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軍
摘 要:本文把公共產品的提供過程分為爭取公共預算和預算使用兩個階段對尼斯卡寧模型做修正分析,由于政府部門及官員在提供公共產品上信息壟斷將導致爭取公共預算階段的預算上的過量公共產品供給和預算使用階段上過少的或過量但低劣的公共品供給。為提高公共品的提供效率,減少公款挪用、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應提升信息披露程度,有效弱化政府部門及官員在提供公共產品上的信息壟斷,而其中關鍵在于通過信息披露技術、手段、渠道和制度再安排等方面努力,有效降低信息披露成本。
關鍵詞:信息壟斷;尼斯卡寧模型;公共產品提供
一、問題的提出
提供諸如國防、道路交通、港口碼頭、基礎教育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一項重要職能,而其提供效率也一直是學界探討重要課題。經典的模型分析如鮑溫(Bowen, 1943)在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消費者偏好、收入和其它產品價格既定條件下的局部均衡分析,認為公共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社會成員個人需求曲線的縱向加總,然后結合公共產品的市場供給曲線來確定公共產品最優(yōu)數(shù)量。薩繆爾森(Samuelson,1954;1955)一般均衡分析,認為公共產品最優(yōu)提供的條件是消費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等于生產的邊際轉換率。瑞典學派的威克塞爾(Knut Wicksell)和林達爾(Eric Lindahl)的一致同意規(guī)則下公共產品最優(yōu)提供的條件是每位社會成員對公共品所愿意承擔的稅收或費用成本的份額之和等于1,等等。然而無論哪種分析,公共產品對社會的成本與收益信息、社會成員對公共產品的偏好信息等能否有效地披露、加總和掌握,都成為能否實現(xiàn)最優(yōu)公共品提供的關鍵。本文嘗試從尼斯卡寧(Niskanen)模型框架及對模型的修正,探討信息壟斷對公共品提供效率影響及對策取向。
二、信息壟斷對公共品提供效率的影響
(一)尼斯卡寧模型中政府部門及官員的行為目標。根據公共選擇理論,投票人選擇政治家,政治家通過立法開展政治活動,至于具體方案如道路交通建設、環(huán)境保護等的實施,則要通過官僚(政府部門及官員)。尼斯卡寧(Niskanen,1971)認為,在市場導向的私人部門,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就要使其公司盡可能多賺錢,企業(yè)利潤增加,個人薪金也隨之增加。而相反,官僚們則往往關注官位的特權、公共聲譽、權力和官職,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增加貨幣收益的機會微乎其微。而權力、地位等都與官僚(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的預算規(guī)模大小正相關,他們的目標是追求公共預算最大化。
(二)信息壟斷與公共品提供過量。由于政府公共部門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往往具有壟斷權,如國防、環(huán)境保護、社會保險等等往往是由專門的政府機構提供的;更由于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信息上存在壟斷,即只有他們能夠掌握相關的這些公共產品的成本、收益等信息;結果是,政府部門及其官員追求預算規(guī)模極大化將導致公共產品的供給量超過社會所要求的最優(yōu)水平。假設某公共產品(可以是街上的路燈、公園或道路交通等)提供的社會總成本和總收益分別記為TCs(Q)、TRs(Q),其中Q為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考慮到實際情況一般地TCs(Q)、TRs(Q)具有一階和二階導數(shù)TC■■>0,TC■■
>0;TR■■>0,TR■■>0的特征。那么公共產品提供的社會凈收益為:
NRS(Q)=TRS(Q)-TCS(Q) (2.1)
從公共產品對經濟社會凈收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最優(yōu)公共品提供應符合兩個條件:(1)NR■■(Q)=TR■■(Q)-TC■■(Q)=0 ,記
TR■■(Q)和TC■■(Q)分別為MRS(Q)和MCS(Q),則該條件即為;MRS(Q)=MCS(Q)(2)NR■■(Q)=TR■■(Q)-TC■■(Q)<0。顯然條件(2)可由公共產品提供的社會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收益遞減特征保證,因此公共品提供最優(yōu)數(shù)量確定于條件(1)。這一點可以用圖2-1加以說明。圖2-1中(a)圖為TCs(Q)和TRs(Q)曲線圖;(b)圖為MRS(Q)和MCS(Q)曲線圖,公共品提供最優(yōu)數(shù)量為圖(b)中MCS和MRS的交點E對應的數(shù)量Q*。
