關于明內(nèi)閣性質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內(nèi)閣大學士僅是顧問左右,“只備論顧問之職,原非宰相”;另一種意見認為,內(nèi)閣大學士無宰相之名分,但有其實,即有責、有權,“雖無相名,實有相職”。

      在第一種觀點中,有的側重強調內(nèi)閣的論道、輔導職責。正德時大學士李東陽說:“臣等所居之官,論思輔導之職也。”大學士楊延和也曾說:“臣等備員內(nèi)閣,職專輔導?!庇械膭t側重從內(nèi)閣僅只票擬,并不參與決策或雖然參與決策,但不“身與實事”的角度來說閣臣非古之宰相。因為明內(nèi)閣與西漢的丞相,東漢、魏晉南北朝的尚書臺(省),唐、宋的中書、政事堂等都不一樣,內(nèi)閣“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清初孫承澤指出,明朝“內(nèi)閣之職,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擬而不身出與事”。清康熙帝認為,明朝“政歸六部,權在人主,而內(nèi)閣參謀,又不得專制處事”。*《古今圖書集成》卷六七,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版。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卷二“內(nèi)閣表下案語”說:“內(nèi)閣職司票擬,其官創(chuàng)自明初,原不過如知制誥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職?!奔o昀也說:“漢以來,六曹皆宰相之統(tǒng)屬也。然自明革中書省,析其事權歸之六部,始得專達于天子,而內(nèi)閣惟司票擬之職,與古制迥異也。”

      萬歷大學士葉向高對此觀點議論較多,中心觀點即是“高皇帝罷中書省分置六部,是明以六部為相也。閣臣無相之實,而虛被相之名”,即“有相名,而無相權”。他說:“六部九卿,朝廷所與共理天下,一官不備,則一職不舉?!孀谠O立閣臣,原是文墨議論之官,毫無事權,一切政務,皆出自六卿。其與前代之相臣絕不相同?!庇终f:“高皇帝罷中書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乃有閣臣之設,亦僅持文墨議論耳。漸而票擬,漸而稱輔臣,浸失初意。至嘉靖以后嚴嵩、張居正等怙寵行私,上竊朝廷之權,下侵六曹之職,怨毒盈于天下,而禍敗隨之?!?申時行、沈鯉:《綸扉奏稿》卷一零《乞休第十一疏》,全國圖書館縮微文獻復制中心。又說:“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即其大者如吏部之升除、兵部之兵馬、法司之問斷,閣臣得而參之否?”*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四六二,中華書局1962年版。另一方面,關于內(nèi)閣大學士無宰相之名分,但有其實,即“雖無相名,實有相職”的觀點也很多。

      明初名臣劉基主張宰相的本質就是議定大政,而無論管理庶務與否。他說:“夫宰相者,以義理為權衡而已,無預焉者也?!薄睹鲿氛f:“內(nèi)閣之職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擬也?!焙瘟伎 端挠妖S叢說》卷七 《史三》說:“三楊(指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在閣既久,漸兼尚書,其后散官加至保傅,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矣?!背苫?1487年),徐溥入閣后說:“竊惟內(nèi)閣乃朝廷宥密之地,內(nèi)閣實國家輔弼之臣,固惟贊萬事之機,尤須極一時之選?!焙胫螘r閣臣丘濬說:“內(nèi)閣深嚴之地,視前朝之政事堂,有輔相之實,而無其名?!彼J為,“內(nèi)閣所辦之事,乃國家大制,作大政務、大典禮,雖專詞翰之職,實兼輔弼之仁。”鄒智《弘治庚申拾遺》說:“任宰相以亮天工。臣聞體元者,人君之職。調元者,宰相之事?!薄睹魇雷趯氂枴氛f內(nèi)閣“此官雖無相名,實有相職”。世宗常稱內(nèi)閣大學士為“肱股之臣”,稱首輔為“元輔重臣”。他還對閣臣楊一清說:“自古天子擇宰相,宰相擇庶僚?!卑褍?nèi)閣大學士的遷除比作“古者命相之意”。大學士楊延和說:“內(nèi)閣乃深嚴之地,辦事則機務所關,雖建官無宰相之名,而責任有均衡之重。”嘉靖六年(1527年),張璁入閣后上疏說:“今之內(nèi)閣,宰相職也?!?/p>

