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馬
這個初夏,去長河島,是因為參加《滿族文學(xué)》2014年詩歌筆會。
今夕何夕?一張臉上一個嘴巴,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我的說法是:小品時代?;钤谛∑窢N爛的日子里,詩歌呢,不能小品不能搞笑,更不能變現(xiàn),一些人,因為喜歡,獨守著一份心底的悸動,躲在時尚的背面,寫詩,偶爾聊聊詩,可以說是執(zhí)著,也可以說是自作多情。執(zhí)著也好,自作多情也罷,對于令人眼花繚亂的今天來說,顯得奢侈。若干年前的歷史課本里有一句話:北平之大,已經(jīng)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如今呢,怕是比北平大了不知多少倍的地方,也早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然而,《滿族文學(xué)》編輯部,卻在小品時代里擺出了一張詩的桌子,而且擺在了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的長河島,把一些鐘情于詩的人,交給詩。
我喜歡詩,偶爾也寫幾行長長短短的句子,算個票友,一個票友能湊上筆會的熱鬧,偏得。
面包車離開丹東,一路溯鴨綠江蜿蜒上行,過虎山長城,就進(jìn)入寬甸了。左面是山群,右面是鴨綠江,路,像一條長帶,從山間拋出來,與鴨綠江相依相偎,曲著,彎著,盤旋著。陡峭的石崖,時而貼著車窗撲來,崖的頂上,矮的是草,高的是樹,草間閑散著野花,樹的梢頭,或者,會擎著一個鳥巢。車飛快地行進(jìn),那石崖那草樹,那草間的花那樹上的鳥巢,在鴨綠江的水波上抖動。而車窗的前面,突然變得開闊了,一處山坳攤開在初夏的陽光里,一群羊懶散在草地上,紅瓦白墻的村舍,點綴在樹蔭里,陳年的柴垛,木制的苞米樓子,安詳、閑適,路邊石砌的院墻,每一塊石頭都是當(dāng)初生成的模樣,原汁原味,相擁著成了一道墻,干干凈凈地立著。一棵不知是桃是杏的樹,把枝桿伸出石墻。想,要是開花的日子,把手伸出窗外,就會摘到一朵杏的花或是桃的花,要是結(jié)果的日子,把手伸出車窗外,就會摘得一顆杏或是一顆桃了。
車前行著。開闊的江面上,浮著一些養(yǎng)魚的網(wǎng)箱,網(wǎng)箱間,立著一座小屋,那該是養(yǎng)魚人的家了。一只白色的大鳥,曲著一只腳,立在江邊的淺水里,那是一只見過世面的大鳥,車輪響過它的頭上,它不理不睬。
未到長河島,撲面而來的風(fēng)景已經(jīng)叫人眼亮了。沒辦法,寬甸就是一處大風(fēng)景,隨便的一座山一條河,都是景區(qū)。
車?yán)^續(xù)前行。石崖,崖上的草和樹,花和鳥巢,羊,村舍,苞米樓子和石墻,養(yǎng)魚的網(wǎng)箱,淺水處的白色大鳥,不時地在車窗前浮現(xiàn)、退去。江面漸次開闊,遙遙地,一個島橫臥在江面上,高高低低的樹,綠成一團(tuán)團(tuán)的云,掩映著紅瓦的屋頂。有風(fēng)在水面上飄搖,樹的浪,起伏,涌動,那個島,像一條大船,在水面上漂浮。不用說,長河島到了。
望著長河島,我忽然覺得,選擇在一個島上舉辦詩歌筆會,真是一個絕好的主意。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的時候,詩歌蓬勃得無風(fēng)三尺浪,有一個段子流傳極廣:假如有人扔出一塊磚頭,砸中的那個人十有八九是詩人。很快地,進(jìn)入九十年代,這個段子就被另一個段子替代了:假如有人扔出一塊磚頭,砸中的那個人十有八九是總經(jīng)理,如果不是總經(jīng)理,也是總經(jīng)理助理?,F(xiàn)在呢,假如有人要是也扔出一塊磚頭,砸中的那個人十有八九又會是什么人呢?說不好。一只我們看不到卻無處不在的手,把握著物質(zhì)也把握著精神,那么,詩歌,注定在圈外,成為一個島。這沒什么不好,淡出圈外的詩,還是詩,還立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以詩獨有的眼睛,注視著這個世界,偶爾呢,也會張開嘴巴發(fā)個言。至于聽眾,多與寡,有掌聲抑或無掌聲,不計。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由喧囂到平靜,是詩歌本該有的回歸,或者,這才是詩的本該有的面貌。平靜下來的詩歌,平靜成了一個島,一個屬于詩歌和詩人的島,真的挺好的。我還想說的是,詩歌本來就應(yīng)當(dāng)是一個島。
