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文
2014年3月16日,是我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逝世五周年紀念日。中央音樂學院王次炤院長特別為林耀基教授寫下了紀念文字,林教授的學生們也相繼推出音樂會以示紀念。3月15日,“中國愛樂樂團2013~2014音樂季”交響音樂會上,劉宵將《巴赫第三無伴奏奏鳴曲廣板》獻給恩師林耀基教授;3月16日,國家大劇院舉辦“弦思澎湃”高參小提琴音樂會,高參以一曲《思念》向自己的恩師致意;3月19日,為了追思恩師,張精冶在北京大學舉辦小提琴獨奏音樂會;4月5日清明節(jié),青島交響樂團攜高參、謝楠、陳曦、李傳韻等林耀基教授弟子,又舉辦“耀然于弦”紀念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逝世五周年音樂會。
為了紀念林耀基教授,我們采訪了他的年輕弟子謝楠、陳曦、劉宵、高參、張精冶。當他們暢談和恩師林耀基教授共度的時光時,那些記憶猶新的事仿佛就是一首首動聽的小提琴樂曲,組成一場特殊的追思音樂會,仿佛讓我們再次聆聽到林老師的聲音,聆聽到他和學生們的故事。
第一首《圣母頌》,演奏:謝楠
慈愛和包容,這是謝楠對恩師最難忘的第一回憶,就像《圣母頌》這首樂曲一樣充滿了溫暖。一位如慈父般呵護學生的老師,一位能夠指引學生前行的智者,一位用大愛照亮學生心靈之路的圣者,在人生的際遇之中是可遇不可求的。
初次見面,當林老師親切地抱起年幼的謝楠的一瞬間,師生緣分開始了。
對于青春年少的學生來說,追求藝術(shù)之夢的信念總是會被懵懂的時光和草長鶯飛的日子悄悄打斷。在林老師眼中,謝楠不僅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學生,還像是一個經(jīng)常在父親面前撒嬌的小女兒。在謝楠的眼中,恩師亦是那個對自己充滿希望又用心良苦的父親。為了能讓謝楠周末晚上早些回宿舍,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林老師會將第二天的上課時間約定得很早,有時甚至一邊吃早飯一邊上課。當回課時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而被嚴厲批評時,謝楠曾流下過委屈的淚水。每當這時,林老師的語調(diào)會變得和藹,連連安慰她說:“別哭了啊。”一次,謝楠因為達不到老師要求而有些氣餒,林老師又來鼓勵她,邀她錄制被譽為“小提琴圣經(jīng)”的全套《克萊采爾四十二首隨想練習曲》。錄完后,林老師告訴謝楠:“我昨天偷偷去聽了一下錄音,你拉得真準確,太好了!”林老師教學就是這樣循循善誘,不拘一格。
謝楠深知當年恩師為她打下的基礎非常扎實,自己現(xiàn)在的成績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她強調(diào):“現(xiàn)在依然要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可能當下已經(jīng)有很多人不注重基本功,只注重音樂的表現(xiàn)。但是你想過沒有,你的音準對嗎,你的節(jié)奏對嗎,你的聲音是不是你所演奏的東西?”在教學工作中,謝楠也像恩師當年那樣,不僅教拉琴,還教學生們?nèi)绾稳プ鋈?,教他們懂得人生的道理,她說:“我經(jīng)常帶他們?nèi)ヅ老闵剑屗麄冨憻捝眢w,接受大自然的洗禮。我還會請他們喝咖啡,讓他們感受西洋人的生活方式,告訴他們想要拉好西洋作品,就要學會喝咖啡,學習西方的文化。學生生活上有了困難會來跟我說,請我?guī)兔?,我非常愿意幫助他們。因為我就是這樣過來的,也是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學校,我覺得我就算他們的半個家長?!笨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林老師往日的叮嚀、生活中細致入微的關(guān)懷、溫暖人心的稱
贊……如此種種,謝楠不僅銘記在心,而且身體力行。
第二首《沉思》,演奏:陳曦
嚴謹和含蓄,雖然林老師喜歡的樂曲很多,但是《沉思》這首作品曾是他年輕時的摯愛。陳曦認為,盡管這首樂曲聽上去感覺很柔美,主旋律反復出現(xiàn)四次以上,給人一種非常真誠的感覺,但是曲中又包含著許多復雜的內(nèi)涵。這種復雜的感覺由內(nèi)而外迸發(fā)出來,顯得含蓄而柔美,蘊藏著很強的能量。林老師一直在教學中提倡“含蓄”二字,他也是這樣為人處世的?!八貏e不希望我們養(yǎng)成張揚的性格?!标愱匮a充說,“他經(jīng)常會說自己的優(yōu)點讓別人來夸,不要自己去夸,所以《沉思》這首樂曲,讓我想起林老師的性格。”
