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鵬
舞臺上角色塑造是否成功與演員是否完全理解角色有關,但是舞臺角色的氣質與演員氣質的關系對于演員塑造角色有很大的關系。如一個優(yōu)柔、文靜而且敏感的演員估計不會演好剛烈的角色,或者演起來很難。演員的氣質與角色的氣質相近或相似,或者角色經歷與演員經歷相似的話,這樣演員會非常容易理解角色,在舞臺上演繹起來也會十分真切。
氣質包括個人性情或脾氣、個體反應傾向、風格與氣度等,人的氣質對行為、實踐活動的進行及效率有著一定影響。演員與角色各具氣質,要創(chuàng)造鮮明人物,兩者就得達到矛盾統(tǒng)一。演員的氣質是選擇其扮演角色的重要條件,演員氣質可能給其創(chuàng)造角色帶來相近優(yōu)勢,也可能給角色創(chuàng)造帶來造成局限性、遇到創(chuàng)作瓶頸。氣質可以改變,氣質的可變性是一個演員對于角色塑造帶來挑戰(zhàn),也影響演員戲路。高素質演員,敢于迎接不同氣質的角色,富于自我挑戰(zhàn),提升角色創(chuàng)造能力。正如托爾斯泰在論藝術感染力時特別強調:“藝術家真摯程度如何,換言之,藝術家自己體驗他所傳達的那種感情的力量如何,藝術家的真摯程度對藝術感染力的大小比什么都大。”
演員氣質符合角色氣質,有助于提升藝術感染力
演員氣質是指演員相對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風格以及氣度,每個人都具備其獨特氣質。而演員與角色均具備獨特氣質,演員要化身為角色,那么在角色創(chuàng)造中,演員的氣質就是一個必須加以考慮分析的重要因素,了解演員的氣質對于角色創(chuàng)造有著重要意義。
演員氣質符合角色氣質,有助于提升藝術感染力。因此導演在挑選演員時一般來說,主要依據以下三個原則:演員的氣質是否符合劇中人物的氣質與性格;演員的形體和外貌是否接近劇中人物的形象;演員是否具備一定的表演技能,可將劇中的人物體現出來。故內外在特征與角色相近的演員在被確定角色的過程中占據主動性,因為導演在選擇演員時,必定是依據劇作的提示和要求去挑選在氣質、形象上都符合或者接近劇中人物的演員。
在所難免的是演員與角色之間存在距離,他們所處時代、生活經歷、職業(yè)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特點、思想感情、文化修養(yǎng)以至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等都不盡相同或完全不同,這就導致演員與角色氣質之間的差異性,構成了“演員與角色的矛盾”。話劇表演的“基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演員根據角色的性格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就需要演員對自身與角色氣質均有合理把握,演員處理角色不能偏離劇中人物,必須深刻理解角色氣質,但又不能脫離自身,要讓自身氣質成為主導,站在一定高度,指導把握角色氣質。從自我出發(fā),將自己化身為角色,展示出角色本有氣質,體現出性格化人物形象,讓演員與角色氣質達到矛盾統(tǒng)一。
演員塑造成功一個角色,除了本人難得的天賦,特有的氣質魅力外,自身豐富的人生經歷、長期的生活積累、較好的基本功訓練、刻苦潛心的藝術實踐及特定環(huán)境下所激發(fā)出來的創(chuàng)造激情和欲望都是不可少的。感人者莫先于情,演員心里有了火,眼里有了火,才能去點燃觀眾心里的火,使他們也燃燒起來。
克服演員氣質與角色氣質的矛盾
因為人人氣質不同的原因,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時會遇到要表現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和人物,甚至要改變自己的氣質。這就要考驗演員的可塑性了,演員能否不斷跟自身的某些習慣動作及已經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習慣動作做斗爭,不然你就只能不斷重復過去的表演。時下有許多青春偶像劇、古裝武打戲就并不要求演員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這部戲到那部戲,除了換幾套服裝外,永遠都在演自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除了氣質外,對于演員來說,每個人都有來自先天的制約和后天形成的局限性。比如有的演員生來粗壯魁偉、性格豪爽,有的體質纖細瘦弱、性格內向。演員這些賴以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的體魄和氣質,也造成了他們創(chuàng)造角色的局限性。
