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
2014年9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這是來自印度人民黨聯(lián)盟的印度總理莫迪于2014年5月26日執(zhí)政后,中國國家領導人對印度的首次訪問。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媒體發(fā)文指出,“中印關系已經成為21世紀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雙邊關系之一”。作為亞洲人口眾多的兩大近鄰,中印兩國在全球化時代的經濟發(fā)展都令世界矚目。兩國關系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印度政體是多黨議會選舉制,民意在選舉式政體中一般都有很大的影響力。莫迪執(zhí)政以來,其內外政策受到了印度民眾的廣泛支持。印度民眾以非常積極的政治參與姿態(tài)投入到本次大選中,登記選民達8.14億,投票率高達66.4%,二者均是印度大選的最高紀錄,大選結果也和早期的民意調查結論相吻合。莫迪時代的中印關系讓人們充滿了期待但又復雜難料,不過作為一個有很高民意基礎和民眾支持的總理,其中國政策在相當程度上會受到印度民意的影響,同時也會反映出印度民意對中印關系及中國崛起的看法。
【摘要】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委托亞洲風向標民意調查組織在印度開展了有關中國崛起的民意調查,這也是中國首次主導此類調查。在印度民眾眼中,對亞洲最有影響的國家,中國當前排在美國之后、十年后則次于印度,總體上印度民眾對中國的態(tài)度時好時壞,搖擺不定,莫迪的外交政策會受到印度民意的一定影響。
【關鍵詞】 中國國家形象 中印關系 印度民眾 認知 【中圖分類號】 D835.1 【文獻標識碼】A
“上海調查”:中國首次主導的在印度有關中國崛起的民意調查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委托亞洲風向標民意調查組織在印度開展了有關中國崛起的民意調查(簡稱“上海調查”),這也是中國首次主導此類調查。自2012年9月開始,“上海調查”項目通過搭載和嵌入關于“中國與亞洲國家發(fā)展關系和影響”的六組問題,來考察印度民眾對中國國家形象在亞洲的認知和關系狀態(tài)。①調查覆蓋印度22個主要的州,而東北部的一些小州則被視為一個整體來處理,調查范圍覆蓋印度97%以上人口。調查采用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18歲以上的印度公民,數(shù)據(jù)信息渠道源于印度“國家總選舉事務辦公室”(State Chief Electoral Officer,CEO)網(wǎng)站,網(wǎng)站上有最近更新的選民登記信息,采用社會科學實證研究的概率抽樣法,通過近一年的調查,在全印度取得有效樣本6043個,其中男性占比53.4%,女性占比46.6%;受訪者平均年齡為41.75歲,最大者99歲,最小18歲。
我們設計的六組核心問題涉及四個要素:1)目前和不遠的未來中國在亞洲和世界的影響力;2)中國影響力的正面或負面評估;3)中國的發(fā)展模式是否受到歡迎;4)各國民眾對本國與中國的雙邊關系的看法。這些問題要求民眾作出較為客觀的評估,但同時也測量了民眾的主觀意見和“情感溫度”,綜合了主觀態(tài)度和客觀評價。當然,中國崛起是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涉及層面極為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層面,也包括觀念、意識形態(tài)、文化與情感層面的反應,以及各種偏見和誤解等。
印度民眾眼中對亞洲最具影響力國家:現(xiàn)在是美國,其次是中國;十年后印度排第一位,中國次之
調查結果顯示,24.6%的印度民眾認為目前“對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是美國,18.9%認為是中國,14.8%認為是印度,而6.7%認為是日本;十年以后“對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分別是印度(27.2%),中國(14.6%),美國(14%)和日本(6.4%);兩個問題分別有34.7%和37.4%的缺失值。(詳見圖1)印度民眾認為無論是當前或者未來十年中國在亞洲的影響都處于“配角”的地位,當前美國依然是亞洲影響力最大的國家,而十年后的將來,印度將會是亞洲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印度民眾的看法與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qū)受訪民眾的看法大相徑庭。同一時期在亞洲13國與地區(qū)的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民眾認為中國崛起不可阻擋,在十年后中國將成為亞洲最有影響的國家。而且東亞多數(shù)國家的民眾認為,中國崛起對于亞洲來講是好事而不是壞事。調查東亞民意的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正面看法普遍大于中國周邊東北亞國家,但同時他們認為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大于中國;反之,認為中國影響大于美國的中國周邊近鄰國家對中國影響的擔憂則更加強烈。這些數(shù)據(jù)反映了亞洲國家民意的務實和矛盾的心態(tài),也說明中美關系是影響亞洲民意的一個核心因素。