同樣,林老師教學態(tài)度的嚴謹給當時年少的陳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坝浀玫诙紊险n時,林老師只上了十五分鐘就把我轟出去了,因為老師已經(jīng)洞悉我的心態(tài)是‘才第二堂課,做不好也沒事,而林老師則認為只要開始上課,每一堂都必須做到最好,在他的理念里沒有差不多?!?/p>
另外,林老師的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他總是在不斷地調(diào)整和變化。陳曦對此記憶猶新:“我1999年跟林老師學琴時,他要求的很多方法到了2001年、2002年,包括我出國以后每個學期回來演奏給他聽,他都會為我增添一些新的想法。我發(fā)現(xiàn)他對音樂、對提琴的理解在不斷更新,沒有用一個方法一教到底。”陳曦回憶說:“我們從國外學到一些東西后,林老師會讓我們再去評估之前學的東西。他經(jīng)常說要尊重西方人的風格,但是又不能失去中國人對音樂、對西方文化的獨特見解。兩方面結(jié)合,我覺得非常有用。林老師讓我們在理解一部作品時要具備三個高度:一是大自然的高度,也就是作曲家當時創(chuàng)作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是在群山里、在很貧困的地方、在風景秀美之處、還是在富人居住的場所等;另一個是歷史的高度,即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時代背景是正值國家被侵占,還是國家已經(jīng)統(tǒng)一等;最后是作曲家的高度,了解作曲家的私人感情和經(jīng)歷。這三個高度的匯總使我們對作品在縱向和橫向上形成了較立體的理解。”作為林老師的學生,陳曦認為自己對這些林氏教學法受益匪淺。
面對林老師的離世,陳曦以他自己的方式來思念恩師。他認為有兩種思念:一種體現(xiàn)在對林老師本身的思念,就是說對他這個人、生命體的思念;另一種是對林老師人格魅力的思念。“我覺得林老師一直是我的榜樣,他非常尊重學生的想法,他會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實現(xiàn)理想,而不是強硬式的教育。越到學習后期,林老師會越尊重學生的想法,但是他一定會把他的觀點說出來,之后由你自己去考慮和選擇,你會感覺到林老師的觀點絕對不是隨便說出來的,或者故意要跟你反著來,他是看著你演奏完畢之后,將他所感受到、需要提醒的東西告訴你。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我一直都對此特別的思念和感謝?!庇纱丝磥?,自我領(lǐng)悟在林氏教學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因此,林老師每一個學生的拉琴風格都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基礎都非常扎實。陳曦還特別指出:“作為老endprint
師,當他的第一個學生取得成功之后,他往往會陷入一種非常固執(zhí)的模式,很容易按照第一個成功的學生來復制第二個人。可是林老師從來沒有這么想,他的每一個學生從弓法指法到每一首作品的處理都不一樣,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人們稱贊和學習的?!?/p>
現(xiàn)在,陳曦給自己學生上課時,也經(jīng)常會重復林老師當年說過的話,但每一次重復都會有新感受、新想法,有時甚至自己都想在琴上再體會一遍。這就是林老師教學思想的魅力,發(fā)人深省,令人不斷完善小提琴教學體系,促進學科發(fā)展。
第三首《巴赫第三無伴奏奏鳴曲·廣板》,演奏:劉宵
山高人為峰,劉宵選擇《廣板》作為對林老師的紀念,他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想要演奏好巴赫的音樂非常難,由于追求純凈的音響來表達純凈的情感,所以在技巧上要做到幾近完美是極其困難的;二是從宗教方面來說,巴赫的音樂承載了一個虔誠的信徒對上帝的崇敬之心,他的音樂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寫給上帝聽的,這首作品當然也會有著一些情懷在里面。所以劉宵將這些情懷解讀為是一種祭奠、一種致敬,賦予它一種“獻給我心目中的上帝”的意味。他說:“如果林老師坐在臺下,我拉什么樣的曲子給他聽,他會覺得不錯,或許還有一些欣慰的話,那肯定是類似巴赫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不單為了展現(xiàn)高難度,曲目中更蘊藏著深刻、復雜的人生哲理,值得音樂家用畢生精力去追求?!?/p>