詩歌之島在一個島上舉辦筆會,如果不是一個有意的策劃,那就該是一次天意的契合了。
二十幾個鐘情于詩的人,上了渡船。長河島,本是鴨綠江邊的一處高地,隔著一處沼澤和岸相望,上個世紀(jì)末,鴨綠江下游造起了太平灣電站的高壩,河口一帶的江面成了浩大的平湖,當(dāng)年的高地就成了島。湖面無浪,淺淺的波紋托著渡船似乎不是行駛而是在滑行。
長河島的碼頭上,立著一塊巨大的原石,粗礪,渾然,其形如山,高丈余,底寬七尺許,厚三二尺,上書四個大字:水流云在。看,是楊仁愷先生所書。時在癸未年(2003年),先生已八十九高齡。老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書法大家,更是著名的鑒賞大家,舉世聞名的國寶、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是楊老慧眼發(fā)現(xiàn)并鑒定。發(fā)現(xiàn)了國寶的楊老,在長河島留下了他的墨跡,當(dāng)是鎮(zhèn)島之寶了。爬墻虎,從石的后面爬上來,又從石的前面垂下來,綠著清閑,讓題刻的鎮(zhèn)島之寶,渾然中多了幾許靈動。見匠心了。單單是為了一睹楊老先生“水流云在”四字,這島,也值得一登了。
長河島,迎接我們的是滿眼的綠,層層疊疊的樹,高的,矮的,粗的,細(xì)的,筆直向天的,橫斜交會的,樹葉間,花,紅著,白著,紫著,藍(lán)著,粉著,金黃著,有鳥聲響起,卻看不到鳥的影子,不知它們藏在哪里了。
走著,一架老藤,枝桿橫斜著攀上棚架,嫩綠著葉子,鮮艷著花。那花,紫中染著淡淡的藍(lán),藍(lán)中染著淡淡的紫,淡淡的紫淡淡的藍(lán)里,又洇出干干凈凈的白。枝,葉和花,像漫上堤壩的水,橫過頭上的天空,又傾瀉下來,瀉成一掛瀑布。瞅著那一串串蝶形的花冠,以為不是真的,湊近,一絲香氣先進(jìn)入了肺腑。真花,真香,可那真、那香,像假的。
石路的兩邊,鋪著說不出名的草開著說不出名的花,一個小湖上,架著白色大理石的曲橋,立著紅柱朱瓦的亭,水中,一些新葦玉立。那么,一些朝鮮風(fēng)情的屋子,就立在眼前了。朝鮮式的草屋頂,朝鮮式的門,朝鮮式的窗,朝鮮式的廊,廊下的柱子是一根根粗壯的老樹桿,原汁原味地立著。原來,這是一處朝鮮族民俗村。草樹間,安詳著石的桌石的凳,靜候著客人的到來。樹下,一口石砌的井,提水的轆轤,閑在日光里。聚井而居,是人類古老的傳統(tǒng),島臥于江中,井深在島上,使得遠(yuǎn)離塵囂的小島多了一份煙火氣。
鐘情于詩的人,因為詩,在長河島團(tuán)團(tuán)圍坐,探尋著詩的今生與前世,評說著詩的江山,也指點著詩的江山,像仗劍的大俠、虔誠的朝圣者,也像挑剔的食客、無忌的孩子,一時間見出了詩樣的不羈本性,忘我,忘他。世界上為什么要有詩呢?詩有什么用?是的,詩,不能吃,不能穿,真真無用。然而,人的一生,有些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世界需要有用的東西,好像也需要一些無用的東西。讀一本好書的快樂,讀一首好詩的快樂,也許就是一兩清風(fēng)二兩月,無用抑或有用,不好說。
喜歡長河島。小小的一方天地,閑步于岸邊,繞島一周,也不過二十分鐘。珍木苑、植物園、秋千場、香蒲塘、沙灘浴場、小湖、藤蘿架,星散其上。閣一,別墅四,亭八九座,悄然立于樹間、塘上、路邊。說到亭,不能不說立于江中的雙亭,相距不遠(yuǎn),六根朱柱,擎著各自的六角飛檐,那頂上的瓦,一亭紅一亭藍(lán)。步上亭橋,頭上是天,是云,腳下是水,是船。對岸的青山,倒映在水波上,一路鋪到亭下,似乎踏著那水中的山,就可以直接走上對岸了。有一句看月的俗語說,十七十八坐著等,上島那天,恰是甲午年的四月十八,走著走著,一輪圓月就浸在了水中,細(xì)碎的水波,把月亮拂成模糊一團(tuán)的紅黃,你走,月也走。古詩云: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約就是留給長河島的吧。
花草樹木的長河島,亭臺樓閣的長河島,又借山借水,借云借月,成就一處北國的水鄉(xiāng)園林。
