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西
“下滑不見底,前行不見路”——2013年,日本出版業(yè)依然只能用“苦中作樂”、盼望“苦盡甘來”形容。當然,也有諸多亮點。
(一)紙介質書和電子書的銷售都不理想
據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初步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顯示,2013年,包括圖書和雜志在內的出版銷售總額約為1.74萬億日元,與2012年相比減少2.9%。2013年,圖書與2012年相比減少1.3%,雜志與2012年相比減少4.4%;雜志與圖書相比,雜志還是減少的“排頭兵”。日本雜志的銷售額全靠周刊雜志和月刊雜志在維持,2013年,周刊雜志和月刊雜志的銷售冊數和銷售金額,依然沒有止住大幅下滑的勢頭。日本每年的出版統(tǒng)計分年初的“初步調查統(tǒng)計”和年中的“最終調查統(tǒng)計”,從以往的統(tǒng)計情況看,前者與后者的誤差并不太大。
日本出版業(yè)的巔峰時期在1996年,從1997年開始,便一路下滑(除了2004年回升1.3%以外)。2013年的出版銷售總額1.74萬億日元與1996年的出版銷售總額2.69萬億日元相比,減少64.6%。
也許是覺得電子圖書太“小兒科”,日本正統(tǒng)而權威的出版統(tǒng)計,比如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日本出版新聞社、日本電通公司、日本出版協(xié)會等的出版統(tǒng)計,一直沒有關于電子圖書的統(tǒng)計,即使到2013年也沒有。
從2012年起對電子圖書進行統(tǒng)計的,是日本一家名為“印象社”的出版社。據印象社的初步調查統(tǒng)計,日本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電子圖書的出版品種累計約為30萬種,這一年的銷售額約為950億日元。從印象社開始公布有關電子圖書的統(tǒng)計數據起,出版行業(yè)曾希望“堤外損失堤內補”——紙介質圖書的虧空用電子圖書來彌補。然而,由于“電子圖書好玩不賺錢”或“電子圖書好玩賺錢少”的特點,實際情況并不樂觀。2013年與1996年相比,紙介質圖書凈減少約3500億日元,在1997年至2013年的17年里,平均每年減少近206億日元。而把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這一年時間的電子圖書950億日元的銷售額分攤在相同的17年里,平均每年僅增加近56億日元。所以,要靠電子圖書來拯救紙介質圖書于下滑深淵,前途應當是光明的,但道路肯定是漫長和曲折的。
(二)“電子圖書元年”之后電子圖書蓬勃發(fā)展
盡管電子圖書的發(fā)展差強人意,但日本出版界并沒有放棄,乘著2010年“電子圖書元年”的東風,持續(xù)加大電子圖書的發(fā)展力度;尤其是2011年發(fā)生“3·11東日本大地震”,福島縣等三縣紙介質圖書的出版、印刷、批發(fā)、零售、收藏(圖書館)體系以及相關的造紙行業(yè)毀損95%,“凸顯了紙介質圖書的天生脆弱性”,這在客觀上也加強了電子圖書發(fā)展的緊迫性。
2013年1月,日本出版移動中心啟動了相關書刊統(tǒng)一發(fā)表電子圖書信息的60個項目、同時也是電子教科書領域出版數字教科書平臺的“CoNETS”。3月,美國蘋果公司憑借iBookstore開始銷售日本出版社的圖書。日本經濟產業(yè)省拉開了“內容緊急電子化事業(yè)”(簡稱“緊急數字”)的序幕,第一階段有64833種圖書。5月,代理出版社開展電子圖書業(yè)務的出版數字機構“中途加油站”,從完全子公司體制改造成電子圖書交易公司的體制。