      大學士高拱則有著名的“三駕馬車”說。他稱首輔為“首相”“宰相”,他認為,要得天下之治,“只在用人,用人只在用三個人,一個首相,一個冢宰,一個臺長”。首相、冢宰、臺長各指內(nèi)閣首輔大學士、吏部尚書、左都御史。其《本語》說,明初內(nèi)閣“備問代言,商榷政務,極其寵密,然未有平章之大任也,嗣后遂理機務庶政;比具久也,則遂隆以師保之官,稱輔臣焉。雖無宰相之名,有其實矣?!庇终f:“國朝設置閣臣,初止備問代言而已,后乃隆以穹階,委以平章重務,是輔弼之臣也?!彼f:“首相得人,則能平章天人事務,件件停當”;“均衡宰制之任,必得才德兼?zhèn)渲恕?;“宰相,天下之樞,必得心術正、德行純、見識高、力量大、學問充、經(jīng)練熟者,方可為之?!彼鲝垺拜o弼之臣,上佐萬幾,無專職,而其職無所不兼”。

      萬歷末年首輔方從哲說:“我朝閣臣雖無宰相之名,實有贊襄之責。自朝廷大禮規(guī)定以及人才進退、民生休戚,舉天下國家之務,無巨無細,有一不問閣臣者乎?”明末馮元飆說:“政本大臣,居實避名,受功辭罪。平時養(yǎng)威自重,遇天下有事,輒曰:‘昭代本無相名,吾儕止供票擬。’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持片語,叢百欺。夫中外之責,孰大于票擬?有漢、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有國初顧問之榮而兼隆位號,地親勢峻,言聽志行,柄用專且重者莫如今日,猶可謝天下責哉?”崇禎帝的“三權分立說”也肯定了閣臣像宰相一樣具有統(tǒng)籌職能。他對閣臣說:“職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調和在卿等。”

      另外,《明史》說:“至仁宗而后,諸大學士歷晉尚書、師、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薄肚迨犯濉芬舱f:“明內(nèi)閣主票擬,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誥之職;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獻替,遂號為宰相?!?/p>

      與第二種觀點相似的,又有隱相之論。成化閣臣尹直認為,永樂時內(nèi)閣“職知制誥,日備顧對,參決政機,隱然相職”。明人許浩說:“我朝職官,雖革中書省而特置內(nèi)閣,也隱然宰相也?!泵鳁钍柯敗队裉盟C記》說:“夫閣體隆重乃爾,何事不可為?乃居其位者,動以本朝不設宰相為言,及至恣睢行私,則又莫敢誰何?是居事權之實,而隱其名也?!泵髂┣宄醯膶O承澤說:“朝廷生殺予奪之權,閣臣不顯操,而賢者得君以行其公,遂能任生殺予奪而天下治;不肖者得君以行其私,亦能竊生殺予奪而天下亂。故閣臣不必有其權,而有其任?!?/p>

      三、對明人內(nèi)閣性質觀點的評析

      明內(nèi)閣的實際職責、地位有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從仁、宣到正統(tǒng)初年,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用事,“天下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睹魇贰氛f:“宣宗內(nèi)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戶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nèi)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zhí)持是非,輒以敗?!闭y(tǒng)至弘治時期,內(nèi)閣職權又重于前代。大學士如正統(tǒng)時的商輅、李賢、彭時,弘治時的劉健、謝遷等位尊權重。嘉靖至萬歷十年(1582年)是閣權的鼎盛階段,大學士有“赫然真相”之稱,內(nèi)閣首輔侵壓六部,出現(xiàn)了一批權力很大、地位很高的內(nèi)閣大學士,如楊廷和、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萬歷后期至明末是閣權的衰落階段,“黜陟權盡歸吏部,政府不得侵擾”,尤其是萬歷以后黨爭日熾,內(nèi)閣權力受到言官輿論的牽制。

