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
臺北到北京 車輪不停歇
第一次見到梅國瑾還是2013年的冬天,那是在北京海運倉拍攝“發(fā)燒友”板塊,老梅作為發(fā)燒友美女——猜謎的好友,來觀摩我們的拍攝。聊了會兒我就發(fā)現(xiàn),這個臺灣攝影師對自行車的執(zhí)著和熱愛,讓我這個自行車雜志的編輯都自嘆不如。
老梅是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大學念的是攝影專業(yè),從1995開始,就一直從事攝影工作。2006年,因為工作原因,全家人一起來到了北京,現(xiàn)居住在三里屯。在北京已經(jīng)住了8年,雖然其間也經(jīng)常會回臺灣,但是北京的生活已經(jīng)深深融入了這個臺灣人的血液中。
對老梅來說,攝影跟騎車一直是平行存在生活里的兩件事,最遠可以從小學算起吧,斷斷續(xù)續(xù)……真正玩起自行車,應該算是從1997年開始的,不過也就是自己買些高端的自行車,轉轉城里的大街小巷之類的。
2002年,老梅的一個編輯朋友偶然知道了他的這個愛好,便邀他一起寫一篇關于單車旅行的稿子,老梅的第一次單車加攝影的旅行就這么開始了。最開始從臺北直飛昆明,再出發(fā)騎往大理、麗江、建水,最后到河口進入越南。經(jīng)過這次的經(jīng)歷,發(fā)覺騎車旅行是件有趣且容易的事兒,而且能接觸更多當?shù)氐娜宋娘L俗,路上對騎車的旅人也更友善。于是后面又有了二次歐洲的長途騎行。通過騎行,可以很容易和同在路上的車友聊成一片,分享共同興趣的人,似乎更容易與陌生人一見如故。在北京也因為騎行活動,認識了很多工作里不太會接觸領域里的車友,也讓遠在異鄉(xiāng)的老梅,不再那么孤獨,周末也有更多的機會和朋友們一起出去騎車玩耍了。
文藝青年 獨愛鋼架
1997年剛開始玩車時候,接觸的是山地車,那時,騎車風潮在臺灣才剛萌芽。在車店老板推薦下,組了一臺鋼材的硬尾山地。雖然那時已是鋁合金的天下了,但鋼架硬朗的騎乘感受,還是讓老梅無法割舍,同時也讓他很快愛上了這項運動。后來很快又組了一臺鋁合金的公路車,并且一直騎到他搬來北京,那輛公路車也就留在了臺灣。
2010年前后,臺灣開始吹起老鋼管公路車的風潮,老梅便又動了組車的念頭。鋼管車的年代,老梅還在念初中,和北京一樣,任何學校都是有土豪的,老梅也有那種Colnago Master出沒的土豪同學,老梅也只有流口水的份兒了,放了學也是跑單車店對著零件做白日夢。但畢竟是老梅年輕時的事兒了,開始有組鋼架車的想法時,卻對那時候的規(guī)格、型號、款式毫無認知。這時,無所不能的網(wǎng)絡就開始發(fā)揮作用了,收集資料、論壇發(fā)問聊天,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概念。接下來設定的目標——意大利鋼架、意大利配件。
第一步就是找車架,從2000年開始,老梅就已經(jīng)熟悉在eBay淘寶,幾乎全世界各地的賣家都會在上面,所以款式、尺寸、價格選擇很多,而且因為這些老東西本來在西方國家保存率也多,找到合適的商品只是時間問題。從找車架到把每個零件都找齊,前后大概花了有半年多,因為時差,常常得半夜起來競標。有時為了搶標守在電腦前不敢走,還得擔心網(wǎng)絡慢了或卡住,但這樂趣也是整個組車過程最有意思之處。也因為找零件,跟賣家溝通學習了不少。后來身邊幾個朋友看到這輛車,也忍不住選擇了老鋼管車,他也幫很多朋友在eBay上淘到了不少好東西,畢竟對于從來沒接觸過海淘的人,在eBay上淘寶,還是有些難度的,看來小編也可以拜托老梅淘換個老鋼架玩玩了。
扎根北京 享受生活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了北京,就得和這里的車友打成一片?,F(xiàn)在只要天氣不太差,沒重要的拍攝工作,老梅就會約上他的小伙伴們到處騎騎,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有時休閑、有時長途、有時爬爬山,單車比賽也玩過幾次。騎行除了能鍛練身體,也是跟朋友聯(lián)絡感情的好時機,騎行中也是自己跟自己對話的好機會。此外,短程的騎行旅行也是很好認識新事物的方法,遇上假日的堵車,騎單車的無拘無束,更是最佳出行選擇!