相比起來,印度民眾的看法可謂獨具一格,其大多認為十年后在亞洲,印度而不是中國將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梢娪《让癖妼τ谟《鹊陌l(fā)展趨勢和未來充滿信心。印度民眾不僅希望印度能夠盡快現(xiàn)代化,同時也希望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作用。多年來,印度一直堅持不懈地追求“有聲有色”的大國夢,并將“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擁有核武器”和成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其邁向世界大國的“三步曲”。隨著2006年美國承認印度核大國地位,印度的大國夢只剩下“入?!?。
很顯然,印度的大國之夢是將中國作為參照對象與競爭對手的,即中國有的,印度也應該有。民意調查清楚表明,印度人很自信地認為十年之后印度將會超過中國,起碼在亞洲會成為頭號強國。相對而言,印度人認為中國(14.6%)和美國(14.0%)在亞洲的影響力將大大受到削弱。
就中國對印度本身的影響而言,45.2%的印度民眾認為中國對印度“有影響”,33.7%認為“有正面影響”
印度民眾如何看待中國、美國及日本對亞洲影響的利弊? 87.2%的印度民眾認為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利大于弊”,12.8%認為“弊大于利”;72.7%的印度民眾認為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利大于弊”,27.3%認為“弊大于利”;而僅有54.9%的印度民眾認為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利大于弊”,45.1%認為“弊大于利”。(見圖2)很顯然,在印度民眾心目中,如果要給正面影響亞洲的強國排序,則第一是日本、美國次之、中國再次。
反映在未來發(fā)展模式的選擇上,26.7%印度民眾最認可的依然是“美國模式”,16.9%認可“日本模式”,有10.8%的印度民眾認可“中國模式”,7.2%認可“新加坡模式”。(見圖3)調查顯示,中國發(fā)展模式并非印度民眾最看好的未來發(fā)展的效仿模式,雖然印度跟中國一樣,都是全球化浪潮下發(fā)展最快的國家。
而就中國對印度本身的影響而言,45.2%的印度民眾認為中國對印度“有影響”,15.6%認為“沒有影響”(缺失值為39.2%),近半的印度民眾能夠感受到中國對印度的影響。然而,只有33.7%的印度民眾認為中國對印度有正面影響,25.6%認為中國對其有負面影響,另有40.7%的缺失值。(見圖4)
印度民眾對中國崛起持有三種態(tài)度:建立在對中國敬畏基礎之上的“友好態(tài)度”;希望通過發(fā)展自身軍事和經濟力量來應對中國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性接觸態(tài)度”;敵視中國崛起的“敵對態(tài)度”。調查發(fā)現(xiàn),對中國抱“友好態(tài)度”(33.7%)略微高于對中國抱“敵對態(tài)度”(25.6%),但印度國內依然有對中國抱有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氛圍,1962年兩國軍事沖突的陰影也依然沒有散去,印度國內隨時會出現(xiàn)某個政黨或媒體渲染“中國威脅論”,絕大多數(shù)的印度人對中國有很強的戒備心理,這種心理決定了印度民眾很難從正面看待“中國崛起”。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周寧曾在《“我們的遙遠的近鄰”——印度的中國形象》一文中指出,印度社會對中國普遍存在一種冷漠并夾雜莫名敵意的態(tài)度,印度民眾不僅缺乏應有的中國知識也沒有關注中國的興趣,即使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沖突也沒有改變印度社會對中國的一貫冷漠,只不過強化了印度民眾對中國的敵意罷了。印度民眾對中國的冷漠也體現(xiàn)在2013年“印度民眾涉華態(tài)度”的調查中,所調查的六組問題的缺失值均達到了30%~40%。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近鄰,印度民眾許多選擇了不知道或者拒絕回答。
印度民眾對中國的態(tài)度:時好時壞,搖擺不定
從2005年開始,美國著名民意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對于印度民意的對華態(tài)度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數(shù)據(jù)反映了印度民意對華態(tài)度的變化,可與我們的“上海調查”作一比較與參照。2005年5月皮尤調查顯示,印度民眾對華好感達到56%,達近年最高。皮尤全球態(tài)度項目(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有一項關于印度民眾對中國態(tài)度的調查,問題為“請告訴我們您對中國‘非常喜歡、‘有點喜歡、‘有點不喜歡還是‘非常不喜歡?”歷年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其中“有點喜歡”和“非常喜歡”歸類為“喜歡”范疇,“有點不喜歡”和“非常不喜歡”歸類為“不喜歡”范疇,不足100%的部分是“不知道或拒絕回答”;數(shù)據(jù)來源:PEW Global)。
印度民眾認為目前“對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中國,但他們認為未來十年對亞洲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將分別是印度和中國。其認識到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目前在東亞乃至全球范圍內依然保持絕對的優(yōu)勢水平,也認識到中國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在全球經濟發(fā)展的引擎作用,但他們不認為時間會一直站在美國和中國一邊,未來十年中國和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將迅速衰減,而印度則將迅速崛起為亞洲影響力最大的主導國家。
