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莉
(太原幼兒師范學校,山西 太原 030027)
中職教育作為職業(yè)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高水平、高素質的中職生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職生處于心理變化的關鍵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隨著對學前教育的不斷重視,幼兒師范學校在中職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然而,幼師學校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群體,幼師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其特殊性。貧困學生作為學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受社會、家庭、自身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承受著沉重的心理負擔,與其他學生相比,貧困學生生活、學習、交往的各個方面都處于一種窘迫狀態(tài),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因此,為了探明貧困幼師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和研究貧困幼師生的心理問題,從而為更好地幫助他們改變不良的心態(tài),為以后有針對性地開展貧困學生的心理輔導提供參考,以更有利于幼師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研究組:2014年太原幼兒師范學校新入校貧困生148名,發(fā)放問卷148份,回收148份,回收率100%對照組:2014級新生中非貧困生整體隨機抽樣152名,發(fā)放問卷152份,回收152份,回收率100%,貧困生占整個問卷調查的49.3%。
1.工具
采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癥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SCL-90具有內容多、信度效度較好的優(yōu)點,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健康的測量上。此量表共有90個項目,10個因子,分別測查心理衛(wèi)生的10個方面。包括(1)軀體化 12項;(2)強迫癥 10項;(3)人際關系敏感9項;(4)抑郁 13項;(5)焦慮 10項;(6)敵對 6項;(7)恐怖 7項;(8)偏執(zhí) 6項;(9)精神病性 10項;(10)其他 7項。每個項目按照1-5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相當嚴重,5=嚴重),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2.施測
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統(tǒng)一指導語,將問卷分發(fā)給選定的施測對象,當場回收。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的處理與分析,主要統(tǒng)計方法有差異檢驗、方差分析等。
表1 貧困學生與全國常模SCL-90各因子分比較結果
表1是貧困學生調查組九個因子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與國內青年組常模的比較。經統(tǒng)計檢驗表明:除軀體化、敵對性外,其他因子均高于全國常模,并且在強迫、人際關系、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因子上與全國常模差異顯著,在軀體化因子上則顯著低于全國常模,其他因子差異不顯著。說明貧困幼師生在這些因子上的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存在差異,貧困幼師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還存在問題;表1表明非貧困幼師生在九個因子得分上除強迫、恐怖、精神病性三個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國常模,說明非貧困幼師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較好。
表2 貧困生與非貧困生SCL-90各因子分比較結果
表2是貧困生調查組非貧困生調查組的十個因子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的比較,經統(tǒng)計檢驗表明,貧困學生組調查結果與非貧困生組除軀體化和敵對兩個因子外,其他八個因子均高于非貧困生,并且焦慮、恐怖兩個因子在得分上差異顯著,說明非貧困幼師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較貧困生好。
本次測查數(shù)據表明,貧困幼師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國內水平,也低于非貧困生水平,幼師專業(yè)的學生多處于15-17歲,且多來自于農村,第一次離開父母來到學校,心理的不成熟加之經濟的困難,容易使學生產生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進而產生強迫、人際關系緊張、恐怖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幼師專業(yè)具有特殊性,學校新入學的多數(shù)為女生,女生敏感、多疑膽怯的特點,也容易使學生產生相關心理問題,新生剛入學還處于適應階段,而女生在面對困惑時不擅于向他人傾訴,以致于自己內心的需要不能及時地表達,使敵對、恐怖因子得分較高。這說明貧困幼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學校及社會的重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測查數(shù)據表明,與貧困生相比,非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較好,與全國常模相比,除強迫、恐怖、精神病性三個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可能與我省中小學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有關,也從側面說明經濟原因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無論是貧困生還是非貧困生,幼師女生的軀體化因子得分明顯低于全國常模,說明學生的軀體不適感如胃腸道、呼吸、肌肉酸痛等表現(xiàn)較少。這說明幼師女生具有較好的生理健康狀況,也可能與幼師的課程設置有關,幼師專業(yè)的學生多開設與藝術活動相關的課程,如美術、舞蹈、音樂等,通過這些藝術、娛樂活動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的不良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理疾病的發(fā)生。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智商只能起到20%的作用,其余80%是情商因素,即心理因素,主要是人格和社會的影響。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已經成為人們新的著眼點,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而培養(yǎng)21世紀的高素質優(yōu)秀人才,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實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幼師院校的貧困生確實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存在問題,學校應采取相應措施,幫助貧困生解決困境,健康成長。
經濟的困難是導致貧困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根本原因,為了切實解除貧困生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學習,給貧困生提供經濟援助勢在必行。設立多元化資助體系,如“獎、貸、助、補、減”,通過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措施,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緩解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
幼師學校的學生年齡較小,加之貧困生因特殊的成長經歷一般成熟較早,心理成熟水平較差,需要學校相關部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設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和技巧的培訓,并對貧困生提供心理咨詢的平臺,對貧困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挫折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品質,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勇于面對挫折,在逆境中成才。同時對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他們能掌握貧困學生危機干預的方法,每個班級可配備心理委員,發(fā)揮基層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形成校、班聯(lián)合做好心理問題的預防,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良好校園氛圍的營造,有利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整體環(huán)境會影響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并成為改善和提高貧困生心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通過開設各種活動,成立有特色的社團,鼓勵貧困生多參與集體活動,表現(xiàn)自己,增強自信,學校應充分發(fā)揮班級、宿舍的作用,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相互關愛和幫助,形成一個和諧、團結互助的良好班級氛圍,使貧困生在班集體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傾訴問題困惑,消除不良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1]邱亞鋒.河南省幼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1).
[2]段素梅,秦紅霞,沈樹周.高校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9,23(1).
[3]夏小林.高職貧困生心理壓力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1(2).
[4]譚倩.淺談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西農業(yè)機械化,2007(3).
[5]吳枝兵.宿州學院2008級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教學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