冷峻而嚴格,這是劉宵對于恩師的形容,而所有的這些感受都源自于林氏教學法的核心——最高標準。冷峻的課堂外表下是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嚴格執(zhí)行最高標準,讓學生去和高水平的唱片相比較,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完美夢想?!拔艺J為林老師的偉大,其實不是他故意為之,而是在他自己內(nèi)心有一個完美的夢想,那就是讓學生們來完成他心目中最完美的技巧,通過完美的技巧來創(chuàng)造他心目中所追求的最完美的聲音,最后以期實現(xiàn)他心目中那最完美的成就。因此,為了實現(xiàn)這個完美的夢想,林老師義無反顧地讓所有學生都跟隨著他一起追求小提琴事業(yè)的最高標準?!眲⑾锌卣f:“為了達到這個最高標準,我覺得每堂課都是對我的一大考驗?!彪m然從心理上劉宵承受了無比的壓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理解了恩師的苦心。
山高人為峰,人生旅途不過是在攀登一座又一座的山峰。面對藝術(shù)巔峰,倘若只留戀于湖光山色而沒有肯攀登高山的執(zhí)著精神,又怎能領(lǐng)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最高境界呢?最強大的敵人往往就是自己,人生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角逐,有時候不是敗在別人的腳下,而是輸給自己。每次練琴時為攻克技術(shù)難關(guān)流淌的汗水,每次回課時所承受的心理煎熬,每次獲得成績時所受到的言語鞭策,都是跬步的積累。當最高標準不再是林老師的要求而變成自己的標準時,劉宵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
劉宵不知不覺地發(fā)現(xiàn),當他獲得一些新成績時,特別想?yún)R報給一直引領(lǐng)著自己從懵懂走向成熟的恩師,一方面希望林老師能知道、看見學生的成績;一方面又懷著敬畏之心,懇切地盼望恩師能繼續(xù)給自己批評意見或者鞭策。正是冥冥中依然感應到的那些來自恩師的指點,引導著劉宵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性的成功?!拔覍α掷蠋煹乃寄?,更多體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能用他的思維來鞭策自己。當我取得一點成功時,我會問自己如果他在,他會給你伸大拇指嗎?如果他在,他會說你不錯嗎?他要是覺得不行的話,我還得繼續(xù)前行。雖然這樣的思念方式有點冷酷,但是對于嚴師來說,他給了我一生的標準——最高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首《西班牙交響曲第四樂章》,演奏:高參
眾里尋他千百度——轉(zhuǎn)型,這是高參與恩師之間共同完成的一道難題,他們尋找答案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點石成金的瞬間,而是經(jīng)過了尋尋覓覓的無數(shù)次摸索和嘗試,其中所經(jīng)歷的坎坷和艱辛是不言而喻的。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第四樂章》是高參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甚至他曾經(jīng)一度認為第四樂章本身就是葬禮進行曲,是五個樂章當中最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個樂章,選擇在紀念音樂會中演奏,可以象征在恩師指引下他那段逐漸成長的心路歷程。
