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和
摘 要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是一種水稻高產(chǎn)增收技術,通過再生稻的培養(yǎng)能夠提高水稻的負重指數(shù),增加單位面積的水稻產(chǎn)量,是農(nóng)民增加經(jīng)濟收入的一種有效措施。通過總結前幾年再生稻的栽培試驗和示范經(jīng)驗,從再生稻的概念、生育特點以及水稻從培育、栽種、收獲的整個過程來詳細分析再生稻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關鍵詞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重慶市永川區(qū)仙龍鎮(zhèn)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農(nóng)業(yè)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目前再生稻技術的研發(fā)和廣泛使用,不但解決了我國耕地少,糧食作物人均占有量少,解決我國居民的溫飽問題,還是人們的收入得以增高,充分調動了農(nóng)民加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積極性。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留樁上成活的休眠芽為其生命的載體,給予這些生命芽適宜的溫度、光照、水分以及肥料等生存條件,之后對其加以培育,促使其生蘗,再生長成穗進而收割一季水稻。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具有生育周期短、產(chǎn)量高、生產(chǎn)成本較低、經(jīng)濟效益較高的優(yōu)點。現(xiàn)根據(jù)我鎮(zhèn)前幾年的再生稻種植試驗來總結分析再生稻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 再生稻的概念和其生育特點
1.1 再生稻的概念
再生稻實質上就是在頭季水稻成熟后,收割水稻時收取稻穗和2/3的稻株,之后以留下的1/3稻株和根系為基礎,進行施肥培育,在原有稻株的基礎上再長出一季水稻。此水稻被稱之為再生水稻的的緣由是在水稻的根系部位能夠再次生長,這樣的栽培方法省去了一季水稻收割到二季水稻種植之間的長期過程。再生水稻主要適用于那些光照和水條件相對不足的地區(qū),在這些區(qū)域種植以及水稻,水合光照條件過剩,但又滿足不了兩季水稻的種植。再生水稻的收獲的顆粒相比第一季有些偏小,但是再生水稻的產(chǎn)量卻高于第一季水稻產(chǎn)量。
1.2 再生稻的生育特點
再生水稻的生育期開始于頭季水稻潛伏芽結束休眠時值再生芽穗灌漿成熟的天數(shù),一般情況下,水稻潛伏芽在頭季水稻的生長后期就已經(jīng)開始發(fā)育,再生稻和頭季水稻的芽穗灌漿成熟是同步進行的,而再生稻的營養(yǎng)生長和頭季稻成熟生長也是同步進行的。再生稻的生長期是指頭季稻收割留樁后至再生稻抽穗成熟的天數(shù),一般情況下再生稻從生長到收割的時間為60 d,而在實際的種植中再生稻的生長周期受到品種、頭季水稻的播種時間、留樁的高度以及種植土地的地勢高度的影響。再生稻的葉片數(shù)量會隨頭季稻留樁高度的減少而增多。再生稻的植株高度應為頭季水稻高度的1/3~2/3,其其稻穗會有3片再生功能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再生稻的留樁范圍必須保持在35~40 cm。
2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再生稻是一種種一季收獲兩季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在種植品種選擇上選用頭季產(chǎn)量高、再生力較強且具有“雙高:特定的水稻品種進行栽培。良好的種植品種是再生水稻高產(chǎn)的前提條件。在海拔為300~500 m的水稻種植區(qū),主要選用中熟雜交水稻品種,對其采用“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種植區(qū)海拔在300 m左右時選用單雙季水稻混種,選用晚熟超級再生稻組合,發(fā)展“早稻再生稻”培育模式,以是實現(xiàn)再生水稻的大穗高產(chǎn)。