      嘉靖以后,內(nèi)閣有時直接涉足部務。有時內(nèi)閣代表皇帝去處理某事,如督工、審囚、出使、考察、總督軍務等,但與清代軍機大臣相比,這類涉足算是少的、不經(jīng)常的。明朝許多人士不主張大學士直接涉足部院之事。天順八年(1464年),科道請“舉官須會內(nèi)閣計議”。閣臣李賢等則以先帝有旨,保官、審囚不必會同翰林院,“遵行已久,宜不預為是”。憲宗諭曰:“內(nèi)閣儒臣,所以輔朕裁處萬機者。如舉官、論囚也令參與,事有可否,誰更商榷?卿等言是,先帝著令,寧永遵守?!备腥苏J為內(nèi)閣涉足部務是自貶威重。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宰相別領”條說:“本朝雖不設宰相,而政本歸之內(nèi)閣,重則師保,次亦卿佐,兼殿閣之宮;除知經(jīng)筵書史總裁,更不他領,最為得體。至嘉靖初,張永嘉以首揆屢領南北郊工程;李任邱以首揆、夏貴溪以次揆審刑部囚;高新鄭于隆慶間又踵行之。雖肆意兼綜,實自貶威重也。”

      但不少閣臣努力使內(nèi)閣權限超越了“獻替可否,奉陳規(guī)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的職權范圍。如爭取到薦官用人權,三楊、張璁等無不如此。張璁主張“今內(nèi)閣擇其人焉,責之以擇九卿;九卿擇其人焉,各責之以擇監(jiān)司;監(jiān)司擇其人焉,各責之以擇守令”。*張孚敬:《張文忠公集》奏疏卷三《應制陳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版。嘉靖帝表示同意。

      但更重要的是,內(nèi)閣在很多時候實際上發(fā)揮了統(tǒng)籌政務的作用。如嚴嵩時,內(nèi)閣權壓六卿,內(nèi)閣對于軍國大事無所不掌,刑名錢谷無所不問。張居正更是以考成法控制科道和言論,把言官置于閣權之下。他推行的政策是,對于中央部門,“各部院注銷文冊、有容隱欺弊者,科臣舉之;六科繳本具奏者,臣等舉之”。對于地方,“撫按官有稽延者,該部舉之;各部院有容隱者,科臣舉之;六科有容隱欺蔽者,臣等舉之”??瞥肌岚垂俜謩e指的是六科給事中、巡撫和巡按御史。

      明內(nèi)閣權力擴張受到皇帝、以吏部為首的外朝、言諫官的制約。

      明內(nèi)閣票擬沒有唐宋政事堂擬旨那樣的權威,不像唐宋時期宰相請旨多數(shù)是一次而定,明代經(jīng)常有改票,如二改乃至四、五改,所謂“或被駁再三,或徑自改竄,或持回私室假手他人,或遞出譽黃,逼令落稿”。[6](P3555)

      明內(nèi)閣大學士經(jīng)常受到違背祖制的抨擊。如兵部員外郎楊繼盛上疏論大學士嚴嵩之罪時說:“我太祖高皇帝詔罷中書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閣之臣,惟備顧問、視制草,故載諸訓有曰:建言設立丞相者,本人凌遲,全家處死。及嵩為輔臣,儼然以丞相自居。挾一人之權,侵百司之事。凡府部題覆,先面稟而后敢啟藁。嵩之直房,百官奔走如市;府部堂司,嵩指使絡繹不絕?!轻詿o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權;有丞相之權,而無丞相之責。壞祖宗之成法,一大罪也。”