老梅在北京的最愛就要屬溫榆河了,這條路線雖然平緩,但一年四季都很適合騎行,沿著機場二線輔路一直走到溫榆河,再順著河邊道路繞一圈回去,大約60km的距離,可以一個早上輕松騎完,回家還可以做其他安排,對家有小孩的老梅來說,是剛剛好的騎行路線。其他常騎的還有長安大街建國門到老山公園繞圈,算是稍微能練練爬坡的最近路線了。時間充裕的話還會去北京的騎行勝地妙峰山,以及潭王路也很不錯。
自組鋼架 隨遇而安
在eBay上淘寶,眼力和運氣都很重要,但是切忌強求,不要為了個別的零件,讓裝車周期無限延期。老鋼架名家很多,品相好的相對也高不可攀,對于預算有限又想玩鋼架,只好找那些中小廠出品的車架了。這輛Cascarsi,是被它的云彩漆涂裝吸引,又是悶騷的深紫色,加上很實惠的價格,讓老梅很快就做出了決定。上網(wǎng)搜了有關它的來歷,也只查到是個意大利小作坊的架子,但用料做工都很講究,加上小眾絕不會在路上遇見相同的牌子,很適合悶騷低調的文藝青年……其他零件大致也都是以意大利品牌為主。
套件是Campagnolo record九速系統(tǒng),原因是它的剎把也是鋁色,老梅為了顏色的統(tǒng)一,不想有碳纖維的部件出現(xiàn)在車子上,這樣可以盡可能接近上世紀90年代的風格,但又考慮實際騎行的實用性跟便利,所以選擇了90年代后期的款式。輪組找了經(jīng)典的Ambrosio Nemesis配Campagnolo record花鼓及飛輪,把立手把都是Cinelli,座椅從一開始鋼管車必選的Brooks換成了San Marco Concor,座管原先是在羅馬買到的Campagnolo Record鈦合金版,但做了fitting后,發(fā)現(xiàn)并不是最合適的,所以換成了現(xiàn)在的PMP鈦管。整臺車的部件來自四面八方,這也就是在eBay淘寶的最大樂趣所在。
夢想無罪
老梅自稱不是很資深的玩家,一直以“菜鳥”自居,不能像很多硬件達人那樣,看到一個零件或車架,馬上能反應出來它的年份、型號、價格,甚至誰手里有都能反應出來。所以,能影響老梅的選擇要素,就更多地會落在涂裝和線條這些因素上,其實,最直接的影響還是喜好,有時即便是大廠的架子再便宜,可能也無法俘獲他的心。
跟老梅聊起他現(xiàn)在的夢想之車時,老梅的嘴角都上揚了,看來,這輛車早就在他的腦海中被騎了幾千公里了。車架是Gianni Motta的Personal 2001,除了優(yōu)秀的做工和典故,它后期的涂裝配色,實在是很現(xiàn)代感但又不失典雅,套件依然選用Campagnolo,是再原汁原味不過了,其實老梅也很想嘗試Sram的套件,雖然沒什么血統(tǒng)可言,但是確實更具現(xiàn)代感和科技感。至于輪組,高框碳刀帶來的舒適感還是很吸引人的,配上一對閃閃發(fā)亮的White industry花鼓那就完美了。老梅騎了這么多年的車了,不像年輕時那么偏激了,用輛不那么老的鋼架,配合一下現(xiàn)在的科技,其實是最舒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