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詩中提到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就是中國現(xiàn)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瀘定橋。
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城西,跨越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橋身全長103.67米,凈跨100米,寬3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水位14.5米。
瀘定橋由橋身、橋臺、橋亭三部分組成。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其中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cè)作扶手,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鐵鏈每根長127.45米,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huán)相扣,鐵鏈共有12164個鐵環(huán),總重量達21噸多,占據(jù)整個橋體重量的一半。底鏈作承重底索,索間距離33厘米,上覆橫縱木板作橋面,可通行人、牲畜;兩側(cè)的扶手用來防護,以免行人失足墜落。扶手與底鏈之間再用小鐵鏈相連接,將13根鐵鏈組成一個整體。
在橋兩岸建有橋臺,高20米,用條石砌筑而成。兩個橋臺的后面各開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有七根或八根用生鐵鑄就的地龍樁,與橋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并以鐵鏈錨固定住。地龍樁下面再橫臥一根鐵鑄臥龍樁,每根重1800斤。橋的鐵索就固定在臥龍樁上,由橋臺和橋樁的重力來共同承受橋的拉力,堅固無比。單看地龍柱,它上面鑄鐵的重量就達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重量差不多,看來只有“齊天大圣”才能撼動這座橋了。
橋亭大門為木結(jié)構(gòu)古廊亭風(fēng)格的建筑,正面為三層遮雨式房檐結(jié)構(gòu),上方正中懸掛著一塊紅色的匾,上面鐫刻著康熙皇帝題寫的“瀘定橋”三個金燦燦的大字。
不能不提的還有河對面山坡上的古建筑,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觀音閣。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就是紅軍的作戰(zhàn)指揮部,也是炮臺、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妄想。
瀘定橋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滴趸实塾P題寫橋名,并立御碑于橋頭。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tǒng)河山”,可見康熙皇帝統(tǒng)一疆土的心愿;而將橫批反過來看,“山河統(tǒng)一”又表現(xiàn)了康熙皇帝對自己完成了疆土統(tǒng)一的喜悅。
瀘定橋建成后,成為當?shù)匕傩者^河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來往西藏的軍事交通要道。1961年國務(wù)院批準瀘定鐵索橋(包括附屬建筑)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