印度民眾的這一雄心無疑和美國“重返亞洲”的戰(zhàn)略愿望大相徑庭,反映出印美關系盡管隨著美國的“重返亞洲”戰(zhàn)略取得較大進展,但也潛藏著矛盾與分歧。美國不僅希望借助“重返亞洲”戰(zhàn)略來遏制“中國崛起”,也希望能夠扼殺亞洲借中國發(fā)展之勢集體坐大,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在亞太的利益和全球霸權,自始至終保持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領導地位”,因此美國不僅無法容忍“中國崛起”,也同樣無法容忍“印度崛起”。
但印度的雄心遠不止實現(xiàn)經濟增長和提高民眾生活水平,而是要獲得和中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不僅要能夠獲得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而且還要能夠成為超越美國和中國主導亞洲的“有聲有色”大國;盡管印度和美國一樣關切中國崛起,但印度不愿意成為“制衡中國的工具或戰(zhàn)略平衡手”。印美兩國的互相猜疑體現(xiàn)在美國在支持印度“入?!钡膽B(tài)度上,盡管奧巴馬在印度公開支持印度入常,但希拉里·克林頓嘲笑印度為“自封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候選國”,同時印度似乎也把奧巴馬的口頭支持視為無法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反觀印度民眾對日本卻抱有非?!坝焉啤钡膽B(tài)度,基于兩國共同的理念和抱負,印日似乎是天然的盟友。不過在印度民眾心中,“美國模式”依然其最向往的發(fā)展模式,其次才是日本模式。
印度民意影響下的印度中美日外交政策
總體上莫迪會延續(xù)上屆政府的對外政策,不過會更加獨立,將會以“新形式”的不結盟政策來實現(xiàn)印度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繼續(xù)充當21世紀“全球性搖擺國家”。
2014年9月初,莫迪訪問了日本,在接待完習近平后,其將于9月下旬訪美,如此密集而高端的“閃電戰(zhàn)峰會”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印度已回到亞洲博弈的大舞臺。印度民眾對于中日兩國而言,明顯更偏愛日本,所以印度在中日之間,與日本的關系也會更加緊密。日本安倍政府也加緊了針對中國的亞洲和周邊外交,中國因素在印日關系中顯然舉足輕重。而日本因素對于中印關系來講也同樣不可忽視,尤其會受到印度民意對中日喜好選擇的影響。莫迪和安倍都試圖提振本國經濟,他們會利用私交加強印日關系。由于日本的技術和投資能夠加速印度經濟發(fā)展,印度將會努力吸納日本企業(yè)的海外投資,隨著印日兩國關系的升溫,最近日本國際合作銀行(Japan Ban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對日本制造業(yè)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是日本企業(yè)青睞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地,僅次于印尼,而中國首次下滑到第四位,原因是能來中國投資的日本企業(yè)大多都已經來了,故對華新增投資的空間正在逐漸萎縮。此外雙方還將就國防合作和一項民用核能協(xié)議展開談判,印日關系將成為印度海外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推力。
就印美關系而言,美國必須贏得莫迪的支持才不會讓奧巴馬的“轉向亞洲”戰(zhàn)略變得空洞無物。印度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戰(zhàn)略布局中所扮演的遏制中國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盡管印度不愿意成為“制衡中國的工具或戰(zhàn)略平衡手”,但會樂于和美國、日本等國相互打牌和借力,以便在對外關系中抓住有利時機最大限度地謀取自身利益。莫迪當選后,美國對其態(tài)度可謂180度轉變,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更表示莫迪造訪美國不會受到簽證方面的影響,奧巴馬兩度積極邀請莫迪訪美。此外,美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擁有強大的經濟、軍事、政治和文化等實力,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能夠決定印度未來的關鍵就是印度和美國及中國的關系,也只有中美才能幫助印度轉型。
正如印度前外長辛格所言,印度民眾對中國崛起存在積極和消極兩種看法,大多數(shù)印度人似乎處于兩個極端之間——現(xiàn)實主義者把崛起的中國視為亞洲的一個潛在霸權,而自由主義者則視崛起的中國為亞洲的積極力量。莫迪的對華政策將會是:一方面借助美國、日本等周邊國家遏制中國,擠壓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經驗,憑藉中印合作來開放制造業(yè)和改善基礎設施,借助搭中國經濟之順風車以發(fā)展印度經濟。印度會和日本繼續(xù)保持密切的經濟等戰(zhàn)略領域的合作關系,同時和美國、日本共同構建遏制中國的網(wǎng)絡,這亦杜絕了印度倒向中國的可能,縱使中印經濟合作力度加強。莫迪將游刃于世界大國之間,加強與日美的戰(zhàn)略合作,同時也繼續(xù)與中國深化合作——其政策走向有深厚的民意基礎。
