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慶
平時喜歡喝茶。一天,到一位朋友家說點事,朋友知道我喜愛茶,特地拿出家中珍藏的上好的茶招待我。我們邊品茶,邊說事,朋友問我這茶如何,我直言不諱地說:“這茶聞著有股糯米的清香,可一旦茶葉泡開了,糯米味就沒有了,也沒感覺出這上好的茶有什么特別之處,還不如我常喝的滇紅和普洱茶呢!”朋友一聽很尷尬。稍愣了一下,笑笑說:“這是一位朋友自己制作留著自己喝的。我想既然是自己喝嘛,應(yīng)該不會差吧!”
臨走時,朋友送了一些剛才喝的茶給我,讓我回家慢慢品。
五一節(jié)放假,一個人在家,想起朋友送的茶,端出多日不用的茶具,慢慢自斟自飲……細細品味,三杯后,發(fā)現(xiàn)一種從未有過的柔軟、謙和、潤滑之感在口腔里蔓延。
咦?怪了,怎么那天在友人家就沒有品出這種感覺?莫非是水的緣故?我思索著尋找答案。
哦,我恍然大悟,那天在友人家,我有心事,與友人在探討問題,整個身心都投入在與友人的溝通、交流上,只是因為口渴喝茶;而今天,心很靜,全身心都集中在舌尖上、味覺上。雖然同樣的茶水,但喝茶的時間、環(huán)境、心境不同,這茶的味道自然就不一樣啦!
喝茶如此,教育學生不也一樣嗎?由此我想到教書育人:我們總是斤斤計較于課堂上為何同樣的問題,有的學生會,有的學生就不會呢?而忽視每個學生由于來自不同家庭,在不同家庭文化中長大,他們不就是一種不同牌子、不同產(chǎn)地、需要不同水溫,甚至不同茶具、不同水質(zhì)的茶葉嗎?我們平時上課下課,總是在忙忙碌碌之中,在學生出現(xiàn)狀況的時候,于心煩意亂、火冒三丈之際,疲憊地瞪著學生,就事論事地批評教育學生……我們真正了解我們的學生嗎?我們需要靜靜地品讀每一個學生??晌覀兡挠袝r間、空間靜靜地好好地品讀我們的學生呢?
甚至有的學生從上學到畢業(yè),我們也沒有好好地品讀過他,都是把各種“茶”(學生)全部放在一個杯子里(也不管這個杯子到底能不能泡茶),倒上一杯水(也不管水溫是否合適),因為口渴需要喝水,然后,咕咚咕咚地喝上幾口,什么味?不知道。這一杯水我喝過了,倒掉,再像以前那樣又泡上一杯。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我們的教書育人能培養(yǎng)出有個性化的人才嗎?
喝茶如此,育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雖然我們沒有條件去認真細致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也沒有充足的條件去認真細致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但我們應(yīng)該有這個意識,有這個理念。這也告訴我們: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不要急于做出判斷,先放下手上的活,靜下心來,關(guān)閉視線里所有的圖像,從不同角度多想想,包括從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思想、學生的心理、身體等方面,也許這樣,不僅能從根本上找到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而且還能讓學生從中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學會自我矯正,走出一條能適應(yīng)不同環(huán)境考驗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