清晨,尚在床上,遙遙有雞鳴傳來,那該是對岸人家的雞聲了。那一瞬間,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句子,就跳到了眼前。好多年了,我的耳邊早已丟失了喚醒土地和村莊的那一聲曉啼。起身,立于窗前靜聽。伴著雞聲,又響起了牛的叫聲,鳥的叫聲,牛的叫聲沉實,舒緩,鳥的叫聲,清亮,悠然,雞聲、牛聲、鳥聲,愈顯得長河島的安靜了,安靜成云的白,樹的綠,水的清,安靜成一個空,一個無。一只麻雀、不知何時落在窗外的廊柱上,距我不過三五尺,我試著打開窗子,麻雀飛走了,轉(zhuǎn)了一個圈兒,又立到另一個廊柱上。
出門,一縷清香不知從哪里香起,看,原來是門前的一樹薔薇,一夜間開出了白色的花朵。閑閑地走,老藤架下,滿地的落花。在以往的詩里詞里,把落花稱作落紅,而在這里,在長河島的紫藤架下,一大片沾著夜露的花,紫中染著淡淡的藍(lán),藍(lán)中染著淡淡的紫,淡淡的紫淡淡的藍(lán)里,又洇出干干凈凈的白,不知該稱作落紫落藍(lán)抑或是落白了。
從會場出來,幾個人走著,見小湖的水面上泛起了波紋,緩緩的蕩漾出一串月牙似的弧線,波紋彎著,折著,幾個人立住了,等著一睹那條魚的真容。可是,那條水中的魚,就是不肯露面,只有月牙似的波紋,一直蕩漾著入了水草間。
詩也許真的不是什么,真是無用的。江中近人的月亮、清晨對岸傳來的雞鳴牛叫,還有落在廊柱上的麻雀,還有薔薇的香氣,還有老藤架下的滿地落花,小湖里魚留下的波紋,有用嗎?說有用,就有用,說無用,也就無用,就看在誰的眼中了,就如同詩。我這樣說,在外人看來,一定覺得可笑,可笑就可笑吧,我不想重復(fù)古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或不樂的話,我只想說,草有草情,花有花味,鳥有鳥路,魚有魚道,靜心當(dāng)自己的草自己的花,靜心當(dāng)一只自己的鳥自己的魚,挺好的。
中國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上,不知有多少島,而在有限的幾條流在國境線上的界河里,島的數(shù)量歷歷可數(shù),長河島,無疑是令人小醉的島。詩友們漫步在島上,談天說地,也少不了流行的各種段子,可聊得最多的,還是和詩有關(guān)的話題,其中之一就是青年詩人少。這不是丹東的問題,全國都一樣。好多年前,有人就說小說死亡了,可小說還活著,好多年前,有人說詩死亡了,詩也活著。大自然本身有一種生態(tài)平衡,就像長河島上的香蒲塘,無名的小湖,去年的蘆葦直直黃在塘里,在它的周圍,新葦早已躥出;一處顯然是被荒火燒過的坡地,胳膊粗的一棵槐樹死了,在根下,又生出了綠色的新枝。大自然,總是以自身的無形力量,完成著并調(diào)整著生態(tài)的平衡。文學(xué)也一樣,詩歌也一樣,一個作家的出現(xiàn)、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宿命。是棵樹,總要開花,總會結(jié)果,在這個世界,有柴米油鹽的日子,會少了詩嗎?就像,有長河島在,還會沒有草們樹們鳥們嗎?
留連在長河島上,詩總是主角,中國的詩,外國的詩,古典的詩,現(xiàn)代的詩,時時就會有某個詩人的名字或某個句子跳出來。有詩友說,祁頂能背誦上千首的古詩詞。有這么神?在夜的樹蔭下,我們隨意地點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杜甫的《又呈吳郎》、辛棄疾的《水龍吟》、李清照的《聲聲慢》、姜夔的《揚(yáng)州慢》,一首首背下來,大珠小珠落玉盤,很是行云流水了。接著,我們增加難度,讓他背誦長些的《琵琶行》、《長恨歌》、《木蘭辭》,樹蔭下,祁頂仍然不假思索便行云流水起來。一首首地點,一首首地背,只要我們能夠想到的古詩詞,一路點來,給個題目,他當(dāng)即就能背誦,我們忘了題目,給出詩詞中的某個句子,他亦能當(dāng)即背誦。末了,我要他背誦明清的散文如《核舟記》、《口技》,他亦然不假思索,又是一番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行云流水。真的神了。
因為背誦的忘情,祁頂把他的筆記本電腦遺忘于樹下。長河島有情,次日清晨,祁頂來到樹下,他的筆記本電腦還在原地靜靜等他。
詩歌筆會結(jié)束了。登上渡船,我回頭望著楊老仁愷先生的題字:水流云在。時光之水流去了,流去的時光之水把古典詩歌留給了我們,在即將流去的如水時光里,當(dāng)然也會托起現(xiàn)代詩歌的光芒,流去的時光之水,即將流去的如水時光,都開放著詩的花朵。
水流云在!
——如詩的長河島,再見!
2014、5、21 于坐看書屋
〔責(zé)任編輯 谷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