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香港回歸那一年是1997年,原本很多人都在為那一年香港回歸而欣喜期盼之時,沒想到,2月19日,一個噩耗傳來。
夫人卓琳捧起丈夫的骨灰撒向了大海,為鄧小平這不平凡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句點,但是他以掌權(quán)者中罕見的質(zhì)樸與低調(diào)個性,以破除個人崇拜、推動思想解放的不懈努力,以“白貓黑貓”、“摸石頭過河”的樸素言辭,引領(lǐng)中國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的步伐并沒有停止。
故居尋跡
在地安門內(nèi)大街路西有一條米糧庫胡同,胡同東口一塊藍(lán)色的牌子上赫然寫著“軍事管理區(qū)”幾個大字,往前走不遠(yuǎn)便看見有一處灰瓦高墻、綠蔭滿庭的院落(米糧庫胡同1-3號院)。院落的大門緊閉著,門上有一處留有觀察用的活動小窗,不時有軍人打開那處小窗觀察外面,墻上也沒有門牌號,看起來這里的軍事戒備還很森嚴(yán)。
1923年,光緒朝刑部主事陳宗藩在米糧庫胡同東口內(nèi)路北(即米糧庫胡同1號院),置地十余畝,自行設(shè)計,建成一座花園式的住宅,取名“淑園”,園內(nèi)有山池荷塘、花木極盛。30年代以前,輔仁大學(xué)校長陳垣、北大教授傅斯年均先后在淑園住過。到了民國中后期,為中國天主教大主教于斌所住。
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東山再起回到北京后,就搬進(jìn)了這處院落。在這里,他度過了整整20個春秋的晚年時光。這20年,鄧小平全家度過了令家人最為留戀的日子;也是這20年,院門外的百姓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故居從外圍看,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長約七八十米寬,五十多米深,院子里古樹參天。聽周圍的鄰居說,八十年代時,經(jīng)常有解放軍戰(zhàn)士在胡同口警衛(wèi)。有時鄧小平上班,還會打開車窗和鄰居們打招呼。
故居里是一個兩進(jìn)的院子,當(dāng)時外院子是秘書們辦公的地方,里面住著警衛(wèi)、司機(jī)和其他辦公人員,鄧小平和家人住在里面的院子。院子里還有兩棵松樹,枝葉交織,難分彼此。鄧小平的兒女們認(rèn)為,這兩棵樹象征著父親和母親相依相伴,又因兩人同屬龍,兒女們便為兩棵樹取名“雙龍樹”。
規(guī)律起居 毅力驚人
晚年在這個院子里生活的鄧小平,起居非常規(guī)律。鄧小平的長女鄧林曾經(jīng)想拍“鄧小平的一天”,結(jié)果嘗試了好幾次,都失敗了。因為父親的生活太規(guī)律,太普通,覺得拍出來的東西沒什么出彩的地方。父親每天早上起來吃飯,吃完飯看文件,然后散步、看報,看完報又該吃飯了。下午午睡,起床后看錄像或者看書、打橋牌,晚上看看電視,覺得跟老百姓一樣,太普通了。
鄧小平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4點,基本上文件都看完了,就在院子里走個十來圈。早年的時候,散步都是走20多圈,后來鄧小平年紀(jì)大了以后,一開始規(guī)定18圈,最后15圈,10圈。散步的路線就是從房門出來,逆時針沿著院子里水泥路的外圈走,絕不走里圈,拐彎的時候也是拐直角,永遠(yuǎn)是走最外圈。陪他的人走內(nèi)圈,他就說:偷懶。圈數(shù)鄧小平都自己數(shù)著,走路時極其認(rèn)真,一句話不說,護(hù)士跟在后面。夫人卓琳一開始也跟著,但是他走得太快了,最后作罷。
沿著這條路散步,既是鍛煉身體,也是思考問題。散步的習(xí)慣他保持了幾十年,風(fēng)雨無阻,從不間斷。甚至在政治環(huán)境最惡劣的時刻,也是如此。著名的“鄧小平小道”,就是他謫居江西時,在沒有路的地方一天天、一步步走出來的。
平時鄧小平還喜歡打橋牌、打臺球。他打得很好,打橋牌有的時候還跟國家隊選手打,他的記憶力驚人,數(shù)學(xué)計算能力,心算、口算能力極強(qiáng)。經(jīng)濟(jì)數(shù)字幾乎過目不忘,打橋牌也是,特別會算牌。