2.2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水稻的最早種植時間為每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這樣可以保證頭季稻在7月底或是8月初收獲,再生稻在9月中下旬安全齊穗,選擇這樣的播種時間保證頭季水稻的抽穗揚花期避過7 月中、下旬的高溫時段。此外就是抓好水稻稀播育壯秧,一般情況下水稻的播種量要控制在150~225 kg/hm2。秧田采用稀播勻播的方式播種,并給予足夠的基肥,播種完成后用草木灰蓋種,待秧苗長出1.5值2.0葉片時,給予秧苗施加多效唑300 mg/L,用來提高秧苗的抗逆性,同時還具有促根增蘗,提高秧苗素質的作用。在秧田畦面保持一定水層,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病蟲草的防治,進而培育出多蘗和枝干矮短的壯苗。
2.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當水稻的秧齡在35~40 d內時,便可進行秧苗移栽,需要注意的是秧齡時間不可過長,否則會導致秧苗老化,在移栽之后水稻分蘗腳面,并且在水稻的低節(jié)位分蘗較少,會推延水稻的成熟期,影響到水稻的頭季產(chǎn)量。較為合理的水稻種植是插27萬~30 萬叢/hm2,重插2 粒谷,水稻之間的株行距為13 cm×25 cm 的寬行窄株栽培模式,基本苗105萬~120 萬株/hm2 ,有效穗達270萬~300 萬穗/hm2,以保證能為再生季提供活稻樁270萬個/hm2左右,為再生水稻的多穗、高產(chǎn)打好基礎。
2.4 采用畦廂式栽培模式,間歇性溝灌
再生稻的根系是頭季水稻的延伸和分支,在水稻根系發(fā)育正常的情況下,則再生水稻的育苗率就較高。因此,對于再生水稻來說培育出健壯的根系水稻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措施。而采用畦廂式栽培模式,再結合間歇性溝灌方式,是改善土壤還原性、培育出形態(tài)發(fā)達、機能高而持久的根系的有效途徑。采用此種培育方式利用其發(fā)達的根系和較高的根系機能培育出來的再生水稻穗大穗多,大大提高了再生水稻的產(chǎn)量。
2.5 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在掌握最佳施肥量的基礎上定期定量給予水稻施肥。根據(jù)再生稻的生長要求,再生稻的催芽肥和壯苗肥十分重要。因此在頭季水稻齊穗后的15~20 d,對再生稻施加225~300 kg/hm2的催芽肥,以提高水稻母莖的含氮量,施加催芽肥不但能夠促進再生稻腋芽的萌芽和狀芽作用,還能夠保持頭季稻的青綠和嚴懲水稻老根壽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時要注意施加肥料的濃度要適宜,以免濃度過高而損傷腋芽。
2.6 防治病蟲害
再生水稻是在頭季稻的根系基礎上發(fā)育生長的,若是頭季稻稻株受到病蟲侵害,就會導致其根系失去再生能力。因此對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止十分重要,首先,對水稻種子做好消毒處理,利用強氯精浸種能起到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的效果。其次,加強苗期管理,加強檢查頻次、做到提早防治。
2.7 水稻的頭季收割
在頭季水稻收割時要按照稻谷黃熟時搶晴收割,收割時要保持田地濕潤,稻茬平割的原則,保留1/3的高度的稻株。
2.8 再生稻的管理
再生稻擁有較短的營養(yǎng)生長期,通常情況下在頭季稻收割后一周左右再生苗便可長出,在當再生苗處于生長旺盛期時,植株需求的營養(yǎng)量較多,要適時給予施肥;再生稻的田地要保持水濕交替狀態(tài),直至再生稻收獲;根外追肥,當再生稻處于抽穗期時,對其進行根外施肥,以促使再生稻的抽穗,提高再生稻的接穗率,增加再生稻的產(chǎn)量。
3 結語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是一項節(jié)約土地增加水稻產(chǎn)量的技術,在對其進行播種時要從水稻的品種選擇培育、栽種、收獲幾個過程加強對水稻的管理,以保證再生水稻的良好發(fā)展,以較高產(chǎn)量的水稻,解決我國耕地少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昀)
