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倘若追根溯源,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又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八月十五秋高氣爽,月亮比其他任何時候的滿月更圓更亮,實為良辰美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吃月餅的習俗也代代相傳,竟成為每年食俗。
盡管月亮崇拜、月亮神話與仲秋祭祀的習俗在唐代以前就產(chǎn)生了,對月餅起源也有不同說法,然而唐朝是重要節(jié)點。文人士大夫階層又將其賦予鄉(xiāng)愁、團圓、思念等特殊意味。
(文/張漢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