莫迪于2014年9月16日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為中印關系提出了“從英尺到英里(Inch towards Miles)”的新概念,其中Inch代表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Miles意指“特殊協(xié)作的千年(Millennium of Exceptional Synergy)”。他還在個人推特中寫道,“印中之間獨特的化學反應可以譜寫歷史,并為全人類創(chuàng)造更好明天”,并提出印中兩國是“兩個身體,一種精神”。對此,習近平撰文表示贊同。不過,莫迪就在9月初訪問日本時,幾乎不加掩飾地批評中國的“擴張主義”,他在東京對日本商界領袖發(fā)言時說,人們必須在發(fā)展和擴張主義之間做出抉擇,并批評了“那些抱有18世紀思維,進入和侵占他國領海的國家”。盡管莫迪這一次并沒有點名中國,但此前他曾直接指責印度強大的鄰國實行擴張主義,在其競選時曾表示中國“應該放棄其擴張主義政策”。這一發(fā)言凸顯出其努力在亞洲建立更堅強的聯(lián)盟以抵制中國的意圖。對此,有學者分析認為莫迪意在讓“印度牽著中日的‘牛鼻子走”。值得說明的是,對于印度民眾而言,新聞媒體是他們獲取外國信息的重要渠道,媒體涉華報道與中印關系的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關,因此涉華報道一方面是印度民眾認識中國的平臺,但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印度民眾的對華態(tài)度和認知,最終直接影響政府決策,尤其是事關戰(zhàn)爭與和平的外交決策。以服務印度政治精英的主流英文媒體為例,2003年以前涉華報道數(shù)量非常有限,但隨著兩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崛起,兩國高層交流的升華,印度英文媒體關于中國的報道逐漸增多,主要集中在中印經濟比較、中印戰(zhàn)略對話和邊界談判等較為積極的內容上。但總體上,印度媒體尤其是英文媒體的中國報道與英美媒體如出一轍,即大量采用英美媒體的報道與評論。多年以來,印度媒體和諸多印度政客在抨擊中國和煽動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時不遺余力。“上海調查”團隊在印度走訪期間,廣泛接觸了印度學術界、企業(yè)家、精英和普通民眾,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印度媒體透著有色眼鏡在看待中國,印度媒體眼中的中國跟中國的實際并不相符,其對中國的態(tài)度也不能代表印度民眾對中國的態(tài)度。但媒體畢竟是影響民眾對他國印象的主要渠道。印度民意對中國的搖擺不定,跟媒體的態(tài)度有相當大的關聯(lián)。
習近平主席對印度的訪問在當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的到訪不僅把中印關系的戰(zhàn)略高度和全球影響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且通過他與夫人彭麗媛的元首外交向印度人民直接發(fā)動了“魅力攻勢”,給印度人民帶來了一個直觀、全新的中國大國形象和中國對中印關系的真誠期盼與愿景,這對夯實中印關系的民意基礎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美國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后曹永榮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釋】
①下列問卷在2011—2012年被應用于亞洲13個國家和地區(qū),此次在印度的調查也采用同樣問卷,六組問題如下:
中國國家形象全球民意調查問題(亞洲風向標)
Q1. 您認為對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是哪個國家?
(1)中國 (2)日本 (3)印度 (4)美國 (5)其他
Q2. 這一國家(Q1選項)對亞洲帶來更多好處還是壞處?
Q2a. 不論您是否認為中國是亞洲最具有影響力的國家,
請問您認為中國對于亞洲的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害?
(1)利遠多于害 (2)利稍微多于害
(3)害稍微多于利 (4)害遠多于利
Q3. 未來十年內,您認為對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是哪個國家?
(1)中國 (2)日本 (3)印度 (4)美國 (5)其他
Q4. 請問您認為哪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可以作為我們國家
未來發(fā)展的學習對象?
(1)美國 (2)臺灣 (3)印度 (4)日本 (5)新加坡
(6)其他國家 (7)我們應該遵循自己的模式
Q5. 請問您認為中國對您自己國家有多少影響力?
(1)非常有影響力 (2)有一些影響力
(3)不太有影響力 (4)完全沒有影響力
Q6. 一般來說,您認為中國對您自己國家(或地區(qū))
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1)非常積極 (2)積極 (3)有些積極
(4)有些消極 (5)消極 (6)非常消極
責編/袁靜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