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戰(zhàn)利研究員男,1961年5月出生,陜西西安人;1983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地質學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專業(yè),1983年起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任教,1988年、1999年分別獲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專業(yè)碩士、博士學位,1999~2002年在大慶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1999年分別破格晉升為西北大學副研究員、研究員,2001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西北大學二級教授,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石油學會盆地分析學組副組長兼秘書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熱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石油學會理事、陜西省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也是教育部科技獎、陜西省科技獎、陜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等評委。
任戰(zhàn)利研究員主要從事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油氣成藏與評價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九七三”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重大基礎研究等項目40余項;獨立完成《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研究》專著1部(石油工業(yè)出版社),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科學通報》、《石油學報》、《地球物理學報》、《地質學報》、《沉積學報》、《石油與天然氣地質》、《AAPG Bulleti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被SCI、EI收錄24篇。
30多年來,任戰(zhàn)利研究員對中國北方諸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進行了持續(xù)、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地溫場存在疊加改造的概念及分演化階段真實恢復疊合盆地復雜熱演化史的創(chuàng)新性思路及方法;首次確定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構造熱事件的存在,并對構造熱事件分布范圍、發(fā)生時間及形成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首次確定鄂尓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存在23 Ma以來的快速抬升冷卻事件,并對抬升冷卻事件的速率、剝蝕厚度進行了詳細研究;應用多種古地溫研究方法,分別恢復了中國北方10余個盆地的古地溫、古地溫梯度及古地溫演化史,發(fā)現(xiàn)中生代晚期阿爾金斷裂以東盆地地溫梯度較高,確定了中生代晚期阿爾金斷裂以東存在一期具有區(qū)域規(guī)模的構造熱事件,此次構造熱事件對中國大陸的演化及油氣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系統(tǒng)總結了中國北方古生代以來盆地熱演化史的規(guī)律及其與油氣的關系,劃分了中國北方主要盆地熱歷史類型,建立了不同地熱歷史類型盆地的油氣主生烴期、成藏期次的關系模式;在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進行精確刻畫的基礎上,應用伊利石測年、包裹體測溫等多種等新方法,確定了鄂尓多斯盆地、吐哈盆地、松遼盆地、海拉爾盆地、東濮凹陷、楚雄盆地等的油氣成藏期次,評價了油氣有利勘探區(qū);首次在大比例工業(yè)制圖的基礎上,應用油氣系統(tǒng)理論及分析技術預測了鄂爾多斯盆地油氣有利勘探區(qū)帶,預測結果被之后的大油氣田的發(fā)現(xiàn)所證實;確定了中國北方盆地一批大地熱流數(shù)據(jù),填補了大地熱流研究的一些空白;在地熱資源評價及西安地熱田地熱尾水回灌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任戰(zhàn)利研究員先后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 其中“油氣煤鈾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論技術創(chuàng)新與多能源礦產(chǎn)協(xié)同勘探”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陜甘寧地疊合盆地沉積構造熱演化史恢復技術在油氣田勘探中的應用”獲得2011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一),“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研究”獲得200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中國沉積盆地熱演化史及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獲得1995年度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他1995年被共青團陜西省委授予陜西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并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1996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及首屆陜西青年科技獎,完成的博士論文《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恢復及其對比研究》獲得2003年度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2003年獲得陜西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5年獲得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任戰(zhàn)利研究員先后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過盆地熱演化史研究方法及進展、石油地質進展、現(xiàn)代油氣綜合勘探、油氣資源評價等課程,已培養(yǎng)博士、碩士50多名,培養(yǎng)的研究生已成為油田企業(yè)、研究院所、大學的中堅力量。
長安大學雜志社出版期刊2015年聯(lián)合征訂通知
《中國公路學報》是中國公路學會主辦的,長安大學承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0017372,CN 611313/U),主要刊載道路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汽車與汽車運用工程、物流、經(jīng)濟與管理、工程機械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吨袊穼W報》為月刊,大16開,128頁,每期定價30元,全年共36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194,國外發(fā)行代號:M7917。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是長安大學主辦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西南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共同協(xié)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1637,CN 611369/U),主要刊載道路與鐵道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等領域的學術論文?!督煌ㄟ\輸工程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28頁,每期定價30元,全年共18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195,國外發(fā)行代號:BM1775。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西南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共同協(xié)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20957564,CN611494/U),主要刊載道路與鐵道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等領域的學術論文。《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版)為雙月刊,大16開,80頁,每期定價100元,全年共60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305。