然而,追求預算規(guī)模最大化的政府部門和官員會想方設法使公共項目方案的表決或審批機構給予其動用盡可能多的資金的權利,并按照社會總收益等于社會總成本即TRS(Q)=TCS(Q)的條件來安排預算資金,如圖(a)中TCS1和TRS0的交點A對應的數(shù)量Q0。顯然Q0遠遠超過了社會角度看的公共品提供最優(yōu)數(shù)量Q*,即出現(xiàn)了公共品的過量供給。不僅如此,基于在提供公共產品的信息上存在壟斷,由于表決機構或審批機構對公共項目方案審核在專業(yè)技術上、派員調查取信的成本上等可能存在的障礙,再加上為追求預算規(guī)模最大化的政府部門和官員內在的隱瞞信息的動力,情況可能更糟糕。比如人為夸大公共產品的社會收益為TRS1,并成功說服投票人或相關審批機構同意其按照社會總收益等于社會總成本的條件來安排預算資金,從而出現(xiàn)如圖(a)中TCS1和TRS1的交點B對應的更高的預算資金TRS(Q1),和更為過量的公共產品供給Q1。
圖2-1 官僚模型與公共產品提供效率
(三)模型修正與公共產品提供過少。然而,上述尼斯卡寧官僚模型通常結論,往往和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相違。比如,我們可能面臨的是糟糕的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擁擠的道路交通甚至于一些公共設施的豆腐渣工程和政府部門的一些質量低下的服務等等。這些現(xiàn)象,簡言之可歸納為政府部門及官員用相同的公共預算提供了過少的公共品或提供過多的但是質量低劣的公共產品。顯然原初的尼斯卡寧官僚模型分析難以解釋這些現(xiàn)象。然對模型的進一步修正有助于理解上述情形,關鍵是把公共產品的提供過程分為爭取公共預算和預算使用兩個階段,并可以用等量預算下公共產品的實際提供數(shù)量過少或質量過低情形加以說明。
(1)爭取公共預算階段。如上述模型分析,由于政府部門及官員的信息壟斷而最終在圖2-1中的(a)圖TCS1和TRS1的交點B對應的預算資金TRS(Q1),即名義上或預算形式上的過量公共產品供給Q1。(2)預算的使用階段。在預算的使用階段,一方面,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部門及官員在主觀上有隱瞞公共預算實際使用的具體信息的傾向,比如偷工減料節(jié)省提供成本以增加部門或官員福利,或以各種名目挪作他用公款消費等等。另一方面,客觀上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部門及官員預算的實際使用的具體信息的披露也存在很大障礙,比如公園的成本費用差異難以公園的綠化程度或環(huán)境的優(yōu)美程度而被準確觀察出來的,支出賬目的審計調查因造賬的巧妙技術、審查者的專業(yè)水平、人為的隱瞞阻撓等諸多因素,使預算的實際使用很難一目了然等。從而導致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部門及官員在預算使用階段上的信息壟斷。
在信息壟斷條件下,相同的公共預算實際上可能提供過少的公共品,即實際提供單位公共產品的成本比預算高,如圖2-1中的預算實際使用階段的實際提供公共產品的總成本曲線
TCS2,考慮到實際情況,一般地TCS2(Q)同樣具有一階和二階導數(shù)TC■■>0,TC■■>0的特征,但位于爭取預算的公共產品提供成本曲線TCS1之上,結果使公共預算實際支出使用帶來的公共產品為對應于C點的Q2,顯然Q2< Q*,即實際提供的公共產品要小于社會最優(yōu)的數(shù)量。當然,也可能是公共產品數(shù)量仍是過多但質量低劣的Q1。而兩種情形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意味著在所獲取的公共預算資金和實際提供出公共產品所支出的資金間存在差距。
三、結論
當把公共產品的整個提供過程分為爭取預算和預算使用兩個階段時,從尼斯卡寧模型框架下可以看出,由于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部門及官員在信息上的壟斷導致公共產品提供無效率,表現(xiàn)為:(1)爭取公共預算階段的預算上的過量公共產品供給;(2)預算使用階段上過少的或過量但低劣的公共品供給;(3)公共預算資金和實際提供出公共產品所支出的資金間存在差距,往往體現(xiàn)為公共產品的粗制濫造、公款挪用、各種名目的公款消費、貪污腐敗等。
因此,如何有效弱化政府部門及官員在提供公共產品上的信息壟斷,不僅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部門提供公共產品效率,也有利于遏制各種貪污腐敗現(xiàn)象的滋生蔓延。考慮到信息壟斷產生根本上在于爭取預算和預算使用兩個階段的調查、取信、監(jiān)督、管理、評審驗收等各環(huán)節(jié)高額信息披露成本;對策的取向應在于通過信息披露技術、手段、渠道和制度再安排等方面努力,有效降低信息披露成本。
參考文獻:
[1] Niskanen, W. A.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Chicago:Alidin,1971
[2] 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6th ed. MacGraw-Hill,2002
[3] Robert Pindiyck,Daniel L Rubinfeld .Microeconomics.6th edit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2004
[4] Hal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6th edition. New York: W.W. Noton & Company, Inc., 2003
[5] 高培勇.公共經濟學(第三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 楊志勇,張馨.公共經濟學(第2版).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