對于高參這一屆小提琴專業(yè)本科班的幾個學生來說,他們沒有從附中時期就開始跟隨林老師學琴,所以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需要轉(zhuǎn)型。高參回憶說:“我感覺林老師接手我們這屆時,希望嘗試在相對年長一些的學生中培養(yǎng)出優(yōu)異生。因為往往偏小的孩子對他們直接、一點一滴的照顧要多一些;而對于大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一種引導。十六七歲時學生的世界觀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不管是對音樂的看法、對技巧的看法,或者對藝術(shù)的理解,這三個方面總是已經(jīng)有了一些固化了的東西。因此大學再換老師的話,需要采取一些更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根據(jù)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考慮未來將怎么發(fā)展。如果有些東西是必須要改變的,哪怕必須重建也無怨無悔。”
高參的轉(zhuǎn)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從一開始對才能的肯定,到后來的發(fā)現(xiàn)問題,再到之后恩師嘗試多種方式來教學,不厭其煩地反復探討,不斷磨合。高參迷茫過,也彷徨過,但令他特別感動的是即使在其最艱難和最低谷的時候,林老師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他,這無疑堅定了他繼續(xù)向前奮斗的信心,這是最重要的鼓勵和支持。最后他終于領(lǐng)悟到了,在某一年的期末考試完畢之后,林老師在電話里告訴高參:“你曾經(jīng)問過我到底希望你將來成為什么樣子?現(xiàn)在,我想送你一首詩,那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高參認識到,恩師想告訴他的是:“你真正要尋找的東西,其實沒有這么復雜,你想知道的答案就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就在你身邊,只是你還沒有察覺到?!苯裉欤覀冊俅位厥?,發(fā)現(xiàn)正是經(jīng)過本科四年林老師傾注心力的教學和引導,使得又一個具有卓越小提琴演奏才能的青年演奏家完成了他夢想中的華麗轉(zhuǎn)身。當林老師看到這個期待已久的轉(zhuǎn)身之時,想必他的心里也欣慰地笑了吧。
直到現(xiàn)在,在平時的演奏和練習當中,高參還經(jīng)常琢磨很多恩師當年講過的東西,贊嘆他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林老師為學生的付出是不計回報的。這么多年以來,在假期時他給我們上課,從來沒提過學費,那完全是全身心的付出和奉獻。當院領(lǐng)導問林老師需要什么獎勵時,林老師回答說:‘我什么都不需要,就讓我多教幾年學,能夠跟學生在一起。”如今,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青年教師,高參努力以恩師為榜樣, “跟大自然學,跟生活學,跟同事學,跟同行去學。” 繼續(xù)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導自己的學生。同時,他自己也堅持多走出去,參演歐洲的著名音樂節(jié),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不斷更新自我提升自己的小提琴演奏境界。endprint
第五首《鐘》,演奏:張精冶
童真、幽默與快樂——《鐘》是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第三樂章,全曲基調(diào)非常明快,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用當下流行語解釋就是充滿了正能量,同時,它也是非常具有幽默感的一首樂曲。誠然,在張精冶的眼中,林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愛開玩笑,非常幽
默,和學生們在一起時,他無疑是最快樂的。他會將深奧的練琴原理編撰成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訣,他會將嚴厲的批評轉(zhuǎn)化為幽默的激勵。作為美食家,他還會時常邀請學生們共品佳宴,暢談中外古今。雖然年近古稀,他還像小孩子一樣童心未泯,充滿了對新事物的好奇之心。
如果說要分別形容參加今天這場特別紀念音樂會的五位小提琴青年演奏家與林老師之間緣分的話,陳曦與林老師之間是師生之緣,謝楠與林老師之間像父女之緣,劉宵與林老師之間是救贖之緣,高參與林老師之間是朋友之緣,而張精冶與林老師之間更像是同聲相應之緣。這也是林老師特別指出《鐘》這首作品非常適合張精冶演奏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是充滿童真而樂觀的人。