      深知明政治體制精髓的張居正,非議唐宋時期的君臣關系,對朱元璋實行的君主集權國策表示贊同。他說:“本朝立國規(guī)模與前代不同。宋時宰相卑主立名,違道干譽之事,直仆之所薄而不為者”;“迂闊虛談之士,動引晚宋衰亂之政以抑損上德,撟扦文綱。不知我祖宗神威圣德,元與宋不同。哺糟拾余,無裨實用?!盵2](P377)深知內(nèi)閣地位尷尬的他另辟蹊徑,標榜自己說:“吾攝也,非相也?!毕F蟪安灰阉暈槠胀ǖ膬?nèi)閣大學士,而是受顧命托孤輔政的攝政大臣,假以自重。他的堅持尊主權,其實是便于提升自己作為攝政的地位。他說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又說:“夫宰相者,天子所重也。身不重則言不行”;“宰相重則朝廷尊、百務舉;宰相輕則朝廷卑、事權雜。”但張居正仍然沒有擺脫政敵對其擅權、不尊祖制的抨擊。如御史劉臺劾他“儼然以相自處”,又抨擊“考成法”說:“夫部院分理國事,科臣封駁奏章,舉劾其職也。內(nèi)閣銜列翰林,止備顧問,從容論思而已。居正創(chuàng)為是說,欲協(xié)制科臣,拱手聽令,祖宗之法若是乎?”

      萬歷時,廣西按察使錢一本上《論相》疏,嚴厲抨擊內(nèi)閣首輔大學士申時行,其中就說內(nèi)閣不應該總政,即起到統(tǒng)籌作用。錢一本說:“昨俞旨下輔臣,令輔臣總政。夫朝廷之政,輔臣安得總之?內(nèi)閣代言擬旨,本顧問之遺,遇有章奏,閣臣宜各擬一旨。今一出時行專斷?;噬蠑嗾呤?,時行斷者十九。皇上斷謂之圣旨,時行斷亦謂之圣旨。惟嫌怨所在,則以出自圣斷為言,罪何可勝誅?……我國家仿古為治,部院即分職之六卿,內(nèi)閣即論道之三公。未聞三公可盡攬六卿之權,歸一人掌握,而六卿又兆頁 首屏氣,唯唯聽命于三公,必為請教而后行也?!贾郑扔谔斓?。今上名之曰總政,己亦居之曰總政?!爸跃诱偅裰詴r行總,而皆不自朝廷總故也?!?/p>

      萬歷十一年(1583年),又有御史魏允貞疏陳救弊四事,首條即為閣臣不得干預吏、兵兩部事。顧憲成也上疏說:“太祖罷中書省而設六部,惟恐其權不散,嚴嵩以來,內(nèi)閣合六部而攬之,惟恐其權不聚。散則互鈐,權臣不得行其亂,國家之利也;聚則獨制,各人不得守其職,權臣之利也?!毖怨偈访削胫肛熼w臣侵部院之權,要求內(nèi)閣“與天下更始,政事歸六部,公論付言官”。

      因此,明內(nèi)閣大學士常對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地位深感憂慮?!洞好鲏粲噤洝份d,深得嘉靖皇帝信任的大學士張璁說:“臣歷數(shù)從來內(nèi)閣之官,鮮有能善終者。蓋密勿之地,易生嫌疑;代言之責,易招議論。甚非君臣相保之道也。”大學士常有自我削權的想法與舉措。如鑒于夏言之死、嚴嵩之敗,大學士徐階柄政之日,榜其座曰:“以威福歸朝廷,以事權歸六部,以公論付臺諫?!辫b于張居正之敗,大學士趙志皋也主張內(nèi)閣“以威福歸主上,以事權還六卿,以請托辭親友,以公論付臺諫”。

