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允吉
師生麗水,占籍隸宜賓。溫宛士君子,如公復幾人。少看東甬月,更歷蕪湖春①。儒術固難繼,蕓香率未湮。旅羈逢際會,馳驟為斯民②。聯(lián)袂合聲氣,賦詩求歘伸③。悃知擔誼厚,湘越轉行頻④。裁創(chuàng)抒遐想,譯傳度遠津??v橫肆健筆,灑落騰清塵⑤。立例甄童話,投荒拾稗倫⑥。聚焦柴霍甫,泐稿浦江濱⑦。徐步歌卿爛,總編縈苦辛⑧。琴簫趙李耦,風雨兩家親⑨。捐力泝流俗,念茲別有遵⑩。戲文勾本事,說部證來因。方法審沿革,奧區(qū)俱指陳。憂虞愁毒熾,西詣躥荊榛。金寨攬賢達,古碑迎宿淳。時艱思擊楫,義動必霑巾。丘野弭烽日,輿車返滬身。禮招歸燕苑,屏息待雞晨。慶幸晴光好,磋摩道侶新。虛襟鉆理論,殊覺長精神。慨惠借書冊,里居盈席珍。垂教兼著述,爐火益青純。曲社拯遺緒,沉酣使懌馴。乘興隨爨弄,披豁任天真。驚颶掣寰海,盪沖無逸鱗。介爾疑信札,嗣后憶松筠。晚歲圖層構,忍勞惜晷辰。酬朋甘竭澤,應物悉懷仁。規(guī)劃謀專史,叩尋察匿綸。座尊驂鶴駕,徒眾戀芳茵。窈杳余音在,鴻濛續(xù)調鈞。
[注釋]
① 趙景深先生,字旭初,曾用過鄒嘯、景星、露明女士、陶明志、卜朦朧、博董、冷眼等筆名,原籍四川宜賓趙家場,一九二年生于曾祖父亮熙處州(今浙江麗水)知府任上。先生童年隨親適居蕪湖,又一度從母去寧波省親,故于兩地之多所小學次第轉讀。一九一八年直升蕪湖圣雅各中學,是年即有《國王與蜘蛛》等童話作品在《少年雜志》上發(fā)表。
② 一九一九年八月,先生北上天津就讀南開中學,緣受“五四”運動后愛國民主思想激蕩的影響,他積極參加周恩來領導的學生運動,跟隨隊伍到直隸省政府和警察廳請愿,在街頭宣傳抵制日貨。翌年因無力繳納學費,改讀天津棉業(yè)專門學校,加入鄧穎超組織的“女星社”,為該社編印的《醒世周刊》當義務售報員,因銷售成績突出而獲得銀牌獎。
③ 一九二二年七月,先生棉業(yè)學校畢業(yè),應天津《新民意報》社的邀請,為該報開辟由他主編的《朝霞》副刊。一九二三年二月,他與焦菊隱、于賡虞、葉碧、萬曼等成立“綠波社”,并被推舉為社長。“綠波社”的第一本叢書《春云》,系社員十三人的新詩合集,同年七月由天津新教育出版社刊出。是際他因向《兒童世界》投稿,認識了該雜志的主編鄭振鐸,由茲聯(lián)系日密而迄成至交。
④ 一九二四年夏,先生離津抵湘,經鄭振鐸、黎錦暉薦引,先后在長沙岳云中學和第一師范學校擔任教職,加入文學研究會。一年以后,又藉鄭振鐸的推薦,赴滬任上海大學教授,兼任立達學園、景賢女中教員,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5至7卷。一九二六年初,抵浙江紹興第五中學任教,至第二年又移教廣東陸豐中學一個學期,一九二七年八月再回上海。此期間他還撰成《近代文學叢談》、《中國文學小史》兩部書稿,卒由新文化書社(一九二五年)和光華書局(一九二八年)排印出版。后者發(fā)行達二十余版,被指定為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必讀書籍。
⑤ 趙先生敏于接受新事物,全身心地預流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他所擔負的文學使命,完整地包括了創(chuàng)作、翻譯和評論介紹三大方面。諸如他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出版的小說集《梔子花球》(北新書店),詩集《荷花》(開明書店),翻譯作品《悒郁》(開明書店)、《羅亭》(商務印書館)、《柳下》(開明書店)、《蘆管》(神州國光社),外國文學評論介紹《最近的世界文學》(遠東圖書公司)、《俄國三大文豪》(亞細亞印書館)、《現(xiàn)代歐美作家》(良友圖書公司)等,都是在“五四”文學革命潮流感召下的產物,具有顯著的社會效應。
⑥ 趙先生是將安徒生童話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又曾付出很大心力來翻譯格林童話。他從事童話學這門學問的研討,始終同自己的童話創(chuàng)作和翻譯緊相伴隨。從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九年,他先后出版了《童話評論》(新文化書社)、《童話概要》(北新書店)、《童話論集》(開明書店)、《童話學ABC》(世界書局)等多部著撰,蔚為“四五以來童話學篳路藍縷的開山之作”。把它們和稍后刊印的《安徒生童話新集》、《格林童話全集》及若干童話創(chuàng)作集一并參照,則愈能見出先生的創(chuàng)意與經始擘劃的高度成就。差不多在同一段時間里,他的目光又投向那些被稱作“稗官巷議”的民間故事,注意用科學的方法去搜尋、觀察此類口頭文學材料,為其日后深入研究民間文學打下扎實的基礎。
