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商國懋 王文穎
北京華中藥工程技術(shù)開發(fā)中心
鹿,全身都是寶。
鹿角: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用于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瘀血腫痛。
鹿茸: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diào)沖任、托瘡毒,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
鹿筋:祛風濕、壯筋骨,用于治療風濕關(guān)節(jié)痛、手足無力、轉(zhuǎn)筋(腓腸肌痙攣)等癥。
另外,鹿鞭、鹿骨、鹿皮、鹿肉、鹿肝、鹿尾、鹿心、鹿角膠、鹿角霜等均為藥用。本文將重點介紹鹿角霜。
鹿角為鹿科動物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鹿角霜為鹿角去膠質(zhì)的角塊,春、秋二季采集,將骨化角熬去膠質(zhì),取出角塊,干燥。
梅花鹿及雄鹿有分叉的角,通常為3~4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支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支。
雄性馬鹿有角,通常為4~6叉,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第二支靠近眉叉伸出,第二支與第三支較遠,主干稍向后略向內(nèi)彎。
二者角基均有一小圈瘤狀突起。
呈長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顯粉性,常具縱棱,偶見灰色或灰棕色斑點。體輕,質(zhì)酥,斷面外層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內(nèi)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氣微,味淡,嚼之有黏牙感。性咸、澀,溫。歸肝、腎經(jīng)。溫腎助陽,收斂止血,用于脾腎陽虛,白帶過多,遺尿,尿頻,崩漏下血,瘡瘍不斂。用法與用量:9~15g,先煎,陰虛火旺者禁服。
▲鹿角橫截面圖
鹿角霜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熬制鹿角膠后剩余的殘渣。梅花鹿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布于東北、華北等地,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野生較少,禁止捕獵。吉林、遼寧、河北、四川等地有飼養(yǎng);馬鹿棲于混交林及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于東北、西北、內(nèi)蒙古等地。
現(xiàn)在所用的鹿角霜,均為提制鹿角膠后剩下的殘渣,而古代在制取鹿角霜的過程中,有不提出膠質(zhì)者,也有加入其他輔料藥者。
《圣惠方》:“取鹿角嫩實處五斤,先用水煮三五十沸,洗刷令凈。即以大麻仁研取濃汁,煮角約一復時便軟。后又須刷洗鍋器令凈,更用真牛乳五斤煉,專看如玉色即住。”
《衛(wèi)生易簡方》:“以米泔浸鹿角七日令軟,入急流水中浸七日去粗皮,以東流水、桑柴火煮七日,旋旋添水,入醋少許,搗成霜用。”
《濟急仙方》:“用新角三對,寸截,盛于長流水浸三日,刮凈,入楮實子、桑白皮、黃蠟各二兩,鐵鍋中水煮三日夜,不可少停,水少即添湯。日足取出刮凈;曬研為霜?!?/p>
《韓氏醫(yī)通》:“以角之新者,寸截,囊置長流水中七日,瓦缶水煮,每角一斤,入黃蠟半斤,缶口用露酒一壺掩之,別沸流水旋添,勿令下竭,桑柴火足十二時,其角軟矣,竹刀切去黑皮,取白者舂細為霜?!?/p>
鹿角霜塊的炮制:有一種方法是將鹿角霜研成細粉,每斤加入鹿角膠2兩(加水4~5倍烊化),面粉2兩,拌勻壓平,切成小方塊,曬干。
現(xiàn)在北京的加工炮制方法是:揀去雜質(zhì),大塊的破碎成小塊。
鹿角霜的主要特征是表面灰白色,粉性,具縱棱,質(zhì)酥,斷面內(nèi)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嚼之有黏牙感。以塊整齊、色灰白、不糟朽者為佳。
現(xiàn)在市場上有時也可發(fā)現(xiàn)鹿角霜藥材中混有龍骨的碎塊,或多混有非鹿科動物的枯骨,可通過幾種簡單的方法鑒別:偽品性狀呈不規(guī)則塊狀,表面灰白色,無縱棱;偽品斷面不整齊,無骨密質(zhì)與骨松質(zhì)之分,均呈蜂窩狀小孔,較大而不均勻;偽品氣腥,味淡,舔之不黏,嚼之亦不黏牙。有些不法商販在正品鹿角霜中摻加少量小塊的偽品,很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在使用時應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