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權(quán)成
我從小住在山村里,認(rèn)識老余的時候,他已經(jīng)六十多歲。那時我只有五六歲。最后一次見到老余時,我已經(jīng)九歲了。老余若健在,應(yīng)該有八十歲了。
老余身材魁梧,聲音有些“娘”,而且是個夾舌頭,總是把“是”說成“四”,把“陳”讀成“岑”,他習(xí)慣梳理著大背頭,臉上常年油乎乎的。他走路飛快,他挑著幾十斤的擔(dān)子,我們一群小朋友還要一路小跑才追得上。全村老老少少都稱他老余,我們小孩子也這樣喊,他從不生氣。
老余的擔(dān)子一頭放的是針頭線腦、雪花膏之類的生活用品,另外一頭是糖果、油條、麻花之類的糕點副食品。老余做生意很靈活,可以掏現(xiàn)錢,也可以用雞蛋換,雞蛋根據(jù)大小作價,廢書廢鐵以質(zhì)論價。另外熟人也可以賒欠,不過下次他過來的時候一定要還上。老余從不記賬,但是記性出奇的好。大家婆婆媽媽地買東西,總會還價,老余總是反復(fù)解釋不能倒貼,倘若她們強行丟下錢拿起東西就走,老余就嗔怒道:“鐵洗了(貼死了),剪子(簡直)搞不贏你們?!倍I到東西的大姑娘小媳婦則屁顛屁顛的,好像撿了金元寶一樣的。老余的口頭禪是:“澤(這)個價可別對別人縮(說),不然我不好揍銀(做人)?!庇幸淮挝夷棠藤I五色線,居然比我舅媽先買的還要貴,事情穿幫了,老余連連道歉,退了多收的錢。
我們最惦記的是老余賣的吃食,我們有能力購買的不多,只有自己想辦法到稻草堆里找雞蛋或者干脆在家里偷雞蛋來交換。我們隊里的小伙伴是老余最喜歡也最頭疼的,只要老余來,我就從東頭陪到西頭,直到他走遠(yuǎn),才戀戀不舍地回家,我們是老余忠誠的粉絲。遇到惡狗,我們會為老余開路。我們曾經(jīng)用撕成兩半的角票卷起來糊弄老余買東西,也曾經(jīng)趁老余不注意的時候偷東西,倘若被他發(fā)現(xiàn),便乖乖交錢。而偷得最多的當(dāng)數(shù)二禿子。多年后,我才隱隱發(fā)覺,在諸多的小伙伴里,二禿子家是最貧寒的,而他也是最貪嘴的。但令我們奇怪的是老余從來沒有找二禿子要過錢。多年后,我才隱隱感覺到,也許是老余故意對這個可憐的孩子網(wǎng)開一面吧。
幾天不見,人們總是要問:老余去哪兒了?
其實,老余基本上每隔五六天來一次。老余的到來,總能帶來很多的歡樂。他所帶的玩具不斷變著花樣,他的擔(dān)子就像百寶箱,總能深深地吸引我們。假如老余十天沒有來,腿腳不靈便的老人總要翹首期盼。老余這個人從來不占小便宜,他在哪家吃飯,一定要給點兒東西的。老余也是個熱心人,遇到挑著小半桶水的小腳老太太,他一定會放下?lián)?,不由分說地接過擔(dān)子,把水倒掉,然后挑得滿滿的。遇到暴雨搶收,他也會加入勞動的行列。聽了感激的話,老余總是憨憨地笑笑。
最后一次見到老余,他的臉上有幾道血跡,走路也不大利落。這一次,他帶的東西很少,而幾家欠錢的,他居然沒有提起。再后來,老余再也沒有來。有人說:老余摔跤受傷了;也有人說:老余做小生意發(fā)財了,到城里做大事了。
現(xiàn)在,村里有了小超市,超市的物品很多,但是也貴。人們常常在問:老余去哪兒了?
點評:本文語言樸實,娓娓道來,作者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寫出了鄉(xiāng)村貨郎的淳樸,偏遠(yuǎn)地區(qū)人民對貨郎的依賴和懷念。在人物刻畫上,作者對老余的外貌和動作的描寫筆墨不算多,老余的形象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卻不淺。如老余身材魁梧,聲音有些“娘”,而且是個夾舌頭;面對感激的話,老余總是憨憨地笑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