《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技術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載國內外筑養(yǎng)路機械設計制造、工藝材料、試驗研究、應用技術、使用與維修經(jīng)驗,機械化施工技術與工藝,以及公路、橋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論文?!吨窓C械與施工機械化》為月刊,大16開,80頁,每期定價15元,全年共18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57,國外發(fā)行代號:M4170。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載道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汽車工程、汽車運用工程、工程機械等領域的學術論文。《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雙月刊,大16開,160頁,每期定價30元,全年共18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137,國外發(fā)行代號:BM5720。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載長安學研究、交通運輸、經(jīng)濟學、管理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堕L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季刊,大16開,144頁,每期定價30元,全年共12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272,國外發(fā)行代號:Q2291。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載基礎地質、礦產(chǎn)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含生態(tài)地質和災害地質)、資源勘查、測繪工程、地球信息科學等地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兜厍蚩茖W與環(huán)境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12頁,每期定價30元,全年共18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280,國外發(fā)行代號:BM4115。
《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是長安大學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載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地下建筑與基礎工程、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工程、建筑學等及其交叉領域的學術論文?!督ㄖ茖W與工程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12頁,每期定價30元,全年共180元,國內郵發(fā)代號:52140,國外發(fā)行代號: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當?shù)剜]局訂閱,如錯過郵局征訂,可隨時通過郵局或銀行直接匯款至長安大學雜志社訂閱。
收款單位:長安大學雜志社地址:西安市南二環(huán)路中段長安大學內
賬號:102407337258郵編:710064
開戶行:中國銀行西安翠華路支行聯(lián)系人:胡廣平電話:(029)82334382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4年9月Diqiu Kexue Yu Huanjing Xuebao第36卷第3期(總第138期)
目次
基礎地質與礦產(chǎn)地質
沉積盆地熱演化史研究方法與疊合盆地熱演化史恢復研究進展
任戰(zhàn)利,田濤,李進步,王繼平,崔軍平,李浩,唐建云,郭科(1)
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二疊系下石盒子組洪水泥石流與牽引流沉積特征
張宗林,田景春,羅香建,張錦泉(21)
東海盆地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統(tǒng)寶石組沉積特征張喜林(31)
四川安岳地區(qū)須二段致密砂巖儲層成巖相特征及測井識別柴毓,王貴文,賴錦(38)
咸化湖盆中酸性流體對碎屑巖儲層的改造作用黃成剛,袁劍英,曹正林,張世銘,王瑩,佘敏(52)
陜西鳳太礦集區(qū)絲毛嶺金礦床成礦時代的ArAr年齡證據(jù)
王義天,李霞,王瑞廷,劉協(xié)魯,胡喬青,李建華,王長安,汶博,溫深文,王勝利(61)
新疆北部二疊紀基性巖墻群巖漿作用及其動力學背景
林瑤,湯慶艷,張銘杰,焦建剛,陳思童,虎嘯(73)
巖漿熱液的軟硬酸堿性質與金屬成礦專屬性的關系焦永玲,汪洋(83)
水資源與環(huán)境
西安大氣細顆粒(PM1)化學組成及其對能見度的影響
王浥塵,曹軍驥,張寧寧,肖舜,王啟元,陳陽(94)
應用地球物理
橫斷層作用下汶川地震與蘆山地震發(fā)震機制新探王偉鋒,卿艷彬,朱傳華,單新建(102)
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對青藏高原東緣主要活動斷層應力變化的影響
熊林,何建坤,潘正洋,周云,劉玉琳(113)
地熱學巖石圈厚度計算方法綜述焦亞先,李文正,闕永泉,邱楠生(123)
工程地質
袖閥管注漿法加固地基技術的改進與應用周志軍,何劍,彭帝,呂大偉(130)
地球信息科學
基于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中國大陸速度場獲取
謝方,程傳錄,王斌,馬新瑩,王文利,丁黎,劉璐,李春曉(136)
其他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5年變更為雙月刊的通告(72)
期刊基本參數(shù):CN 611423/P1979qA4144zhP¥3000100014201409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Vol.36No.3(Sum 138)Sep. 2014
CONTENTS
Fundament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view on Methods of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in Sedimentary Basins an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Superimposed Basins
REN Zhanli, TIAN Tao, LI Jinbu, WANG Jiping, CUI Junping, LI Hao, TANG Jianyun, GUO Ke(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ebris Flow and Traction Current in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of Permian in the
Northern of Ordos BasinZHANG Zonglin, TIAN Jingchun, LUO Xiangjian, ZHANG Jinquan(2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Baoshi Formation of LowerMiddle Eocene in Xihu Sag of East China Sea Basin
ZHANG Xilin(31)
Diagenetic 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Logging Recognition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n Xu2 Section of Anyue Area, Sichuan
CHAI Yu, WANG Guiwen, LAI Jin(38)
Reconstruction of Acid Fluid on Clastic Reservoir in Saline Lacustrine Basin
HUANG Chenggang, YUAN Jianying, CAO Zhenglin, ZHANG Shiming, WANG Ying, SHE Min(52)
Evidence of ArAr Age for the Metallogenic Epoch of Simaoling Gold Deposit in FengxianTaibai Ore Cluster of Shaanxi
WANG Yitian, LI Xia, WANG Ruiting,
LIU Xielu, HU Qiaoqing, LI Jianhua, WANG Changan, WEN Bo, WEN Shenwen, WANG Shengli(61)
Magmatism and Dynamic Settings of Permian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ern of Xinjiang
LIN Yao, TANG Qingyan, ZHANG Mingjie, JIAO Jiangang, CHEN Sitong, HU Xiao(7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dsoft Acidbase Properties of Magmatic Hydrothermal and the Metal Metallogenic Specificity
JIAO Yongling, WANG Yang(83)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le (PM1) and Its Effect on Visibility in Xian
WANG Yichen, CAO Junji, ZHANG Ningning, XIAO Shun, WANG Qiyuan, CHEN Yang(94)
Applied Geophysics
New Viewpoints of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Under the Action of Transverse Fault
WANG Weifeng, QING Yanbin, ZHU Chuanhua, SHAN Xinjian(102)
Effects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on the Changes of Stress of Main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XIONG Lin, HE Jiankun, PAN Zhengyang, ZHOU Yun, LIU Yulin(113)
Review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Geothermal Lithospheric Thickness
JIAO Yaxian, LI Wenzheng, QUE Yongquan, QIU Nansheng(123)
Engineering Geology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leevevalvepipe Grouting MethodZHOU Zhijun, HE Jian, PENG Di, LU Dawei(130)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s
Velocity Field Acquisition in China Continent Based on CGCS2000
XIE Fang, CHENG Chuanlu, WANG Bin, MA Xinying, WANG Wenli, DING Li, LIU Lu, LI Chunxiao(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