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衛(wèi) 張忠文 陳國華 梅俊華
(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神經內科,湖北 武漢 430022)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繼發(fā)于卒中之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表現言語動作減少、情緒低落、思維緩慢等,嚴重影響卒中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神經功能的康復[1]。近年來,隨著卒中治療技術的發(fā)展,PSD的診治日益受到重視,而中醫(yī)學對PSD的病因病機并無系統(tǒng)論述。2011-09—2013-03,我們運用和營解郁湯治療PSD 50例,并與鹽酸氟西汀膠囊治療5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均為我院神經內科門診(32例)及住院(68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 58~78歲,平均(67.4±9.8)歲;病程7 ~57 d,平均(37.4 ±11.1)d;腦梗死47 例,腦出血3例;中等以上教育36例,小學文化程度10例,文盲4例。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60~80歲,平均(69.8 ±11.7)歲;病程10 ~54 d,平均(36.2 ±12.8)d;腦梗死45例,腦出血5例;中等以上教育32例,小學文化程度14例,文盲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卒中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2],并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為腦梗死或腦出血(出血量<25 mL);抑郁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3]。排除既往抑郁癥或正在服用抗抑郁藥物治療的患者及伴發(fā)嚴重的心、肺等其他系統(tǒng)疾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2組均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參照相關診療規(guī)范處理卒中,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營養(yǎng)神經、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
1.3.1 治療組 予和營解郁湯。藥物組成:百合30 g,知母 15 g,白芍藥15 g,酸棗仁15 g,玄參15 g。日1 劑,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對照組 鹽酸氟西汀膠囊(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9980139)10~20 mg,每日晨起1次口服。
1.3.3 療程及其他 2組療程均為4周。治療期間,治療組因失訪脫落3例,對照組失訪脫落1例。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DM)[3]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4]及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NIHSS)[5]評分。
1.5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情緒正常;好轉:癥狀減輕,情緒基本穩(wěn)定;未愈:癥狀、情緒均無改善[6]。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2組療效相當。
2.2 2組治療前后HADM、ADL及NIHS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HADM、ADL及NIHSS評分比較分,±s
表2 2組治療前后HADM、ADL及NIHSS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組(n=47)對照組(n=49)治療前 治療后HADM 26.4 ±2.3 12.9 ±3.1*△ 25.9 ±2.6 14.4 ±2.8治療前 治療后*ADL 29.2 ±3.5 18.8 ±4.2*△ 30.9 ±3.4 22.1 ±3.2*NIHSS 10.4 ±2.1 8.6 ±2.3*△ 11.5 ±2.6 9.3 ±1.9*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HADM、ADL及NIHSS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均降低(P<0.01)。2組治療后HADM、ADL及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SD患者常因興趣缺乏、快樂感缺失等癥狀造成痛苦的心境體驗,也可因情緒低落而消極對待卒中的治療及康復,因思維緩慢造成生活自理的困難及與家屬及其他人交流溝通的障礙,嚴重影響卒中患者的康復及回歸社會,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7]。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卒中后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腦實質損害,腦組織代謝紊亂,腦功能障礙,損害了紋狀體—蒼白球—丘腦—皮質回路,影響了該回路的5-羥色胺能和腎上腺素能的神經通路,使相關神經遞質含量下降而導致抑郁[8]。就解剖而言,下丘腦調節(jié)著自主神經系統(tǒng)和復雜的情緒狀態(tài),如鎮(zhèn)靜、疲乏、憤怒、食欲、排便和性功能;邊緣系統(tǒng)與下丘腦有聯(lián)系,可以影響相同的情緒和動機;顳葉與思維和認知功能有關;藍斑核從腦干向上達到大腦皮層,影響著睡眠、覺醒、情緒和記憶。這些神經結構的缺血損傷都有可能產生PSD[9]。臨床常用抗抑郁藥物主要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治療該病,但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昂貴的價格影響其臨床使用。
中醫(yī)學既往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也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多數醫(yī)家認為本病為中風與郁證之合病,屬于“因病致郁”。其病位在腦,涉及肝、脾、腎,其證屬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病之本屬精氣血虧虛,病之標則為痰瘀互結。氣郁、痰濁、瘀血是卒中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也是病理產物[10]。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肝主藏血,中風之病,先有內傷積損,肝腎虧虛,腦髓不充,臟腑氣血陰陽逆亂,致氣機郁滯,終致在中風的基礎上發(fā)生郁證。治當以和營解郁為治療大法,參照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百合知母湯之方義而自擬和營解郁湯治療卒中后抑郁。方中以百合取其清心安神之功,使心安而神有所居,神安則氣血陰陽歸于平和;白芍藥養(yǎng)肝血,斂肝陰;知母生津潤燥,清熱除煩;玄參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能清營血分之熱;酸棗仁養(yǎng)心陰,益肝血,《本草綱目》有“其仁甘而潤,故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的記載,為常用養(yǎng)心安神之要藥。諸藥合用,和營與解郁法并舉,涵不足之肝陰,制上逆之肝陽,安浮越之心神,解氣機之抑郁,使五臟氣血陰陽調和,形神自安。
本研究表明,以和營解郁為治療大法的和營解郁湯臨床治療不同程度PSD均有良好效果,能改善患者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其療效與鹽酸氟西汀膠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和營解郁法是治療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治法。其結果為進一步分析PSD病因病機,探討中醫(yī)中藥新療法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宋昭赫,王東,溫秀蓮.腦卒中致抑郁的研究現狀[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2,7(1):15-16.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16):381-383.
[3]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45-146.
[4]卓大宏.中國康復醫(y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44.
[5]王擁軍.神經病學臨床評定量表[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5:283.
[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
[7]李新輝,周立春,許蘭萍,等.卒中后抑郁診斷及治療的進展[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0,9(5):395-398,401.
[8]張美增,謝安木,章政.老年神經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69-73.
[9]忻琪君.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19(2):124-126.
[10]黃世敬.中風后抑郁癥病因病機及中醫(yī)藥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37(10):1908-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