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趙佳麗
北京衛(wèi)仁中藥飲片廠
▲澤瀉原植物
▲澤瀉飲片及原料
澤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多有記載?!睹t(yī)別錄》載:“生汝南池瀉,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陰干?!薄秷D經本草》曰:“今山東、河、陜、江、淮亦有之,以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谷精草……今人秋未采,爆干?!泵鞔顣r珍云:“去水曰瀉,如瀉水之瀉也。”故名澤瀉。本品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具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之功效。常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脂血癥等。
澤瀉又名建澤瀉,福澤瀉。《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其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
澤瀉為多年生沼澤生草本植物,高50~100cm。塊莖球形。外皮褐色,密生多數(shù)須根。葉叢生;葉柄長5~50cm,基部膨大成鞘狀;葉片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寬卵形,長3~18cm,寬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圓形或寬楔形,全緣;葉脈5~7條?;ㄇo由葉叢中生出,花序通常為大形的輪生狀圓錐花序;小苞片披針形至線形,先端窄長漸尖;萼片3,寬卵形,花瓣白色,倒卵形;雄蕊6;雌蕊多數(shù),離生,子房倒卵形。瘦果多數(shù),倒卵形,扁平,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藥用澤瀉均為栽培。
澤瀉具有喜光、喜濕、喜肥的特性,要求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壤濕潤的條件。以土層深厚,含腐殖質豐富的黏質土壤為佳,沙土不宜栽培。
澤瀉以產地區(qū)分可分為建澤瀉與川澤瀉兩大類。品質以建澤瀉較優(yōu),稱為“道地藥材”;產量以川澤瀉較多。建澤瀉產于福建浦城之石陂、建陽之水吉、順昌之洋口等地;川澤瀉產于四川都江堰、新都、蒲江、彭州、眉山、樂山等地,以都江堰的中興場、石羊場質量為優(yōu)。
建澤瀉 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4~7cm,直徑3~5cm。外表皮黃白色,未去盡粗皮者顯淡棕色,頂端有莖痕。周身有不規(guī)則的環(huán)狀隆起岡(俗稱“岡紋”)及許多散在的突起小點狀的須根痕。質堅實,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顆粒狀(飲片可見黃色縱走筋脈花紋)。味甘,味苦。此外,建澤瀉商品多為橢圓形獨莖者,稱“一枝花”。有的根莖頂端生兩個莖,稱“馬鞍橋”或“雙花瀉”(因施肥過多,刺激生長或氣候突然變暖等因素而發(fā)生畸形)。以“一枝花”澤瀉品質為優(yōu)。一等“一枝花”澤瀉每公斤32個以內,無蟲蛀;二等每公斤56個以內,無蟲蛀;三等56個以上。江西澤瀉性狀與建澤瀉相同,但根莖較小。
川澤瀉 形狀與建澤瀉相似,但較建澤瀉個小,外表淡黃色,皮略粗,環(huán)狀隆起岡紋不明顯,下端略尖,帶有凸起的疙瘩,疙瘩周圍有未去莖的須根殘留,質亦堅實,斷面深乳黃色,但略松泡。一等每公斤50個以內,無蟲蛀;二等每公斤50個以上,無蟲蛀。
由于各產區(qū)栽種時間不同,收獲時間也不一樣,大多數(shù)在植株枯萎時收獲最為適宜。冬季采挖塊莖,收獲時先用刀在塊莖周圍劃一圓圈,將部分須根割斷,再將植株拔起,除去泥土及須根,保留中心葉,其余葉片均摘去。如將中心小葉摘去,加工干燥時,可見從心葉片口處流出黑色汁液,干后發(fā)生凹陷,影響質量。將塊莖先曬1~2天,再行烘干5~6天,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內心發(fā)軟或相碰時發(fā)出響聲,表明已烘干。干后裝入竹籠內,往來撞擦,除去須根及粗皮,曬干,即為成品。
北京衛(wèi)仁中藥飲片廠在炮制過程中,選取個大、質堅、色黃白、粉性足的優(yōu)質建澤瀉原藥材,除去雜質后,大小分檔,洗凈,浸泡6~8小時,約七成透時,取出,悶潤12~24小時,至內外濕度一致,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即得澤瀉飲片。本品為圓形厚片。外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多數(shù)細小突起的須根痕。切面黃白色,粉性,有多數(shù)細孔。質堅實,氣微,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