⑦ 一九二七年八月先生抵滬,經徐調孚的推薦任上海開明書店總編輯,兼執(zhí)教上海藝術大學。當時他正在從事柴霍甫(今譯契訶夫)小說的翻譯,希望投入較多時間以濟其事,遂數(shù)次提出請辭,至一九二八年初改由夏丏尊任總編輯一職,先生轉任館外編輯。閱時二載,所譯《柴霍甫短篇杰作選》告成,一九三年由開明書店刊印,總八大冊一百萬字,在我國契訶夫作品的翻譯史上有重要地位。
⑧ 應北新書店創(chuàng)辦人李小峰的再三盛邀,先生欣然加入其工作團隊,一九三年五月起任上海北新書店總編輯,主編《現(xiàn)代文學》、《青年界》等雜志。同年八月,又接受復旦大學的聘請,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⑨ 先生一九二六年與馬寶芝結婚,生子易林才兩年,妻室不幸病故。后來他因工作關系被李家所熟悉,李小峰的夫人蔡漱六對其印象特好,即央作家章衣萍為媒,將小峰的妹妹李希同許配給他。一九三年四月十九日舉行婚禮時,由詩人戴望舒充當男儐相,魯迅、許廣平、郁達夫、王映霞等皆與宴祝賀(以上材料悉據趙易林《父親與小峰舅舅》一文)。從此趙、李兩家人風雨同舟、守望相助,一起為推動文化出版事業(yè)之發(fā)展作出了許多貢獻。
⑩ 至上世紀三十年代,趙先生的科研進入了較成熟的創(chuàng)獲階段;此時他所涉足的領域,略有童話、民間故事、戲曲、小說、講唱文學等。這些扎根民間的文學樣式,向為大眾所喜聞樂誦,卻長期受到正統(tǒng)文人的鄙視和排斥。直至晚近敦煌藏經洞大量俗文學材料的發(fā)現(xiàn),“五四”前后的名流們又不斷從輿論導向與探求實踐上為之張本,對它們的研究才逐漸形成風氣。而比先生年長四歲的鄭振鐸,在上述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尤為煥顯。先生選擇這類通俗文藝為其致力攻討的對象,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鄭氏對他的影響。以至先生日后道及往事,嘗自稱是鄭振鐸的“忠實追隨者”,認為他早年做過的那些學術工作,都是遵奉鄭先生的“將令”后甫予踐行的。
景深師生平著力最多的中國古代戲曲研究,大約發(fā)軔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此后六七年的時間內,他一方面博汲群書搜輯整理相關資料,另一方面則擘析專題措意裁作考論篇章。是際他由北新書店依次出版的《宋元戲文本事》(一九三四年)、《元人雜劇輯逸》(一九三五年)和《讀曲隨筆》(一九三六年)等專著,重點放在勾稽匯錄宋元南戲及元人雜劇的文字遺存,細致梳辨作品搬演故事的嬗變源流,其于闡明古代戲曲隱秘幽奧之次,兼亦指陳其間的思想藝術精華,洵可標志先生早期戲曲探治取得的突出成就。其后他的求索范圍,再從戲曲擴大到小說和講唱,通過北新、世界、商務等幾家出版機構,推出了《小說閑話》、《大鼓研究》、《彈詞選》、《彈詞考證》和《小說戲曲新考》等成果。他有關鼓詞、彈詞的論著,重視對該類文藝流播區(qū)域的實地調查,著力追尋其內容與形式漸次變演之脈絡,依靠堅實的論證來揭示俗文學作品鮮活的動態(tài)。
一九三七年抗戰(zhàn)爆發(fā),先生因照顧北新書店的業(yè)務,未隨復旦大學遷往內地。他困居孤島全力維持書店的正常運轉,并在光華大學等多所學校兼些課程。此時先生為配合抗戰(zhàn)編寫的宣傳品和教材,如《抗戰(zhàn)大鼓詞》、《五十七勇士》、《民族文學小史》、《民族詞選注》等,亦得以陸續(xù)付梓出版,起到了激勵愛國感情的作用。美日太平洋開戰(zhàn)后孤島淪陷,一九四二年秋他攜挈家小離滬西行,穿過敵人的封鎖線抵達安徽省西部的金寨,同先期來到這里的李小峰一家會合。
金寨僻處大別山腹地,時屬安徽省國民政府的臨時駐地,先生至此即被當局聘為省政府顧問,俾給地區(qū)戰(zhàn)時文化的建設進言獻策。一九四四年二月,又任安徽學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安徽學院設在離金寨縣城二十里之古碑沖,周圍都是荒山野嶺,先生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辦學,講授古代戲曲弘揚民族文化,熱情指導抗敵演劇隊排練和演出,與全校師生同仇敵愾,為爭取抗戰(zhàn)勝利奉獻自己的心力。