張精冶是林老師帶的最后一位研究生,開始時他一直有一個困惑:“我記得我問林老師自己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演奏中技術(shù)上的障礙還有可能解決嗎?有些技巧上很難的曲目,我是不是還有可能駕馭?在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之路上,我有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嗎?”面對這樣一串連珠炮似的問題,林老師斬釘截鐵地回答道:“當然,一點問題沒有?!边@句話給了張精冶極大的信心,讓他可以在這條路上繼續(xù)走下去,這是給他人生帶來轉(zhuǎn)折的一句話。同時,林老師還正確教導張精冶大量縮減了演奏小提琴的練習時間。張精冶認為:“拉小提琴的人最大的工作量不是在舞臺上演出,而是在臺下不斷地練習。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能更有效地練琴,從而達到對演奏者來說最想要表達音樂的目的呢?林老師給了他有效節(jié)約練琴時間的方法:延長熱愛生活、體會生活的時間,延長研究音樂的時間,可以學習歷史、人文等觸類旁通的其他學科,然后反過來充實小提琴演奏。這是林老師最神奇的地方,他不僅僅是讓學生單純地去練琴,而是使我們更加接近成為一位真正的音樂家,并為這樣的一個目標而努力奮斗?!?/p>
張精冶總是親切地稱呼恩師為“老林”,他們間的忘年交深深地影響著這位年輕的藝術(shù)家。他說:“每次跟老林在一起都非常愉快,因為我跟他在一起,不管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無論我遇到什么困難或者有任何疑問,哪怕是人生當中有什么事想不開,只要跟他在一起就有了希望?!?/p>
張精冶開始教學后,始終貫徹著林氏教學法的思想精髓。特別是從去年九月開始,他在美國紐約的皇后大學做訪問學者,同時從事些教學工作,學生有的來自美國,有的來自歐洲。在教學過程中,他試圖傳達林老師那套獨特的運用東方哲理學習小提琴的思想。他感慨地說:“林老師之前說自己不會英文是終身遺憾,一直催我學習英文。我當時不理解,后來明白了,他是想把中國傳統(tǒng)思維在小提琴教學中的運用推廣到全世界?!币虼耍瑸榱藦浹a恩師的這一遺憾,張精冶認為把林老師思想傳播出去的過程,就是緬懷林老師的一個過程。
第六首《思念》, 演奏:謝楠、陳曦、劉宵、高參、張精冶
思念是一種力量,《思念》是旅美作曲家陳怡女士在2010年為紀念林耀基老師去世一周年而專門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首樂曲第一次公演是由陳曦演奏的,當時陳怡女士告訴他,《思念》的第一樂句是由“林老師”三個字的粵語發(fā)音幻化而來的,樂曲的發(fā)展始終好像是在呼喚,呼喚林老師能夠回來。在中間段落,這種情感上對于“生”的呼喚和現(xiàn)實中對于“逝”的判斷互相糾結(jié)扭曲著,成為一股動力直接將音樂推向高潮,爆發(fā)出掙扎而痛苦的吶喊,這就是思念的力量。根據(jù)陳曦的理解:“這是一種想喊又得不到回應的呼喚,就是從心底里特別希望聽到一個人對于自己呼喚的回應,但是再也不會有人給予回應的那種感覺。我似乎能感覺到,她(陳怡)是希望通過這種有限的聲音和有限的樂句,把這種呼喚傳達到另一個世界,傳達給我們尊敬的林老師?!?/p>
首演之時,陳怡女士一直強調(diào),演奏時務必對師生情誼的表達要多一些,要觸動內(nèi)在,更多表現(xiàn)出糾結(jié)的狀態(tài)。首演之后,她充滿感動地告訴陳曦:“我是含著眼淚把這首作品寫完的,你的演奏就是我想要的?!笔籽萑〉昧顺晒Γ瑥拇恕端寄睢烦蔀榱思o念林耀基教授的固定曲目之一。
因為思念,所以《思念》,林老師,您聽到年輕一代小提琴后繼者們對您的呼喚了嗎,感受到他們對您的思念了嗎?他們把對您的思念轉(zhuǎn)換成強大的力量,這是思念的力量,更是繼承和發(fā)展的力量。因為思念,您仿佛從來都沒離開過他們,因為思念,他們已經(jīng)逐漸成熟,變得越來越堅強;因為思念,他們在專業(yè)上精益求精,不敢偷縱易逝的韶光;因為思念;他們有信心能夠沿著您所指引的路,繼續(xù)勇敢地走下去,因為思念,在新的時代迎接新的挑戰(zhàn),他們會義無反顧地去尋找和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