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暉
近年來,武漢的都市報開始依靠贈送紙巾等方式來與其他報紙進行競爭———從那時起內容就不再是傳統(tǒng)媒體推銷自己時關心的重點了。前些日子,朋友送了筆者一本書,其中一部分內容吸引了筆者。筆者從網(wǎng)上買到了這本書的電子版,將它裝入了電子閱讀器中,那本書則被放到了書柜深處。
這稱得上是一個極端但卻典型的例子。報業(yè)的衰落、傳統(tǒng)書店的凋零已有超過5年的數(shù)據(jù)和事實可以證明。如今,人們熱衷的是各種能夠提供信息和交互功能的移動應用。對于關心公眾閱讀的人來說,這不是值得沮喪的現(xiàn)象。新媒體技術不僅改變了過去搭載內容的形式,而且豐富了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過去,媒體提供一段文字讓讀者了解信息;今天,同樣的信息,他們需要提供一段文字、一張圖表或者一段視頻。
相比捧著一張報紙,在一個普通人的手機中,媒體終端和內容聚合軟件的利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閱讀效率:他們通過訪問媒體客戶端來選擇性閱讀最新的新聞,通過閱讀軟件來匯集所有他們感興趣的文章,而各種社交軟件則建立起閱讀的推薦機制,他們的印象筆記賬戶中則保存著永遠不會發(fā)黃和被老鼠咬壞的閱讀摘記。下載和同步那些內容可以在早上起床穿衣服的過程中完成,閱讀被革命性地分散在生活的碎片中。
新媒體時代的碎片化閱讀是一個褒貶并存的事物。其優(yōu)點是前所未有地提高了閱讀的效率———在地鐵上用手機簡讀完一本幾百萬字的書是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不過,科技也有令人煩惱的部分。快速的信息流讓許多人有一種“信息焦慮癥”———他們看到自己的微博時間線不停地走動,他們害怕錯過可能對他們有用的信息,結果不得不整日盯著時間線。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繁雜信息后,來不及分解與消化,超出機體的承受力,由此便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其典型癥狀就是每天無數(shù)次地查看即時消息、社交網(wǎng)絡。
人的接受能力并未完全適應海量的信息流動,因此,我們還是需要依賴傳統(tǒng)閱讀。在傳統(tǒng)閱讀的優(yōu)點描述中,無數(shù)的人們描繪了他們捧著書進行“床頭閱讀”的場景,他們還醉心于書籍紙張的手感和墨香。廣義的傳統(tǒng)閱讀其實應該包括類似電子閱讀器這樣的專門閱讀器。因為其特征是類似的:在一個單一的環(huán)境中,使用單一功能的內容載體,進行需要長時間的、集中精力的閱讀行為。
(《中國教育報》2014年4月2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