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作人
當指揮大師卡拉揚在世時,有關(guān)他身后接班人的問題便被炒得沸沸揚揚,當年,這位德高望重的指揮界權(quán)威,曾為選擇自己的接班人列過一份長長的名單,在這份名單中包括有朱利尼、阿巴多、梅塔、小澤征爾、馬澤爾、滕斯泰特、拉托爾和布??路虻仍S多世界指揮界的精英人物。然而他們中間的許多人都因為種種原因而不愿問津,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過于卡拉揚那無可抗拒的巨大威懾力,人們都清楚,在卡拉揚身后接班將會是一個多么高的起點,一旦搞不好的話,身敗名裂將成為必然的結(jié)果,況且像柏林愛樂樂團這種舉世無雙的超級樂團,能夠最終認可什么樣的人也還是一個難以揣測的懸念。然而,當這位被譽為“天皇巨星”的偉大人物于1939年突然去世以后,現(xiàn)實的問題終于擺在了世人面前,在一陣巨大的悲痛之后,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思索和關(guān)注著究竟是誰來接過卡拉揚的指揮棒,從而揭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的一頁呢?數(shù)月之后,這個萬眾翹首期待的重要答案終于被揭開了帷幕,展露在世人的面前,阿巴多,這個指揮界最為璀璨的新星、現(xiàn)代指揮藝術(shù)中的天之驕子,終于被柏林愛樂樂團聘為新任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至此,誰是卡拉揚的接班人這一被渲染多年的敏感問題,終于結(jié)束了漫長無止境的爭議和猜測?,F(xiàn)在,人們又開始將期待和希望的目光,集中在阿巴多這個給人們帶來廣泛興趣的新一代指揮大師的身上。
克勞迪奧·阿巴多于1933年出生在意大利米蘭,這個城市是意大利著名的歌劇之鄉(xiāng),聞名于世的斯卡拉歌劇院就坐落在這個城市中。阿巴多的家庭則是這個城市中一個有名的音樂世家,在這個家庭中,父親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母親是一位優(yōu)秀的鋼琴家,哥哥是一位有所成就的鋼琴家兼作曲家,還曾經(jīng)擔任過米蘭音樂學院的院長,全家年齡最小的弟弟則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建筑師。阿巴多出生在這樣優(yōu)越的音樂環(huán)境中,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十分強烈的音樂熏陶。他從八歲開始正式學習音樂,先是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鋼琴,后來又跟隨已有一定名望的哥哥繼續(xù)深造琴藝,就這樣打下了音樂方面的初步基礎(chǔ)。1949年,十六歲的阿巴多考入意大利著名的威爾第音樂學院,在這里他接受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專業(yè)音樂教育和訓練。他在當時很有威望的老指揮家沃圖的班上學習指揮,同時還不間斷地進修鋼琴、作曲和音樂理論等許多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期里,他還有幸成為著名指揮大師朱利尼的學生。朱利尼當時為學生開設(shè)合奏課,而阿巴多則在其中向這位老指揮家學到了許多指揮樂隊的方法,多年以后,阿巴多在提到這位受人尊敬的指揮大師時,曾將他稱為是一位“深深了解管弦樂隊的偉大音樂家”。
阿巴多從威爾第音樂學院畢業(yè)以后,并沒有滿足自己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為了進一步打開視野和擴充知識,他又進入了奧地利的維也納音樂學院繼續(xù)深造。在這里,他先跟隨世界著名的鋼琴大師弗里德里?!す艩栠_學習鋼琴,然后又經(jīng)過他的同學和好友祖賓·梅塔的推薦,拜在了著名指揮教育家斯瓦羅夫斯基門下學習指揮。斯瓦羅夫斯基是一位了不起的指揮教師,他有著許多獨特而實用的教育方法和經(jīng)驗,阿巴多在跟他學習的幾年里,從這些獨特的方法中學到了扎實的指揮技巧和非常有意義的經(jīng)驗,因此可以說斯瓦羅夫斯基對于阿巴多后來成為世
界級的指揮大師,是一位起著關(guān)鍵作用的重要人物。
