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迪西
一場家庭糾紛
“我的11萬元被人騙了……”86歲的張婆婆撥打110報警。焦急的婆婆只是不斷地重復自己被騙了,由于婆婆聽力不好,民警問什么她也說不清楚。這時,婆婆的兒子拿過電話向民警表示,母親的存折、存單、工資卡被人掛失后改了密碼,請民警趕緊去一趟。
難道是針對中老年人的電信詐騙?如果沒有本人的身份證,外人是如何到銀行去掛失的呢?帶著滿腦子疑問,民警匆忙趕往老婆婆家。開門的是張婆婆本人,她今年已經(jīng)86歲,走路有些不便,聽力下降,眼睛也花了,提起這件事,她很懊惱。
民警詢問發(fā)現(xiàn),原來“騙”走婆婆錢的人,是她的另一個兒子。
86歲的張婆婆老伴早年離世,現(xiàn)在獨自居住在天星橋附近一小區(qū)。老人共有3個子女,平日都是由二兒子、53歲的李翔負責母親的飲食起居,“我雖然沒有與母親一起住,但我?guī)缀趺刻於歼^去,負責她的起居生活?!苯衲?月,張婆婆將自己的五六張銀行存單、存折、工資卡都交給了李翔,這些積蓄共有11萬元?!拔依狭?,你幫我保管這些錢,需要的時候幫我取出來?!?/p>
這件事很快就被大兒子李飛知道了。他特意來到母親家,提醒母親不能把錢全部給李翔。在大兒子的鼓動下,張婆婆跟著他來到各家銀行,將之前給李翔保管的存單、存折以及工資卡全部辦理了掛失。李飛代張婆婆辦理了一系列掛失重辦的手續(xù),但新的密碼張婆婆卻不知道。李飛將母親送回家后,還將新辦的存單、存折、工資卡,以及她的身份證都拿走了。
當天晚上,李翔來母親家時,張婆婆將白天的經(jīng)歷告訴了二兒子。
“他怎么能這樣!”李翔氣憤地撥打了哥哥的電話,可哥哥卻沒有接聽。當問及母親新辦的存單和密碼時,母親也表示“完全不知道”。張婆婆和李翔越想越氣,便撥打了110報警。
原來是一場家庭糾紛。幾番嘗試后,民警終于聯(lián)系上李飛后,他在電話中表示,他們(兄弟之間)之前存在財產(chǎn)糾紛,不愿意退出這部分錢。據(jù)老人二兒子說,之前老人生病住院期間,大哥出了部分錢,因此大哥認為老人的錢應該由他保管。
警方建議:由于這事不屬于刑事案件,如果協(xié)商不通,就需要當事人通過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來解決。
(文中當事人均系化名)
律師說法
養(yǎng)老錢誰管應尊重老人意愿
老人報警說被“騙”了,大兒子的行為是詐騙嗎?律師表示,大兒子的行為不構成刑法上的“詐騙”。詐騙必須是采取虛構事實、隱蔽真相,非法侵占他人財產(chǎn)為目的的行為。
目前在我國的民法上沒有“養(yǎng)老錢”這個概念,因此它不屬于一個法律術語。這11萬元是老人的積蓄,屬于她的個人財產(chǎn),根據(jù)物權法和民法通則,老人具有對這筆錢的自主支配權。
老人無行為能力可指定監(jiān)護人
不過,如果老人年紀大,身體狀況不理想,或患有老年癡呆,個人財產(chǎn)無法支配的情況下,她的子女和配偶可以代管這些財產(chǎn)。但這些財產(chǎn)在代管過程中,只能用于老人的生活起居、聘請保姆和看病吃藥等方面。子女不能隨意將錢用于自己的開銷,否則屬于侵權行為。
當老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可根據(jù)民法通則以及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相關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方返還,如果造成損失可以要求賠償。
另外,我國還有指定監(jiān)護人的法律制度,但現(xiàn)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使用。如民法通則就規(guī)定,如果老人是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住所地的居委會委員或村委會委員指定誰來監(jiān)護,如被指定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編讀互動:親愛的讀者們,你們覺得養(yǎng)老錢應該由誰來代管呢?歡迎來信參與討論。
來信請寄:合肥市長江中路57號20樓雜志社
電子郵箱:16092864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