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成立于2005年4月17日的三門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門核電”),采用美國西屋公司開發(fā)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因是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個商業(yè)項目,三門自始至終受到國內乃至世界核電界的高度關注。同時,也因各種原因,三門投產工期一推再推,也引發(fā)了持不同意見者的爭議。
本文記述主角鄭本文,作為三門核電的第一任總經理,雖然由于年齡原因,其擔任這一職務的時間并不長,但他親臨了三門核電從開始啟動廠址到最后確定采用AP1000技術的過程。近日,他以一個主要建設者之一的身份,向《能源》雜志記者敘述了其在三門核電工作的往事。
我是1982年3月調入秦山核電廠的,這是我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從1984年起,在這里,我先后擔任了廠黨委副書記、副廠長、秦山核電公司副總經理。1992年4月,我又被調到秦山核電二期任副總經理、黨委書記。直到2000年,被調到三門,主持三門核電項目籌備工作。
三門這個廠址資格很老。實際上,我國準備建第一個核電站時,上報國家的廠址中就有它,是和秦山核電的廠址一起上報的。最后,海鹽秦山這一廠址被選中,浙江省電力局就把三門這一廠址保護起來了。直到1999年,浙江省希望能夠和中核進行合作,聯(lián)合來開發(fā)這一廠址。
2000年2月,中核集團公司從浙江省手中接過三門核電廠址,我被受命主持三門核電項目籌備工作。2001年2月20日,浙江三門核電項目籌備處成立,我當時任主任。2004年7月21日國務院批準建設三門核電站一期工程,2005年4月,三門核電有限公司成立,我當選為首任總經理。
“搶跑”的前期開發(fā)
實際上,從1998年到2003年的這五年內,國家未核準新的核電項目。直到2003年,新一屆政府才將“適度發(fā)展核電”調整為“積極發(fā)展核電”,決定啟動一批新的核電項目。
2004年,國務院批準了三門核電站的一期工程,但2002年,這一廠址的前期開發(fā)工作就由浙江省批復了。我領導的三門核電項目籌備處已經開始進行三通一平、征地等工作。
我們2003年向國家上報,原計劃2004年要爭取項目開工,力爭2年時間把前期工作做完。最初三門核電決定被開發(fā)的時候,還沒有涉及到技術引進的事情,當時上報給國家的是,要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規(guī)劃,擬采用的技術與嶺澳一期核電站的技術相同,也就是M310改進型技術。
當時我國主流的核電技術就是M310改進型,要沿著嶺澳核電站的技術路線往下走。同時上報給國家想要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還有中廣核的陽江廠址。
但在這期間,國家領導層的思想發(fā)生了轉變。2004年,我國確定了核電技術要進行國際招標,引進三代技術的計劃。也就理所當然地把三門核電和陽江核電作為引進技術的示范廠址。因此,2004年,中核和中廣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寫對外招標書。
為什么三門核電在國家未給出批復文件的時候就提前進行了前期開發(fā)?那是因為當時的浙江省缺電現象相當嚴重。一些工廠經常是三天只開工一天或兩天,這嚴重影響了浙江省的經濟發(fā)展。在秦山核電取得成功運行的經驗后,浙江省政府非常希望能夠再開發(fā)一座核電站,以補足浙江的電力需求。
當時張德江是浙江省省委書記,省長是柴松岳。對于三門核電的開發(fā)工作,這兩位領導非常支持。但當時國家對于核電項目的審批很謹慎,遲遲不批準新項目。
2001年,也就是中共建黨80周年之際,在嘉興一個會議上,浙江省領導與中核集團領導會面時,就商定三門核電站啟動項目前期工作的計劃。
所以,2002年,浙江省開了核電建設的先河,在沒有拿到國家路條的情況下,由省里批復了核電項目的前期工作,并且立了項。
2002年的5月1號,三門核電的前期開發(fā)工作正式開始,包括三通一平、征地、建設大壩等,投資方也開始進入。
當時,浙江省為了批復這個前期項目,把項目的資金投資設定為4億9千9百多萬。因為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一般性5億之內的項目,省里是有權可以批復的,超過5億的,就必須上報國家了。這也就是剛好打了個擦邊球。
當時,中核集團歸國防科工局管,我們向其匯報時,有領導說這個廠址沒有國家批文,是不允許啟動的,這就叫“偷跑”。但等到國家正式批復,再來做項目的前期工作,時間上比較耽擱,所以三門核電提前做準備,廠址啟動也就啟動了。
在國家核安全局的一次會議上,國家核安全局領導也對這一項目提出了異議,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我認為,他們的允許也是基于中國今后兩年核電會大發(fā)展的預計。