阿巴多從斯瓦羅夫斯基的指揮班上畢業(yè)以后,便逐漸開始了他作為指揮家的廣泛藝術(shù)活動。1960年,阿巴多參加并指揮了于當年舉行的紀念亞·斯卡拉蒂誕辰三百周年的音樂會,從此正式作為專業(yè)指揮家登上舞臺。1963年,阿巴多在極負國際影響的米特羅普洛斯世界指揮比賽中一舉奪魁,不但獲得了廣泛的世界聲譽,同時還有幸成為紐約愛樂樂團一個演出季節(jié)中的助理指揮,協(xié)助指揮大師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舉行音樂會。1968年,阿巴多被家鄉(xiāng)的斯卡拉歌劇院聘為常任指揮,在擔任劇院的常任指揮期間,阿巴多做出了許多令人吃驚的事情,首先他大力擴充了劇院的演出劇目,除傳統(tǒng)劇目以外,還指揮上演了一系列現(xiàn)代歌劇,如勛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羅》、貝爾格的《沃切克》和《露露》等等,此外還首演了像奧地利激進主義作曲家諾諾的《象光和力的波濤》以及《褊狹的1960年》等類型的歌劇作品。阿巴多在斯卡拉歌劇院的幾年中,還經(jīng)常率領(lǐng)劇院走入基層演出,并為廣大的工人和其他群眾觀看歌劇提供了方便。這樣做所得到的結(jié)果是極大地擴展了劇院的聽眾隊伍,使斯卡拉劇院以一個新的形象樹立在人們的面前。1971年,三十八歲的阿巴多被世界古老而聞名的維也納愛樂樂團聘為首席指揮,這個職位對他來說的確是充滿著榮耀感,因為維也納愛樂樂團是一個具有深厚修養(yǎng)和偉大傳統(tǒng)的老牌樂團,它的歷任指揮無一不是世界級的指揮大師。阿巴多上任以后,立即給該團帶來了一種新的氣息,而其中最令世人震驚的就是他于上任后的第二年率領(lǐng)該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訪問,當時,我國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之中,而阿巴多作為當時第二個訪問我國的西方音樂使者,率領(lǐng)該團在我國舉行了成功的音樂會,并由此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1979年,著名的倫敦交響樂團經(jīng)過民主投票,一致選舉聘任阿巴多為該團的新任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以接替離任而去的另一位指揮大師普列文的位置。阿巴多接到聘書后欣然上任,之后的數(shù)年中,他與這個一流的交響樂團相處得非常融洽,并在一起舉辦了無數(shù)期成功的音樂會和灌錄了大量的優(yōu)秀唱片。1981年,阿巴多又接受了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與其簽訂的三年客席指揮合同,與此同時,
他還在近二十年中多次擔任過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和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客席指揮,成了一個名副其實、全球范圍的指揮大師。此外,為了關(guān)心和培養(yǎng)青年音樂家的成長,他還親手組建并訓練出了水平一流的歐洲共同體青年交響樂團,并多次率團到全世界訪問演出。就這樣一直到1989年,當卡拉揚去世以后,他便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擔任了舉世聞名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
阿巴多作為一個杰出的指揮大師的確是極不平凡的,首先他那高超而又無與倫比的指揮技藝,曾使眾多的音樂愛好者乃至專業(yè)同行們都感到格外欽佩和震驚,他有著條理清晰的頭腦、敏銳異常的聽覺和準確無誤的音樂記憶力,據(jù)說在指揮時,除了一些新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作品和協(xié)奏曲外,其余的作品他從來都是背譜指揮的。他有著極為出色而精確的指揮技巧,任何樂手在他的指揮棒下都會感到非常滿意。關(guān)于這種技巧,阿巴多曾說到那是他在斯瓦羅夫斯基手下做學生時,被老師將左手綁在身上,單獨訓練右手而逼出來的,并由此解釋到這便是那位嚴厲的老師所具有的獨特的訓練方法中的一種。endprint
人們常將阿巴多稱為才華橫溢的天才指揮家,這一點他的確是當之無愧的,作為一個技藝精湛的超級大師,他是一個能夠極其自如含蓄而又潛移默化地掌握速度、力度、和聲、分句和其他織體變化的人,他在排練和指揮一部作品時,經(jīng)常能夠完美地做到細節(jié)和整體處理上的平衡關(guān)系,他善于以點帶面、點面結(jié)合,并以二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來揭示作品中的正確內(nèi)涵,給人們帶來一種既有表面上的優(yōu)美又有內(nèi)在的深刻的明快華麗、激動熱情的指揮風格。
