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北京市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
wn828@126.com
當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可謂一日千里,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每天都有幾百個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新名詞、新概念誕生。試想,如果每個新概念一出現(xiàn),我們就賦予它一個新的名稱,我們的科學術語系統(tǒng)豈不要變得龐大無比?同時,我們自己也恐怕早就記不住這么多新名詞、新概念了。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并未發(fā)生,即使新的概念層出不窮,我們也從未感覺到難以理解和記憶。這就不得不提到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概念命名的一種特殊手法——隱喻。
隱喻本是一種修辭手法,就是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你若是細心,就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信息技術術語都是生活用語的隱喻。譬如電腦、鼠標、視窗、桌面、菜單、計算機病毒、數(shù)據(jù)庫、電子郵件、互聯(lián)網(wǎng)、寬帶、信息高速公路、防火墻、機器人、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當然,還有些術語的隱喻對象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而是來自文學、藝術、歷史典故。這個時候,如果教師能給學生講解一番,讓學生刮目相看之余,對概念的理解也會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木馬”,這個詞匯的來源就是著名的古希臘傳說——特洛伊木馬。再有,像“超空間”、“靜態(tài)空間”、“堆??臻g”這樣一類詞匯則是上世紀80年代科幻小說中的典型描述。
其實,隱喻的作用遠不止針對概念的命名,它更大的作用在于行為方式的隱喻。也就是把人們生活中熟悉的行為方式映射到計算機操作上面,這樣的好處是讓人們一下子就能進入自己比較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進行操作,減少了理解的障礙和犯錯的概率。比如,菜單系統(tǒng)中的選擇、點擊、等待、執(zhí)行等操作就是生活中餐館操作的隱喻,文件系統(tǒng)中的建立、保存、移動、復制、刪除、打印等操作則是生活中辦公室操作的隱喻。教師如果了解隱喻的規(guī)則,就能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快速學習計算機環(huán)境中的操作。
當然,隱喻帶來的并不都是好處,有時候也會給學習帶來一些困擾。譬如,隱喻對象之間的細微差別有可能讓學生在學習時出現(xiàn)錯誤,這一點是教師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拿初學鍵盤打字為例,我們經(jīng)常把計算機鍵盤隱喻成打字機。但二者有一個細微差別,就是空格鍵。打字機的空格鍵除了用于移動打字位置,不產(chǎn)生其他后果;而計算機鍵盤上的空格鍵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字符,在字處理軟件里要插入到文本中。再有像計算機中的回收站,這本是生活中垃圾桶的隱喻,但生活中,什么東西都可以往垃圾桶里扔,計算機里的“回收站”可不一樣。初學的學生就經(jīng)常犯把驅動器盤符直接扔到回收站的錯誤,這就是沒能仔細區(qū)分隱喻對象之間的細微差別。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之處就是隱喻背后的文化差異,因為計算機以及大量的信息技術工具都是西方國家最先發(fā)明的,因此留下了濃重的英美文化烙印。比如蘋果電腦,在輸入指令后屏幕上會出現(xiàn)一個快速旋轉的白色的球,告訴你操作等待中,這個白色的球就是在美國非常流行的beachball——沙灘球,不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的學生就不大容易理解了。
隱喻——作為計算機、信息技術里一種概念命名、操作方式映射的特殊手段,它本身就是雙刃的。但毫無疑問,用好隱喻,能給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術里的隱喻,你注意到了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