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娜
有這么一則以關愛老人為主題的公益廣告:年邁的父親患上了嚴重的老年癡呆,連眼前的兒子都不認識,在吃飯時卻還記得留幾個兒子最愛吃的餃子。這個廣告讓無數人心酸飆淚,也提醒我們在注重老年人身體健康時,保護老人智力水平同樣重要。
不讓出家門就是保護嗎
同事王姐最近愁眉不展,她的母親最近確診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王姐說,之前還沒有這么嚴重,只是有時注意力不集中,偶爾認錯人。家人擔心老太太出事,便讓她安心在家調養(yǎng)。但沒想到幾個月沒出門,老人的情況竟越來越糟,現(xiàn)在連水杯、飯碗等常用的東西也叫不出名字了。
聽到這里,辦公室里頗懂得醫(yī)學常識的陳哥坐不住了,“怎么能讓老太太總呆在家里呀?你們這是好心辦了壞事??!”看到王姐一臉的不解,陳哥接著說:“其實,老年癡呆癥發(fā)病比較隱匿,是一個智力循序衰減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做兒女的特別注意,一旦發(fā)現(xiàn)家里老人出現(xiàn)健忘、說話模糊、辨別能力減弱、興趣喪失等情況,就應該及時預防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王姐說:“就是怕她老人家出事才不敢讓她出門,還請了保姆負責她的日常起居。”陳哥皺了皺眉,“其實,老年人智力下降往往和他們生活習慣有關。要保護好老年人的智力,不讓他們動彈可不是好辦法,而是要讓他們多運動,像打太極、逛公園、寫書法都能使老年人的手、腳、腰等保持活力,這樣能促進腦部神經生長素的產生、刺激神經細胞活力,從而預防大腦退化。另外,一定要鼓勵老人多參加社交活動,讓他們與老朋友聚聚,幫他們調整心情、強化記憶、鍛煉腦部神經。不過,出門時最好有家人陪同,千萬防止摔倒。”聽到這里,王姐恍然大悟:“還以為不讓她出門、干活是保護她,沒想到竟使情況惡化了,看來得讓老太太多出門轉悠轉悠!”
別貼標簽
鄰居家奶奶今天86高壽了。年輕時的她勤快漂亮,是十里八鄉(xiāng)出了名的“能姑娘”,老了以后卻被扣上了“老糊涂”的帽子。有時奶奶見到陌生人也糊里糊涂上去寒暄,家人覺得丟人便趕忙解釋:“哎呀,她是老糊涂了!”
據研究統(tǒng)計,正常人有140億個腦細胞,30歲后腦細胞會呈現(xiàn)遞減趨勢,每天因死亡、變性或萎縮而損失的腦細胞平均為10萬個,而七、八旬老人的腦細胞數一般只有青年時期的60%。作為兒女一定要克服在老年人智力問題上的各種偏見,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功能。
奶奶要強了一輩子,老了卻被叫成“老糊涂”,挫敗感使她對生活總是抱怨連連,而這種糟糕的身心處境也使她的智力更容易衰退。這也提醒我們,當家里老人出現(xiàn)智力下降的情況時,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和方法,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認可。
盡管,人類部分智力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但也有部分智力如實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掌握廣度等會隨年齡增長而改善。所以,我們做兒女的應多鼓勵和支持家里的老人參加益智游戲、趣味學習等腦力鍛煉活動,還應參照專業(yè)人士的意見、結合老人們的思維習慣和心理特點制定相應的智力鍛煉計劃。在生活中要多給他們一些言語方面的肯定,使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增強對生活環(huán)境的滿意度,從而有效延緩智力功能減退。
找個伴兒
半年前,一位朋友的父親不幸因病去世,他的母親整日沉浸在喪偶的悲痛中,整天委靡不振,智力、記憶力明顯下降,剛剛60歲的人似乎一下了遲鈍了很多,著實讓人心疼。
最新一期的《英國醫(yī)學雜志》中刊登了一篇文章說,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單身的狀態(tài),智力可能會因為孤獨而悄然衰退。芬蘭科學家也曾對1400名普通人進行20年的隨訪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單身的人智力尤其脆弱,他們年老后更容易出現(xiàn)智力下降、失憶等癥狀,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反之,婚姻、戀愛幸福的人則能在夫妻、戀人的有效溝通中使智力得到鍛煉,記憶力得到加強。
我趕緊給朋友打去電話,問問是否有給阿姨找個老伴兒的想法。朋友一拍腦袋說:“是呀,最近光忙著工作的事情,都沒想到給媽找個老伴兒呢!”最近,朋友開始張羅給阿姨找老伴兒了,阿姨也慢慢走出喪偶的陰霾,每次相親前問東問西、精心準備,思維遲緩的情況也緩解了不少。
近年來我國喪偶老人尤其是高齡喪偶老人的人數增加,突如其來的孤獨和寂寞很可能對老年人的智力造成威脅。而喪偶老年人再婚不僅對其身心健康益處頗多,也能有效保護他們的智力。不過來自個人、家庭、社會的阻力往往讓他們對晚年幸福望而卻步,這就需要我們作兒女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支持和鼓勵老年人再婚。如果家里老人的情況不適合再找老伴兒,那作為兒孫的就應該用實際行動陪伴和呵護他們。
責編 /劉明燁
lmy@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