7月,日本國會圖書館開始把租借電子圖書納入本身的義務范圍;11月,以TIBF為熱門話題的電子圖書館構想在國會圖書館變成現(xiàn)實:依靠KADOKAWA公司、紀伊國屋書店、講談社的支持,設立了“日本電子圖書館服務”。8月,日本解禁了參議院選舉的網絡選舉,各黨派的政治見解和政治主張可以通過無償的電子圖書發(fā)表。
2013年,各種電子書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比如,受到市場追捧的電子圖書有“卡多卡瓦·迷你圖書”“周刊東洋經濟e業(yè)務新書”和“角川EPUB選書”等。作為漫畫雜志的電子版,有集英社的“跳躍LIVE”、講談社的“D曙光”等。2013年,講談社開始對一些首次出版的新書,為讀者也提供免費的PDF版;集英社、小學館把本社時尚雜志的電子版依次銷售;文藝春秋社出版了該社第一本電子小說雜志《つんどく!》。
2013年,BookLive!把東洋文庫進行電子化的圖書、“SPA!”電子雜志的創(chuàng)刊號特別版等,專門為來到實體書店購買圖書的讀者,推出了限量的無償信息配送。
2013年,“數字典當業(yè)”“數字超級市場”等說法也開始流行;由于亞馬遜Kindle閱讀器的電子小說連載、LINE的電子月刊和電子漫畫的火爆、尼科尼科雜志電子版的搶手,拉動了市場一波又一波的利好行情,已經出版了電子圖書的作者們,通過“虛擬網站自在之物”籌集資金出版紙介質圖書,既希望實現(xiàn)電子圖書與紙介質圖書在市場上并駕齊驅的夢想,更希望實現(xiàn)從電子圖書中得到版稅,同時也從紙介質圖書中得到版稅的愿景。
像日本亞馬遜、美國蘋果公司等海外資本,紛紛設立平臺銷售日本出版的電子圖書,但卻沒有向日本的稅務部門納稅,因此,有關社會團體在媒體上屢屢發(fā)表要求課以消費稅的聲明。
(三)巖波書店“創(chuàng)業(yè)百年紀念出版”
在日本,具有50年歷史的出版社幾千家,其中,具有100年歷史的出版社至少上百家。2013年8月,巖波書店迎來建社100周年。之所以引起出版界的關注,不僅是因為巖波書店“老”,而且更是因為巖波書店從誕生至今,向批發(fā)公司或書店發(fā)貨,一直實行不允許退貨的買斷制;在二戰(zhàn)以后,堅持買斷制等于就是自愿接受壟斷禁止法的約束,放棄允許退貨的再銷售制度給予出版行業(yè)的特殊優(yōu)惠。對于整個出版界而言,巖波書店猶如獨一無二、食古不化、老而彌堅的“異類”。
巖波書店2013年全年的出版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創(chuàng)業(yè)百年紀念出版”。以《問。開始?!芬粫鴨?。1月,出版了《創(chuàng)業(yè)百年紀念文藝》,其中有丸山健二的《我流著淚彎下了腰》、加藤典洋的《兩方的演講——關于戰(zhàn)后思想的射程》等。4月,出版了《巖波講座 日本的思想(全8卷)》。6月,出版了《巖波現(xiàn)代全書》。巖波書店在創(chuàng)建20周年的時候,曾嘗試為讀者提供專門的標準的知識,當時出版過《巖波全書》;《巖波講座 日本的思想(全8卷)》和《巖波現(xiàn)代全書》這兩種系列書,可以認為是傳承了《巖波全書》的理念。
2013年從秋天到冬天,“創(chuàng)業(yè)百年紀念出版”逐漸進入高潮。10月,出版了《新版亞里士多德全集(全20卷+另卷)》,巖波書店請譯者們把近半個世紀出版的亞里士多德著作重新翻譯,所以這套叢書又簡稱為“新譯全集”。11月,出版了《巖波講座 日本的歷史(全22卷)》,這套叢書屬于巖波書店二戰(zhàn)以后出版的第4本日本歷史講座,描繪和勾勒了新的日本歷史畫面。12月,出版了《巖波世界人名大辭典(2分冊)》,其中的條目有38000多條,是迄今為止日本最大的外國人名辭典。
