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德
1931年夏,吳伯簫從北平師范大學畢業(yè)后來到當時的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更名為“國立山東大學”),在校長辦公室當了一名事務員。1935年,吳伯簫離開青島,先后到濟南和萊陽任教,暑假期間回到青島,與老舍、王統(tǒng)照、洪深、臧克家、王亞平等創(chuàng)辦《避暑錄話》。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青島危在旦夕,王統(tǒng)照要離開青島去上海。吳伯簫當時正任萊陽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的校長。他感覺打起仗來,自己會流落到什么地方難以預料,便把自己大學畢業(yè)后6年來寫的文章,剪貼成冊,在他們分手前,就像“托孤”一樣交給了王統(tǒng)照。他激動地握著王統(tǒng)照的手,說:“你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印,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存在你手里吧?!碑敃r吳伯簫對自己作品的出版,并沒有信心,所以連個書名也沒有起。
1938年4月,吳伯簫長途跋涉來到延安,投身革命,對于托付給王統(tǒng)照代為保管的那個散文集子,他似乎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1942年夏天,有人對吳伯簫說:“你的一本書出版了?!眳遣嵚犃艘汇?,心想:我會有什么書出版呢?那人說:“上海一家雜志上還登了別人為你的書寫的序言?!蹦侨诉€拿出那本雜志給吳伯簫看,上面果然登著《羽書》的序言,作者是“韋佩”,可吳伯簫并不知道“韋佩”是誰。當他讀了序文的開頭:“伯簫此集存在我的亂紙堆里已兩年半了……”這才恍然大悟,“韋佩”是自己的好朋友王統(tǒng)照。王統(tǒng)照以文章《羽書》篇名作為書名,正好適應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形勢。吳伯簫翻看著序文,為作品的問世而激動,更為朋友深厚的情誼而感動。
(肖 靈摘自《人民政協報》2014年5月29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