由于氣質的局限性,演員塑造氣質差異較大角色時,難以拿捏其內外在特征,造成角色創(chuàng)造的瓶頸。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除了避開與自身氣質差別特大的角色。我們可通過兩個途經來彌補,一是充分進行案頭工作,研究分析角色氣質特點,抓住內在特征,努力使自身氣質貼近角色。二是有意識地鍛煉改變自己,努力提高綜合文化修養(yǎng),開拓戲路,讓自己跳出角色創(chuàng)作瓶頸,破除氣質局限性。
也就是說,演員要以心演心,以情動情,“用心”來說話,輔之以用動作去表達情緒。反之,浮躁的心態(tài)、冷漠的對待、急功近利、自我欣賞、頑固的自我擴張,只能給表演帶來極大的破壞力,只能引起觀眾的排斥和反感。演戲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傾注進去,這樣才能演活人物!演員要在戲曲舞臺上把自己的思想注入角色,達到演員角色充分的重合,這才能演出人物,演出精神,演出自己。
只有跨越氣質瓶頸 才能塑造不同角色
作為一名真正的演員,總不能只演一種人物或一類角色,總得不斷尋求角色上的突破,角色和本人氣質的反差越大越顯出功力。一個人的氣質是可以改變的,一個演員在成長過程中,在環(huán)境影響下,人的氣質類型也可變化。隨著年齡增長、社會實踐豐富和有意識地鍛煉,人的氣質會有改變,演員可以據此來積累提高,促進角色創(chuàng)造。演員氣質根據角色需要可隨著劇本不同而進行調整,這便是演員氣質的可變性。
通過舞臺藝術的積淀,深刻地理解了人物,而且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氣質與特點,在舞臺上塑造人物要達到忘我的境界,戲中人是我,我亦是戲中人的境地。此時不僅要使塑造之人物符合故事情景,而還要在此情景之外,更突出人物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情感傾注進去,是角色與演員完美符合,戲我合一,要有自己獨特的、超群的風格與意境。
演員是否運用和如何運用自身氣質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進行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造,常常成為區(qū)別性格演員、本色演員和類型演員的主要因素。性格演員指能對自己從事創(chuàng)造的每一個角色,按人物性格進行各不相似的人物形象創(chuàng)造的演員。本色演員一般是指運用本人容貌、體態(tài)、氣質以至個性來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的演員。類型演員一般是指根據自己的形象與氣質的特點專門扮演某一類型角色的演員,其中包括特型演員在內。
性格演員就是觀眾所謂的演技實力派(啥都能演),他們與本色演員、類型演員的最大差別在于性格演員可根據劇本或角色的不同而改變,塑造出形象鮮明的不同角色,演員應不斷提升自我,達到氣質可變。但反過來說,由于演員自身素質和條件不同,我們也不一味強調都做性格演員,根據各人特長, 有些人可塑性強,戲路寬些,有些人則可專一些,不過本色演員與類型演員不能一直固步自封,而要不斷提升,提高創(chuàng)造角色的能力,比如青年演員王寶強和小沈陽,不斷開拓進取積累了深厚表演功底,才能將一個又一個詼諧幽默的人物都塑造得淋漓盡致。
總之,演員氣質與角色創(chuàng)造緊密聯(lián)系,演員應當清楚認識到自身氣質優(yōu)勢及局限性,并運用好氣質可變性,無論哪類演員,都應不斷提升自我,提高創(chuàng)造角色的能力,達到在角色創(chuàng)造時演員與角色氣質的矛盾統(tǒng)一,塑造出鮮明人物形象,成為優(yōu)秀演員。
(作者單位: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