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獨中成長和衰老的,你的每一個生命年代僅僅屬于你,你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你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類。但解除孤獨畢竟只能靠相愛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擾亂了孤獨,反而使人更感孤獨,猶如一種官能,因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
學(xué)會孤獨,學(xué)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xué)會深刻。
當然前提是:如果孤獨是可以學(xué)會的話。
心靈的孤獨與性格的孤僻是兩回事。
孤僻屬于弱者,孤獨屬于強者。兩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為懼怕受到傷害,后者是因為精神上的超群卓絕。
孤獨是因為內(nèi)容獨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卻并無獨特的內(nèi)容,只是因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發(fā)生障礙。
一個人特立獨行而又不陷于孤獨,這怎么可能呢?然而,盡管注定孤獨,仍然會感覺到孤獨的可怕和難以忍受。上帝給了他一顆與眾不同的靈魂,卻又賦予他與普通人一樣的對于人間溫暖的需要,這正是悲劇性之所在。
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有越強烈的孤獨感。在內(nèi)在豐盈的襯照下,方見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諳孤獨也許正意味著內(nèi)在的貧乏。
孤獨與創(chuàng)造,孰為因果?也許是互為因果。一個疏于交往的人會更多地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一個人專注于創(chuàng)造也會導(dǎo)致人際關(guān)系的疏遠。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們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無人理解,因為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chuàng)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著時就成了被人群遺棄的孤魂。
孤獨者必不合時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為時髦,包括孤獨。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