為了支持這一項目,浙江省電力局給三門核電投了一筆錢(后來正式立項之后,已還)。這一項目審查時,很多專家提出來,這么大一核電項目,前期工作的資金不到5億,肯定是做不到的,絕對會超過6億甚至7億。
但結果是,在我們的努力下,前期工作所花的資金不僅沒有超過5億,反而節(jié)省了幾千萬。就拿三門核電北面的海堤舉例來說,專家評審時,評估所需的資金為6000萬,但我們花了不到3000萬就修好了。
三門核電能夠提前啟動,這主要得益于當時浙江省委的領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來三門核電的正式推進工作節(jié)約了時間。
采用技術的轉變
按照原計劃,三門核電是按照M310改進型技術來開發(fā)。2004年,我們收到國家核電技術要進行國際招標,三門核電采用技術有變的消息,第一感受就是三門核電項目肯定是要延遲,原計劃2004年開工的設想肯定是沒法完成了。
浙江省和中核集團的想法都是想盡快實現這一核電站開工建設,至于采取什么技術,是無權決定的,唯一的目標就是希望國家能夠盡快下達批文。
2004年9月份,全稱為“中國第三代核電技術依托項目招標”的標書就發(fā)出去了,主要是美國的AP1000、法國的EPR和俄羅斯的核電技術來投標,評標的過程持續(xù)了近兩年。
現任中國核能行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趙成昆當時是作為核電技術國際招標組的成員,底下帶了兩個人,我就是其中一個,作為中核集團推薦的招標負責人,另一個是中廣核的。
后來,俄羅斯退出了招標,剩下的核心重點就是在美國的AP1000和法國的EPR兩種技術中做出選擇。原核工業(yè)部常務副部長陳肇博,擔任此次核電技術國際招標組的組長,詢問過我傾向于哪種技術。
經歷過秦山一期到秦山二期的長期核電工作,我對核電技術多少有一些認識,對這兩家技術的成熟度、建設情況都有一定的了解,我認為AP1000的技術具有先進性,但是沒有原型堆,法國的EPR當時在法國、芬蘭都已經啟動了項目,這里面的利弊關系,我做了分析。
但是我沒有明確表態(tài)支持哪種技術,因為不允許自己有所傾向。我認為自己只是作為一個執(zhí)行者,采用哪種技術的決策是國家層面才能決定的。就比如攀登珠穆朗瑪峰,從北峰還是南峰登,都是可以登上去的。我們底下人要做的,就是把各種準備工作做好,無論上層做出哪種決定,一旦命令從哪邊登,都可以保證登上去。
但是我了解到的情況是,有些人是具有一定的傾向性的,包括728院的一部分人比較傾向于AP1000。但是中廣核那邊是比較傾向于EPR。兩方都對另一種技術進行了仔細的審查,提出了問題。這在我們看來其實是好事,更有利于看清兩家技術的優(yōu)劣。
從2004年標書發(fā)出后,2005年起,我們業(yè)主也一直跟隨著國家核電技術國際招標組進行標書的評定和后面的項目談判,但后來,主要工作都集中在招標小組來完成,個人感覺,業(yè)主在這其間,談判招標的作用越來越弱化了。
2006年9月,國家發(fā)改委在北京郊區(qū)天湖賓館召開會議,這也就是業(yè)內比較著名的“天湖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對兩種三代核電技術路線進行了投票并最終確立了引進西屋的AP1000技術。當年11月,國家領導人就正式決定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負責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
2007年的3月份,我代表中核集團和三門核電,和西屋公司簽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表明跟西屋的合作基本確定下來了。
因為之前的工作都是核電技術國際招標組和專門的談判小組來做,所以關于這個備忘錄里的信息,之前公開的并不多。直到簽完后,我才看到備忘錄里的具體內容。對于里面的條款,當時我是有個人意見的。因為從我個人的核電經驗上判斷,里面的很多條款,從工程建設的角度,分析得不夠深入,且要價還是過高。在后來的具體合同上,有的也得到了更改。
2007年4月,因為年齡原因,我不再擔任三門核電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改任三門核電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對于這些問題,我也過問的少了。
事實上,在與西屋簽訂合同時,中方就知道會存在風險。西屋AP1000不僅沒有原型堆,當時其首臺主泵的第一試驗都沒有做。很多院士也都擔心這個問題,提出對于AP1000的主泵等設備問題要認真對待,將來可能會出現一些風險,并且寫了專門的報告上報國家層面。
如今,三門核電出現了推遲的情況,因為是世界首臺,是可以理解的。同時,目前三門核電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是當時簽訂合同之初,很多專家都預計到,畢竟從設計、設備制造、采購以及現場施工管理、調試和人員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