阿巴多作為當代指揮藝術(shù)中的奇才,除了他那獨具特色的天才以外,更主要的還是靠他自己的刻苦努力而贏得榮譽的。他在事業(yè)上是一個永不知滿足的有心人,當他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時,就被老一輩指揮大師身上的高超技藝所深深折服,他敬佩托斯卡尼尼,崇拜富爾特文格勒和瓦爾特,當年在維也納學習時,他曾經(jīng)常觀看克倫佩勒、瓦爾特、舍爾興、賽爾、卡拉揚和克里普斯的排練和演出,從中學到了許多他所需要的東西。但當人們問他在這些老一輩大師中誰給他帶來的影響最大時,阿巴多則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富爾特文格勒。”在他看來,富爾特文格勒那浪漫和富有詩意的主觀主義精神,與自己身上熱情、敏感和富有人情味的特殊素質(zhì)是極相吻合的。關(guān)于富爾特文格勒,阿巴多曾動情地說:“對我來說,富爾特文格勒是一個真正能夠創(chuàng)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緊張的、造詣最深的音樂家?!碑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富爾特文格勒身上的特性對阿巴多藝術(shù)風格的形成確有著十分重要和深刻的啟發(fā)性,在這方面,阿巴多曾把富爾特文格勒譽為音樂家中的典范,并從他身上大膽借鑒了許多優(yōu)良的風格與特點。
阿巴多的工作作風十分簡練和富有成效,他從不在排練中說過多的話,除非萬不得已時才停下來說一些簡單扼要的要求,然而他的指揮棒似無聲的語言一般,默默而神奇地將樂手們的演奏帶到了他所構(gòu)思的境界中。他的節(jié)拍相當準確,使人們清楚地感覺到他那天生優(yōu)良的節(jié)奏素質(zhì)。他的手勢也非常豐富和富有魅力,有一位評論家曾經(jīng)說過:“阿巴多善于運用他那變化流暢和富有樂感的手勢來適應他在樂隊中所尋求的音響,
人們似乎只要從他那把音樂具體化的手勢中,就能夠想象出一首作品聽起來應該是怎樣的?!边€有一些曾在他指揮下工作過的樂師們說:“在阿巴多的指揮下要想演奏得好是多么的容易,因為他把總譜上的一切音樂細節(jié)都用手、眼和面部表情表達得明明白白了?!?/p>
阿巴多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全能指揮家,他對音樂藝術(shù)中所有體裁的作品都有著大膽的涉獵和精辟的演釋,例如歌劇體裁方面,無論是意大利歌劇、德國歌劇、英法歌劇還是俄國歌劇,他的演繹都非常精彩,當然在這其中尤以意大利歌劇演繹得最為出色。至于交響樂方面,他所涉及的面就更為廣闊了,從德奧體系早期的莫扎特和勃拉姆斯到較為晚期的布魯克納和馬勒,從俄羅斯體系中的柴可夫斯基、“強力集團”到稍后的拉赫瑪尼諾夫和斯特拉文斯基,從第二維也納樂派的勛伯格、貝爾格、威伯恩到以后的彭德萊茨基、達拉皮科拉、貝里臭和諾諾等等,世界上幾乎沒有他不涉及的作曲家的作品,這種廣博的接受能力和演繹能力,的確是與卡拉揚極為相像的。此外,阿巴多還是一位著名的唱片灌錄家,幾十年來,他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等眾多世界一流交響樂團,為全球各大唱片公司錄制了數(shù)量驚人的優(yōu)秀唱片,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有著極好的銷售量,在這方面,他的成績也足以和卡拉揚及伯恩斯坦相比。阿巴多用自己幾十年的光輝業(yè)績,向世人牢牢地樹立起了一個勤奮而偉大的藝術(shù)家形象。
鏈接
阿巴多與中國
對于中國樂迷而言,阿巴多就像是一位老朋友。早在1973年,他就率領(lǐng)維也納愛樂樂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劇場演出《黃河協(xié)奏曲》等作品并大獲成功。改革開放后,他與柏林愛樂樂團錄制的CD成為中國音樂愛好者的重點收藏。2009年,阿巴多又回到北京,與琉森音樂節(jié)管弦樂團演出了兩場音樂會,與中國鋼琴家王羽佳合作了普羅科菲耶夫的《C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如今,得知阿巴多逝世的消息后,眾多中國音樂人以不同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追思之情。
阿巴多為人親切、自然、質(zhì)樸,他的音樂自然、純凈又崇高。我至今難忘他在柏林愛樂指揮的告別音樂會,阿巴多的謝幕時間長達二十多分鐘,他向每一位聽眾鞠躬告別,直到最后幾位聽眾離開,這么謙虛的態(tài)度是令人尊敬的。同時,作為一個指揮家,讓我們背誦經(jīng)典的樂譜沒有問題,但是把每一部作品都刻在腦海里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但是阿巴多做到了,所以我想他偉大的人格和藝術(shù)的感染力是我們紀念他的原因。
——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譚利華
我很悲傷。不久前,我剛和趙薇與阿巴多“合作”,對著他指揮的《彼得與狼》,錄完了中文版的交響童話配樂,想盡快送給大師聽聽……希望他在天堂仍能聽到這篇他送給中國兒童的美麗童話。
——作曲家譚盾
阿巴多的指揮對我的影響從上學時就開始了,到留學,再到現(xiàn)在。他晚年的每一場音樂會都像是最后一場,他最后十年留下的影響大于之前,成為了交響樂的符號。我認為,十九世紀出作曲家,二十世紀出指揮家,二十一世紀出樂團,在阿巴多所處的時代,出現(xiàn)阿巴多這樣偉大的指揮家相當不容易。
——青年指揮家張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