摘 要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是一種水稻高產(chǎn)增收技術,通過再生稻的培養(yǎng)能夠提高水稻的負重指數(shù),增加單位面積的水稻產(chǎn)量,是農(nóng)民增加經(jīng)濟收入的一種有效措施。通過總結前幾年再生稻的栽培試驗和示范經(jīng)驗,從再生稻的概念、生育特點以及水稻從培育、栽種、收獲的整個過程來詳細分析再生稻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關鍵詞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重慶市永川區(qū)仙龍鎮(zhèn)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農(nóng)業(yè)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目前再生稻技術的研發(fā)和廣泛使用,不但解決了我國耕地少,糧食作物人均占有量少,解決我國居民的溫飽問題,還是人們的收入得以增高,充分調動了農(nóng)民加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積極性。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留樁上成活的休眠芽為其生命的載體,給予這些生命芽適宜的溫度、光照、水分以及肥料等生存條件,之后對其加以培育,促使其生蘗,再生長成穗進而收割一季水稻。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具有生育周期短、產(chǎn)量高、生產(chǎn)成本較低、經(jīng)濟效益較高的優(yōu)點?,F(xiàn)根據(jù)我鎮(zhèn)前幾年的再生稻種植試驗來總結分析再生稻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 再生稻的概念和其生育特點
1.1 再生稻的概念
再生稻實質上就是在頭季水稻成熟后,收割水稻時收取稻穗和2/3的稻株,之后以留下的1/3稻株和根系為基礎,進行施肥培育,在原有稻株的基礎上再長出一季水稻。此水稻被稱之為再生水稻的的緣由是在水稻的根系部位能夠再次生長,這樣的栽培方法省去了一季水稻收割到二季水稻種植之間的長期過程。再生水稻主要適用于那些光照和水條件相對不足的地區(qū),在這些區(qū)域種植以及水稻,水合光照條件過剩,但又滿足不了兩季水稻的種植。再生水稻的收獲的顆粒相比第一季有些偏小,但是再生水稻的產(chǎn)量卻高于第一季水稻產(chǎn)量。
1.2 再生稻的生育特點
再生水稻的生育期開始于頭季水稻潛伏芽結束休眠時值再生芽穗灌漿成熟的天數(shù),一般情況下,水稻潛伏芽在頭季水稻的生長后期就已經(jīng)開始發(fā)育,再生稻和頭季水稻的芽穗灌漿成熟是同步進行的,而再生稻的營養(yǎng)生長和頭季稻成熟生長也是同步進行的。再生稻的生長期是指頭季稻收割留樁后至再生稻抽穗成熟的天數(shù),一般情況下再生稻從生長到收割的時間為60 d,而在實際的種植中再生稻的生長周期受到品種、頭季水稻的播種時間、留樁的高度以及種植土地的地勢高度的影響。再生稻的葉片數(shù)量會隨頭季稻留樁高度的減少而增多。再生稻的植株高度應為頭季水稻高度的1/3~2/3,其其稻穗會有3片再生功能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再生稻的留樁范圍必須保持在35~40 cm。
2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再生稻是一種種一季收獲兩季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在種植品種選擇上選用頭季產(chǎn)量高、再生力較強且具有“雙高:特定的水稻品種進行栽培。良好的種植品種是再生水稻高產(chǎn)的前提條件。在海拔為300~500 m的水稻種植區(qū),主要選用中熟雜交水稻品種,對其采用“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種植區(qū)海拔在300 m左右時選用單雙季水稻混種,選用晚熟超級再生稻組合,發(fā)展“早稻再生稻”培育模式,以是實現(xiàn)再生水稻的大穗高產(chǎn)。
