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總還有更重要的事。這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也不盡相同。請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全文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寫成詩歌。
此題延續(xù)了一貫的“海派風格”,注重引導考生對思考對象作有厚度、有深度的思辨,同時貼近考情,保持可寫性,以期準確、深入、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思維素質和表達水平。
試題材料主體由兩個分句組成,合在一起共同描述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細致地分析兩個分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指向的內容存在差異:前一句描述的事實背后,主要體現(xiàn)的是自己主觀上對“重要”的認識、選擇和實踐;后一句則可以理解為世界上客觀存在著很多“更重要的事”。當然,前一句的主觀重要中,也可能隱含了客觀的重要性;后一句的客觀重要中,也不可避免地隱含了主觀判斷:兩個句中的“重要”都可以或可能是自己的主觀認識或客觀存在。兩個分句合在一起,加上“這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一指示語,即要求考生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思考:為什么我在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而沒有去做更重要的事?或者,為什么我會放棄做我認為重要的事而去做更重要的事?這樣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觀原因哪些客觀原因,有哪些個人原因哪些社會的歷史原因?這樣的現(xiàn)象合理嗎?這樣的現(xiàn)象在我身上是怎樣體現(xiàn)的?我為什么會做現(xiàn)在這樣的選擇?我將來會怎樣做?我將來那樣做的理由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引發(fā)的思考并不是平面鋪開的,而是線型深入的。即使當考生在某一問題上立足站定,對他所選定問題的思考仍有線型深入的可能空間,這使得本材料能很好地完成對思維素質的考查。
寫作此題時,應能突破具體的某些事情的重要與否的比較(如談“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比利用、征服更重要的是尊重與敬畏”等),而以重要與更重要的判定、選擇、實踐及其背后的原因、理據、思考為主要內容。
人低可成王
上海考生
世人熙熙,皆為利往;世人攘攘,皆為利來。有人只看到世上有“名”、“利”兩張帆。
事實上,世人所為并不都為名利,卻大都從“我”出發(fā),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忽略了世界上更為重要的事情。
因而,要將自我放低,人低而成王。
孔子曾與弟子閑聊,弟子談及“忠臣不事二主”之觀點,原以為孔子會予以支持,卻不料并未受到贊成。孔子認為,“忠臣”若只為君主,則只是成就了自己的聲名,而若愿拋棄“美名”,改事他主,雖可能受人詬病,卻實是為黎民百姓所思慮,更為不易。由此故事,可知孔子“素王”之稱不虛。
古往今來,忠臣良將死,君而不死國亡者比比皆是。其忠肝義膽雖令后人嘆服,卻不由令人想象,若是其停下來殉國自刎之劍,歷史又將怎樣改寫?所謂忠良,往往愿死諫,愿廷責,愿撞柱,卻往往因君王之一意孤行而只能給歷史留下一個黯淡的背影。
因而,往往自身認為重要的事,于世界,于歷史來說并不算什么。
而有時,只為自身辦事,一味放大自我,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甚至留下歷史的傷痕。法國大革命曾被嘲為:反抗者因不滿統(tǒng)治而進行的革命。因而法國大革命,不可避免,是血腥的。
荷馬曾說:“當一個人成為奴隸時,他一半的美德失去了?!庇钟腥死m(xù)言:“當一個人擺脫奴隸身份時,另一半美德也失去了?!币会樢娧J鞘裁醋屓嗽诒慌蹠r卑躬屈膝,又在恢復自由身后自我膨脹?有人說是自由與不受限的自由,而我看到了“自我”。在為奴隸時,重要的是保全自己性命,自而寧愿極盡諂媚之能事;恢復自由時,因心中積壓著的恨意,重要的是宣泄,又大肆揮發(fā)。法國大革命如是,歷朝歷代,王朝興廢也如是。
強與弱,是相對概念,我們看到強者欺弱,又看到弱變強、強轉弱時,局面并無改變。我們看到中國古代歷史演進,就是一幕幕受壓迫者之反抗、成功,而后又陷入前朝結局的輪回。因為不論反抗者與統(tǒng)治者,都重視自我的權益與權力,反抗與壓迫同為手段,實質也相同。因而只為個人、個體利益而奮起反抗者永遠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只有當其注意到自身現(xiàn)狀之外,只有政體與制度的長遠影響,才會去做些自身利益之外,有益于世界的更重要的事。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個人只做對自身重要的事,或可成就一人之功名,可歷史不需要太多如此“成功者”,世界也不需要這種負荷。愿拋卻自身美名的成就,愿為微塵,愿暫放自身利益,去做對世界更有助益之事,便足可稱“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