      萬歷時,大學士葉向高主張干脆裁撤閣臣,責歸六部。他在《與申瑤老第二書》中說:“今惟遵高皇帝舊制,仍裁閣臣,而以天下事仍責之六部。彼六部操柄在手,事有分屬,尤可支持。其與閣臣張空拳。叢群責而徒憤悶以死也。不大相絕哉。”他又指出明閣臣的名不正、言不順,說:“祖宗設立閣臣,不過文學侍從,而其重也止于票擬。其委任之權力與前代之宰相絕不相同。夫以無權之官,而欲強作有權之事,則勢固必敗;以有權之事,而必責于無權之官,其望更難酬,此從來閣臣之所以無完名也。”*《明神宗實錄》卷五二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參考資料。又說:“前代相臣其名正,其權重,其行事皆在人耳目,與天下共見共聞,故議論易明。我朝閣臣有相名,而無相權。其所斡旋多在奧窔之中,不見不聞之地,望之者,常以為陰陽鬼神不可測,而其人亦難于自白,乃至久而后定,蓋古今政地之難易如此?!彼耐瑯訐芜^大學士的老師申時行則對他說:“夫閣臣之參機密,自永樂以來二百余年,天下之政出于一,自古記之也?!羰沽芨魉酒涫拢瑒t意見紛出,事權渙散,其勢必不能安?!鄙陼r行指出了明內(nèi)閣潛在的但又沒有明確法理依據(jù)的重要職能,即“政出于一”,也就是統(tǒng)籌政務的作用。

      萬歷年間的“京察大計”“爭國本”,萬歷至泰昌年間的“梃擊”“紅丸”和“移宮”三案,爭論更無寧日。東林黨與浙黨、楚黨、齊黨等爭持不休。這些斗爭,既包括東林黨陣營與非東林黨陣營的斗爭,又包括內(nèi)閣與言官兩大陣地之間的斗爭。御史、給事中等言官依托某一閣臣或部臣,黨同伐異,整個朝廷“若市井喧哄”。史稱明中葉之后,“建言者分曹為朋,率視閣臣為進退,依阿取寵則與之比,反是則爭。故其時端揆之地,遂為抨擊之叢”。內(nèi)閣大學士王錫爵對顧憲成抱怨說:“內(nèi)閣所是,外論必以為非;內(nèi)閣所非,外論必以為是?!鳖檻棾蓜t反唇相譏說:“外論所是,內(nèi)閣必以為非;外論所非,內(nèi)閣必以為是?!眱烧邚牟煌嵌刃蜗蟮孛枥L了內(nèi)閣與輿論尖銳對立的無序局面。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說,明內(nèi)閣職權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古代的歷史經(jīng)驗證明,一個起到統(tǒng)籌作用的中央內(nèi)輔機構的存在是行政運行的必需。但明內(nèi)閣職責定位為“獻替可否、點檢題奏、票擬批答”等,常常被理解為顧問、參謀、文墨等職能作用,職權類似于西漢尚書臺、唐宋翰林學士院,沒有從制度層面將其明確為具有內(nèi)輔、政務統(tǒng)籌作用的機構,其內(nèi)輔的職能定位尚不如魏晉之中書、門下機構。而行政運行的慣性及內(nèi)閣“平允庶政”的權責定位,又驅使其擴張、侵奪部院職權并發(fā)揮統(tǒng)籌、內(nèi)輔作用,而這一切又常受到朝野對其“不尊祖制”、越位的抨擊。所以,明內(nèi)閣始終處于尷尬地位,與西漢丞相、唐宋宰相等比較,宰相意義上的職責、實權、名位,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弱化的。

      這樣,明內(nèi)閣經(jīng)常處于名實不副的困境。這種名實不副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有盛名而無其實,二是無盛名而有其實。前者指有人指責它應該起到歷代內(nèi)輔那樣統(tǒng)籌政務乃至日常管理的作用,但它沒有做到,是失職;后者指有人指責它本來就不應該有歷代內(nèi)輔那樣統(tǒng)籌政務乃至日常管理的職責,但它卻對其他部門職權進行染指乃至侵奪,是越權。一部明史,簡直就是一部關于內(nèi)閣職責不斷爭論的歷史,也是內(nèi)閣與其他機構之間不斷的權爭史。