2.2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水稻的最早種植時間為每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這樣可以保證頭季稻在7月底或是8月初收獲,再生稻在9月中下旬安全齊穗,選擇這樣的播種時間保證頭季水稻的抽穗揚花期避過7 月中、下旬的高溫時段。此外就是抓好水稻稀播育壯秧,一般情況下水稻的播種量要控制在150~225 kg/hm2。秧田采用稀播勻播的方式播種,并給予足夠的基肥,播種完成后用草木灰蓋種,待秧苗長出1.5值2.0葉片時,給予秧苗施加多效唑300 mg/L,用來提高秧苗的抗逆性,同時還具有促根增蘗,提高秧苗素質的作用。在秧田畦面保持一定水層,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病蟲草的防治,進而培育出多蘗和枝干矮短的壯苗。
2.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當水稻的秧齡在35~40 d內時,便可進行秧苗移栽,需要注意的是秧齡時間不可過長,否則會導致秧苗老化,在移栽之后水稻分蘗腳面,并且在水稻的低節(jié)位分蘗較少,會推延水稻的成熟期,影響到水稻的頭季產(chǎn)量。較為合理的水稻種植是插27萬~30 萬叢/hm2,重插2 粒谷,水稻之間的株行距為13 cm×25 cm 的寬行窄株栽培模式,基本苗105萬~120 萬株/hm2 ,有效穗達270萬~300 萬穗/hm2,以保證能為再生季提供活稻樁270萬個/hm2左右,為再生水稻的多穗、高產(chǎn)打好基礎。
2.4 采用畦廂式栽培模式,間歇性溝灌
再生稻的根系是頭季水稻的延伸和分支,在水稻根系發(fā)育正常的情況下,則再生水稻的育苗率就較高。因此,對于再生水稻來說培育出健壯的根系水稻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措施。而采用畦廂式栽培模式,再結合間歇性溝灌方式,是改善土壤還原性、培育出形態(tài)發(fā)達、機能高而持久的根系的有效途徑。采用此種培育方式利用其發(fā)達的根系和較高的根系機能培育出來的再生水稻穗大穗多,大大提高了再生水稻的產(chǎn)量。
2.5 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在掌握最佳施肥量的基礎上定期定量給予水稻施肥。根據(jù)再生稻的生長要求,再生稻的催芽肥和壯苗肥十分重要。因此在頭季水稻齊穗后的15~20 d,對再生稻施加225~300 kg/hm2的催芽肥,以提高水稻母莖的含氮量,施加催芽肥不但能夠促進再生稻腋芽的萌芽和狀芽作用,還能夠保持頭季稻的青綠和嚴懲水稻老根壽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時要注意施加肥料的濃度要適宜,以免濃度過高而損傷腋芽。
2.6 防治病蟲害
再生水稻是在頭季稻的根系基礎上發(fā)育生長的,若是頭季稻稻株受到病蟲侵害,就會導致其根系失去再生能力。因此對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止十分重要,首先,對水稻種子做好消毒處理,利用強氯精浸種能起到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的效果。其次,加強苗期管理,加強檢查頻次、做到提早防治。
2.7 水稻的頭季收割
在頭季水稻收割時要按照稻谷黃熟時搶晴收割,收割時要保持田地濕潤,稻茬平割的原則,保留1/3的高度的稻株。
2.8 再生稻的管理
再生稻擁有較短的營養(yǎng)生長期,通常情況下在頭季稻收割后一周左右再生苗便可長出,在當再生苗處于生長旺盛期時,植株需求的營養(yǎng)量較多,要適時給予施肥;再生稻的田地要保持水濕交替狀態(tài),直至再生稻收獲;根外追肥,當再生稻處于抽穗期時,對其進行根外施肥,以促使再生稻的抽穗,提高再生稻的接穗率,增加再生稻的產(chǎn)量。
3 結語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是一項節(jié)約土地增加水稻產(chǎn)量的技術,在對其進行播種時要從水稻的品種選擇培育、栽種、收獲幾個過程加強對水稻的管理,以保證再生水稻的良好發(fā)展,以較高產(chǎn)量的水稻,解決我國耕地少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昀)