清晰思維 工作高效
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新華社攝影記者有一次在北戴河想給鄧小平拍張辦公照,他勉強(qiáng)擺了個坐在辦公桌前辦公的樣子,說:“我從來不這樣辦公?!?/p>
原來鄧小平晚年不習(xí)慣正襟危坐地在桌前辦公,平時他喜歡坐屋角的臥榻或沙發(fā),腿放在腳凳上批文件,旁邊茶幾上放著茶杯、眼鏡、放大鏡。孫子、孫女爬在地板上玩剪紙、堆積木,各得其樂,互不干擾。
鄧小平做每一件事都很專心,工作的時候,效率很高,處理文件也比較快,從來不壓文件。當(dāng)年美國記者華萊士問他說你一天工作多長時間,鄧小平回答說一天工作兩個小時,華萊士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實際上鄧小平說的工作時間就是他看文件的時間,不包括談話、開會。鄧小平平常還有很多時間是思考,有的時候在看電視,其實根本沒看進(jìn)去,多半都是想他的事。
鄧小平會見外賓之前,不需要秘書介紹外賓情況,會自己看接待單位準(zhǔn)備的相關(guān)的材料。見外賓的時候秘書基本都不跟著,也就晚年才跟著。到場以后主辦單位通常要匯報情況,他一般都說情況我都了解,然后就跟外賓談。鄧小平和外賓會見的時候,因為他頭腦特別清晰,并且說話有邏輯、有條理,不用整理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大使和翻譯們也都特別愿意陪鄧小平見外賓。
博覽群書 愛好廣泛
故居里鄧小平生前用過的書房,是一間42平方米的房間。這里有《列寧全集》,也有《毛澤東選集》,還有整套的線裝《二十四史》。鄧小平最喜歡中國古典史書,特別是《資治通鑒》,家里有兩套,其中一套是線裝本。他通讀《二十四史》,喜歡里面的前唐書和后漢書。他還特別愛看《三國志》。他看書的特點是博覽群書,而且愛好非常廣泛。
房間里的這些書籍都是鄧小平生前翻閱過的,很多書都被翻得很舊了,有些已經(jīng)磨損了。這些書每次搬家,鄧小平都會帶上。除了中國史書,鄧小平還喜歡外國的人物傳記,尤其是政治人物的傳記看得多,主要是跟二戰(zhàn)、跟他自己的軍事生涯有關(guān)的,比如蘇聯(lián)的朱可夫回憶錄等,他很注意地看過。還有國內(nèi)的比如聶榮臻回憶錄等,但他自己不寫回憶錄。還有就是外國古典小說,西方古典名著都看過,喜歡雨果,特別喜歡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
另外鄧小平還喜歡看地圖,出差總帶著兩本地圖冊,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一本《世界地圖》,到每個地方都要打開地圖知道自己的方位。他還愛看字典、辭典,??吹挠小吨袊沤竦孛贰ⅰ吨袊嗣筠o典》。睡前他還經(jīng)??次鋫b小說作消遣,因為他說,武俠小說最大的好處就是看了記不住,下次還可以再看,根本不過腦子。
最后的日子
自從1994年春節(jié)以后,鄧小平就再也沒有公開露面。境外的媒體至少一百次說他“病?!?,他卻在京城里自己那個四方形的院落中,過得既舒適又灑脫。
1996年12月的一個清晨,他一覺醒來,咳嗽不止,令他不能呼吸,不能下咽食物,更無法完成他多年每天進(jìn)行的這些活動,身邊的醫(yī)生只好把他送進(jìn)醫(yī)院。
“沒有想到,他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弊苛蘸髞磉@樣說。
1997年2月19日,93歲的偉人,心臟停止了跳動。
卓琳帶著全家人向他告別。四天以前,她就寫信給中央,轉(zhuǎn)告“鄧小平的囑托”:不搞遺體告別儀式,不設(shè)靈堂,解剖遺體,留下眼角膜,供醫(yī)學(xué)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
他的離世祥和而寧靜,他的人生則沉浮跌宕、波瀾壯闊。他的前半生宛若一只貫穿革命史的架子鼓,和他的同志們用狂風(fēng)暴雨式的革命掀翻了舊世界;而他的后半生則猶如一把開啟改革史的大提琴,在他第三次復(fù)出握住共和國方向盤后,他給這個國家指出的新方向是:改革開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