一九四五年初秋,日本投降的消息傳至金寨縣,安徽學院師生群情歡躍,學?;I劃遷往安慶,趙先生亦與家人束裝乘車返滬。一九四六年,復旦大學從重慶北碚還抵上海,先生又回歸復旦中文系執(zhí)教。在這臨近解放的數(shù)年中,他先后為《神州日報》、《大晚報》、《中央日報》主編過俗文學周刊,并有《中國小說論集》(一稱《銀字集》,永祥印書館)和《小說論叢》(日新出版社)兩書的版行。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先生懷著興奮的心情融入新社會,同年七月赴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大會。一九五一年他辭去北新的職務,冀以專心搞好復旦的教學科研。與此同時,他積極參預戲曲改革和戲劇評論工作,被推為“上海戲曲評介人聯(lián)誼會”主席。而復旦中文系經五十年代的整合,諸多名師相繼調入,不啻優(yōu)化了本系的師資結構,也更利于形成學術上切磋爭鳴的良好氣氛。
解放后先生虛心學習理論,努力嘗試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古代文學現(xiàn)象,他在各種學術討論場合知無不言,務求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趙先生家藏圖書三萬余冊,以宋元后之戲曲、小說、彈詞、寶卷及俗曲收致愈富。他一貫奉行藏書公開,不管來者遠近少長,原先認識與否,簡單登記一下即可把書借走。緣此在他淮海中路四明里寓所,有時一天要接待好幾批借書還書的人?!跋洹?,指好學而材堪大用的年輕人。
自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先生長期堅守在復旦教學第一線。解放初他承擔的課程種類頗多,到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其與本科學生相關之教務,乃逐漸向“元明清文學史”等古典文學課程靠攏。另外他又鼎力開出“民間文學”這門新課,強調學以致用,著重介紹民間文藝創(chuàng)作和搜集整理的技能,宜當列為學校課程建設中的一項創(chuàng)舉。此期間先生科研上的收獲亦甚豐碩,其出版之學術著作與資料專輯主要有:《民間文藝概論》(北新)、《明清傳奇》(春明)、《明清曲談》(古典文學)、《元明南戲考略》(作家)、《讀曲小記》(中華上編)、《龍燈》(上海文藝)、《戲曲筆談》(中華上編)、《古代兒歌資料》(與車錫倫合編,少兒)等。就中的《民間文藝概論》,便是建國后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民間文藝的理論專著。至于《明清曲談》、《讀曲小記》、《戲曲筆談》三者,僉屬戲曲史專題研討的匯集,著者善于把眾多微觀研究的成果聯(lián)綴起來,用以從宏觀上去顯示戲曲遷演的脈絡趨向。
為保護文化遺存,傳習昆曲藝術,一九五六年先生發(fā)起成立“上海昆曲研習社”(簡稱“曲社”),并經曲友推舉擔任社長。該社活動開展正常持久,是上海市影響較大的文藝社團之一。
先生自小酷愛戲曲,又曾師從昆劇名旦尤彩云和張傳芳苦學八年,卒至生旦俱工,唱演兼擅。他樂于借助宣唱來充實課堂教學的內涵,也喜歡在開會間隙乘興展露一下戲曲表演的才藝,甚至扮演角色粉墨登場連唱帶演,盡顯其曲學班頭的本色當行。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先生在復旦大禮堂演過《長生殿》里的《小宴》,他本人飾唐明皇,夫人李希同飾楊貴妃,女兒趙超林飾宮女,趙家班子一齊亮相。此后,他又把俞振飛請到復旦舉辦昆曲觀摩會。當晚俞出場兩次,一次演《驚鴻記》里的《醉寫》,一次與言慧珠合演《南柯記》里的《瑤臺》,趙先生則參演《邯鄲記》里的《掃花》,可謂名家薈萃,美不勝收?!办嗯?,扮演,表演。
“文革”期間高校斗批洶洶,因先生曾與一些外國學者通信來往,竟遭到猜疑而被隔離審查逾年。他身處逆境備歷坎坷,終究以其操行摯守證明自己的清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先生精神煥發(fā),迎來了科學文化驅寒回暖的春天。進入八十年代,他被確定為第一批高校文科博士研究生導師,繼又榮任中國俗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和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其于精心調教碩士、博士研究生同時,尚猶爭分奪秒,加緊完成手頭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務令自己建構的學說能在新起點上達成整合和拓展。略凡本時期內他刊出的《曲論初探》(上海文藝)、《中國小說叢考》(齊魯)、《民間文藝叢談》(湖南人民)、《曲藝叢談》(曲藝)、《中國戲曲初考》(河南中州)等新著,無例外的均清晰地體現(xiàn)著這一撰述思路。特別是一九八年出版的《曲論初探》,實為當今戲曲理論批評史之濫觴與先導,尤有獨辟蹊徑的學術意義。