摘 要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是一種水稻高產(chǎn)增收技術,通過再生稻的培養(yǎng)能夠提高水稻的負重指數(shù),增加單位面積的水稻產(chǎn)量,是農(nóng)民增加經(jīng)濟收入的一種有效措施。通過總結前幾年再生稻的栽培試驗和示范經(jīng)驗,從再生稻的概念、生育特點以及水稻從培育、栽種、收獲的整個過程來詳細分析再生稻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關鍵詞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重慶市永川區(qū)仙龍鎮(zhèn)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農(nóng)業(yè)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目前再生稻技術的研發(fā)和廣泛使用,不但解決了我國耕地少,糧食作物人均占有量少,解決我國居民的溫飽問題,還是人們的收入得以增高,充分調動了農(nóng)民加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積極性。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留樁上成活的休眠芽為其生命的載體,給予這些生命芽適宜的溫度、光照、水分以及肥料等生存條件,之后對其加以培育,促使其生蘗,再生長成穗進而收割一季水稻。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具有生育周期短、產(chǎn)量高、生產(chǎn)成本較低、經(jīng)濟效益較高的優(yōu)點?,F(xiàn)根據(jù)我鎮(zhèn)前幾年的再生稻種植試驗來總結分析再生稻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
1 再生稻的概念和其生育特點
1.1 再生稻的概念
再生稻實質上就是在頭季水稻成熟后,收割水稻時收取稻穗和2/3的稻株,之后以留下的1/3稻株和根系為基礎,進行施肥培育,在原有稻株的基礎上再長出一季水稻。此水稻被稱之為再生水稻的的緣由是在水稻的根系部位能夠再次生長,這樣的栽培方法省去了一季水稻收割到二季水稻種植之間的長期過程。再生水稻主要適用于那些光照和水條件相對不足的地區(qū),在這些區(qū)域種植以及水稻,水合光照條件過剩,但又滿足不了兩季水稻的種植。再生水稻的收獲的顆粒相比第一季有些偏小,但是再生水稻的產(chǎn)量卻高于第一季水稻產(chǎn)量。
1.2 再生稻的生育特點
再生水稻的生育期開始于頭季水稻潛伏芽結束休眠時值再生芽穗灌漿成熟的天數(shù),一般情況下,水稻潛伏芽在頭季水稻的生長后期就已經(jīng)開始發(fā)育,再生稻和頭季水稻的芽穗灌漿成熟是同步進行的,而再生稻的營養(yǎng)生長和頭季稻成熟生長也是同步進行的。再生稻的生長期是指頭季稻收割留樁后至再生稻抽穗成熟的天數(shù),一般情況下再生稻從生長到收割的時間為60 d,而在實際的種植中再生稻的生長周期受到品種、頭季水稻的播種時間、留樁的高度以及種植土地的地勢高度的影響。再生稻的葉片數(shù)量會隨頭季稻留樁高度的減少而增多。再生稻的植株高度應為頭季水稻高度的1/3~2/3,其其稻穗會有3片再生功能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再生稻的留樁范圍必須保持在35~40 cm。
2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再生稻是一種種一季收獲兩季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在種植品種選擇上選用頭季產(chǎn)量高、再生力較強且具有“雙高:特定的水稻品種進行栽培。良好的種植品種是再生水稻高產(chǎn)的前提條件。在海拔為300~500 m的水稻種植區(qū),主要選用中熟雜交水稻品種,對其采用“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種植區(qū)海拔在300 m左右時選用單雙季水稻混種,選用晚熟超級再生稻組合,發(fā)展“早稻再生稻”培育模式,以是實現(xiàn)再生水稻的大穗高產(chǎn)。