      正是有了對于明內(nèi)閣制度的痛切理解,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才有“復相”之說,他主張明朝應該有一個具有統(tǒng)籌職能的機構,主張恢復唐宋那樣的兼具內(nèi)輔統(tǒng)籌與外朝秉鈞執(zhí)政的宰相制度。他在《明夷待訪錄·置相》中說:“有宰相之實者,今之宮奴也”,即宦官專權。認為遠古之時,君主、宰相都傳賢不傳子,而“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

      明后期政治昏暗、無能的成因較多,也較復雜,而明朝設立內(nèi)閣卻又沒有從法理上賦予其統(tǒng)籌地位和名分,這是明朝黨政惡化并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講,黃宗羲“有明無善政,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這句話具有深刻涵義。而錢穆談及“明祖惡宰相弄權”時也說:“既不能不用士人,遂不惜時時用一種嚴刑酷罰,期使士人震懾于王室積威之下,使其只能為吾用而不足為吾患?!@是明太祖一人的私意。一人的私意,不足以統(tǒng)治一個天下,只有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盵2](P362)

      參考文獻:

      [1]許倬云.西周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2]錢穆.國史大綱·元明之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張廷玉.明史·職官志一(卷七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張廷玉.明史·錢龍錫傳(卷二五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張廷玉.明史·于謙傳(卷一七零)[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張廷玉.明史(卷一八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責任編輯 葉利榮E-mail:yelirong@126.com

      A Re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Ming People’s Cabinet

      Li Yichun1Li Yuqian2

      (1.InstituteoftheeastChinasea,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Ningbo315211;2.BusinessSchool,Wuch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20115)

      Abstract:Due to Zhu Yuanzhang’s suspicion on external and inner auxiliary leader,the cabinet of the Ming Dynasty has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as institutions of a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nd internal auxiliary from the system level,as common as the previous dynasties.And the inertia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also required to have such a mechanism exists.The Ming Dynasty’s blame on cabinet for not only do not respect the ancestors’ system,offside,and there are vacancy and inaction.And the Ming people on the cabinet minister’s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such an “only on a consultant,is not prime minister” and “although there is no prime minister’s name,but there has the prime minister’s position”,precisely reflecting the status of the cabinet and the defects of the central system design in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cabinet;Bachelor;prime minister;internal auxiliary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項目:寧波市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JD15JC)

      第一作者簡介:李宜春(1972—),男,山東聊城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政治與行政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

      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395 (2016)04-0077-06

      ①《皇明祖訓·祖訓首章》,洪武六年(1374年)。

      猜你喜歡
      大學士內(nèi)閣宰相
      岸田內(nèi)閣與日本政治走向
      唯實(2021年12期)2021-04-12 01:11:35
      包拯為何穿龍袍?電視劇有誤
      中外文摘(2019年14期)2019-11-13 06:23:34
      整太監(jiān)
      愛你(2015年17期)2015-11-17 10:06:17
      整太監(jiān)
      宰相斷案
      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士官學校學員到方圓集團實習培訓
      中華宰相村
      對聯(lián)(2011年20期)2011-09-19 06:24:54
      奉贤区| 阿拉善盟| 丹凤县| 文山县| 延吉市| 那曲县| 敦煌市| 故城县| 东阿县| 桦川县| 萍乡市| 博湖县| 海兴县| 安徽省| 海盐县| 绥芬河市| 农安县| 永兴县| 昭通市| 建水县| 荥经县| 开封县| 浏阳市| 枣阳市| 贵港市| 泸州市| 巢湖市| 三江| 定日县| 仙游县| 阿瓦提县| 忻城县| 岑溪市| 竹山县| 德清县| 永顺县| 邵武市| 余庆县| 新昌县| 崇明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