景深先生藏書既贍,記憶力亦強,兼以注重友情,故幫助同行研究者排解材料上的困難毫無保留。例如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凌景珽、謝伯陽《清人散曲》,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等多部著作的撰成,一概都離不開先生的全力支持。他殷切關懷莘莘學子,常對系里的年輕人說,為學者若能做到愛心、專心、細心、恒心、虛心這“五心”皆備,則事業(yè)上之卓犖成就必可期待。
先生解放后深度參與戲曲改革,熟悉華東各地民間戲曲的狀況。他撰寫的《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的新發(fā)現(xiàn)》、《談宋元南戲〈朱文太平錢〉與有關的兩個劇本》、《宣德抄本南戲〈金釵記〉的發(fā)現(xiàn)》等論文,通過針對若干“活的戲曲資料”之比照解析,從而在戲曲史研究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認識上取得重要突破。他晚年曾想撰寫一部戲曲史,將材料考證與歷史線索之敘述結合起來,并已初步結構了一個輪廓性框架,終因健康條件受到限制,未能完成上述計劃?!澳渚]”,指隱藏著的資料。
一九八四年歲末,先生家居上樓時突然跌倒,急送醫(yī)院后確診患出血性中風。當夜他又開始昏迷,雖經多方救治而歷久不省人事,一九八五年一月七日下午一時零五分病逝于上海華東醫(yī)院,享年八十三歲。他臨終尚留下《中國戲曲叢談》、《文壇回憶》、《〈中國小說史略〉旁證》、《觀劇札記》等遺稿,蓋由國內幾家出版機構于此后數(shù)年內刊印出齊。又先生與李平、江巨榮合著的《中國戲曲史論集》,作為擬議中撰寫戲曲史的階段性成果,一九八七年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刊刻行世。他的親屬遵照先生的遺愿,把家中所藏的全部書籍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并在復旦設立趙景深獎學金。
一九八九年初冬,為紀念趙先生逝世五周年,經曲社社員、著名史地學家譚其驤院士發(fā)起,邀集先生的同事、弟子及親朋好友,假東平路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小禮堂舉辦昆曲清唱會。當日到會者一百余人,在譚其驤、王元化、章培恒三先生簡短致詞后,蘇州大學昆曲班學員首先登臺,齊唱《牡丹亭·驚夢》里〔繞池游〕、〔步步嬌〕、〔醉扶歸〕、〔皂羅袍〕等一套曲子,接著滬上及外地的一些學者、票友紛紛即興獻藝。大家沉浸在昆曲舒徐優(yōu)美的旋律中,感念先生的音容笑貌,重溫他的親切教誨,盡情抒泄對這位前輩的懷戀和敬意。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稿約
《古典文學知識》創(chuàng)刊20多年來,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愛護與支持,我們在此除了表示由衷感謝之外,更熱忱希望大家加入到我們的行列中來,踴躍為本刊撰稿。稿件要求:① 內容涉及古典文學領域,符合本刊各欄目的要求;② 語言通順流暢,角度新穎,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圖文并茂;③ 來稿篇幅控制在5000字以內;④ 文章注釋,一律隨文簡注,不要在文外注釋;⑤ 來稿請附個人簡介及聯(lián)絡方法。
編輯部郵箱:gdwxzs@21cn.com
另,凡向本刊投稿者,如無特別說明,即視為同意本刊擁有對該稿刊發(fā)后的網絡版和光盤版的使用權。稿件一經刊用,稿酬一并支付。特此聲明。
學古知津,百讀常新,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古典文學知識》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