另外,作為“創(chuàng)業(yè)百年紀念”的一環(huán),巖波書店還推出了促銷策劃:以《巖波文庫》《巖波新書》《巖波現(xiàn)代文庫》《巖波少年新書》為對象,邀請全國讀者投票挑選其中最優(yōu)秀的圖書。得票最多的圖書,擺在全國書店的“巖波書店創(chuàng)業(yè)百年紀念專柜”上銷售。在《巖波文庫》中,夏目漱石的《心》得票最多;在《巖波新書》中,齋藤茂吉的《萬葉秀歌》得票最多。
還有,9月出版了中島岳志的《巖波茂雄——自由主義者·民族主義者的肖像》,這本書相當于巖波書店創(chuàng)始人的個人傳記。10月出版了紅野謙介、佐藤卓己、苅部直3人合作編寫的《物語巖波書店百年史》,這部書的頁碼超過1000頁,被學者們稱為“文化史中的出版社史”。
(四)暢銷書彌補村上春樹兩度未獲諾獎的遺憾
日本媒體認為,2012年度本來屬于村上春樹的諾貝爾文學獎,被中國人搶走;2013年度本來屬于村上春樹的諾貝爾文學獎,又被加拿大人搶走——就如同韓國媒體認為,2014年索契冬奧會本來屬于金妍兒的金牌被俄羅斯人搶走一樣。
然而,村上春樹本人卻顯得很豁達,埋頭創(chuàng)作一如往昔。2013年對村上春樹而言又是一個大豐收的季節(jié)——耗費3年多時間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在他的巡禮之年 來到沒有色彩的多崎》(《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禮の年》)面世,盡管定價1700日元,還要加上消費稅,但讀者熱情追捧,一周之內銷售突破100萬冊,創(chuàng)造了該書的出版商文藝春秋社“百萬冊暢銷書”的最短紀錄!
以出版《文藝春秋》雜志聞名的文藝春秋社,第一次出版村上春樹的作品,而且這第一次就是長篇小說。2月中旬,該社在互聯(lián)網上打出廣告:“預計4月出版”“這是作者計劃的第一部”“這部書的開本已經決定”“第一部付梓時第二部已在創(chuàng)作中”。2月下旬,該社又在報紙上做廣告。3月上旬,該社再在互聯(lián)網上打出廣告。
這種出版發(fā)行前的促銷戰(zhàn)略見到效果,訂單猶如雪片一般飛來,新書還沒有與讀者見面,就已經印刷4次累計達到50萬冊,創(chuàng)下該社有史以來初版新書印刷冊數最多的紀錄。加上日本亞馬遜向該社大量進貨實行的是買斷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在他的巡禮之年 來到沒有色彩的多崎》的轟動效應,也拉動了村上春樹2010年出版的《1Q84 BOOK3》的行情。
2009年4月,新潮社在推出《1Q84 BOOK1·2》的時候,只把這本書的開本、價格、兩卷本的信息對外公布,書的內容則諱莫如深。從銷售結果看,新潮社的促銷方式是得當的。2013年,文藝春秋社在推出《在他的巡禮之年 來到沒有色彩的多崎》時,直到首發(fā)式之前,不要說內容,就連這本書的裝幀形式讀者也不知道。
由于文藝春秋社與書店之間簽訂的是與再銷售制不沖突的責任銷售制(即新書賣得越多,出版社對書店的獎勵越多),中小書店大多加入進來。4月12日深夜0點,早就開辟好“村上春樹專柜”的書店開始銷售新書,由男女老少組成的購書隊伍只見頭不見尾。4月13日起,文藝春秋社又第5次、第6次、第7次甚至第8次加印。從12日至18日,售出100萬冊,成為“百萬冊暢銷書”。到2013年12月底,銷售冊數累計達到105萬冊??梢哉f,紙介質圖書依然充滿生機與活力。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這本新書雖然在首發(fā)后的7天之內賣出100萬冊,但在接下來的8個月中卻只賣出5萬冊,足見這本新書主要是靠“村上春樹粉絲”的從相信到迷信、靠作者的名氣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