2.2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水稻的最早種植時間為每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這樣可以保證頭季稻在7月底或是8月初收獲,再生稻在9月中下旬安全齊穗,選擇這樣的播種時間保證頭季水稻的抽穗揚花期避過7 月中、下旬的高溫時段。此外就是抓好水稻稀播育壯秧,一般情況下水稻的播種量要控制在150~225 kg/hm2。秧田采用稀播勻播的方式播種,并給予足夠的基肥,播種完成后用草木灰蓋種,待秧苗長出1.5值2.0葉片時,給予秧苗施加多效唑300 mg/L,用來提高秧苗的抗逆性,同時還具有促根增蘗,提高秧苗素質的作用。在秧田畦面保持一定水層,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病蟲草的防治,進而培育出多蘗和枝干矮短的壯苗。
2.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當水稻的秧齡在35~40 d內時,便可進行秧苗移栽,需要注意的是秧齡時間不可過長,否則會導致秧苗老化,在移栽之后水稻分蘗腳面,并且在水稻的低節(jié)位分蘗較少,會推延水稻的成熟期,影響到水稻的頭季產(chǎn)量。較為合理的水稻種植是插27萬~30 萬叢/hm2,重插2 粒谷,水稻之間的株行距為13 cm×25 cm 的寬行窄株栽培模式,基本苗105萬~120 萬株/hm2 ,有效穗達270萬~300 萬穗/hm2,以保證能為再生季提供活稻樁270萬個/hm2左右,為再生水稻的多穗、高產(chǎn)打好基礎。
2.4 采用畦廂式栽培模式,間歇性溝灌
再生稻的根系是頭季水稻的延伸和分支,在水稻根系發(fā)育正常的情況下,則再生水稻的育苗率就較高。因此,對于再生水稻來說培育出健壯的根系水稻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措施。而采用畦廂式栽培模式,再結合間歇性溝灌方式,是改善土壤還原性、培育出形態(tài)發(fā)達、機能高而持久的根系的有效途徑。采用此種培育方式利用其發(fā)達的根系和較高的根系機能培育出來的再生水稻穗大穗多,大大提高了再生水稻的產(chǎn)量。
2.5 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在掌握最佳施肥量的基礎上定期定量給予水稻施肥。根據(jù)再生稻的生長要求,再生稻的催芽肥和壯苗肥十分重要。因此在頭季水稻齊穗后的15~20 d,對再生稻施加225~300 kg/hm2的催芽肥,以提高水稻母莖的含氮量,施加催芽肥不但能夠促進再生稻腋芽的萌芽和狀芽作用,還能夠保持頭季稻的青綠和嚴懲水稻老根壽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時要注意施加肥料的濃度要適宜,以免濃度過高而損傷腋芽。
2.6 防治病蟲害
再生水稻是在頭季稻的根系基礎上發(fā)育生長的,若是頭季稻稻株受到病蟲侵害,就會導致其根系失去再生能力。因此對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止十分重要,首先,對水稻種子做好消毒處理,利用強氯精浸種能起到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的效果。其次,加強苗期管理,加強檢查頻次、做到提早防治。
2.7 水稻的頭季收割
在頭季水稻收割時要按照稻谷黃熟時搶晴收割,收割時要保持田地濕潤,稻茬平割的原則,保留1/3的高度的稻株。
2.8 再生稻的管理
再生稻擁有較短的營養(yǎng)生長期,通常情況下在頭季稻收割后一周左右再生苗便可長出,在當再生苗處于生長旺盛期時,植株需求的營養(yǎng)量較多,要適時給予施肥;再生稻的田地要保持水濕交替狀態(tài),直至再生稻收獲;根外追肥,當再生稻處于抽穗期時,對其進行根外施肥,以促使再生稻的抽穗,提高再生稻的接穗率,增加再生稻的產(chǎn)量。
3 結語
再生稻高產(chǎn)栽培技術是一項節(jié)約土地增加水稻產(chǎn)量的技術,在對其進行播種時要從水稻的品種選擇培育、栽種、收獲幾個過程加強對水稻的管理,以保證再生水稻的良好發(fā)展,以較高產(chǎn)量的水稻,解決我國耕地少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