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曉
[摘 要]《皇朝經(jīng)世文編》中保存了詔書、奏議、報章等大量珍貴資料,載文作者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政治文化特征,他們主要來在江南地區(qū),就其社會階層而言主要以科舉出身的士人和官員為主。書中體現(xiàn)了作者以及以他們?yōu)榇淼哪莻€時代的黜虛崇實的務實思想,興利除弊的革新精神,明辨公私的政治立場,當然也有其消極方面,譬如其中包含的鄙薄西學的保守觀念,也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真實體現(xiàn)。
[關鍵詞]魏源;《皇朝經(jīng)世文編》;載文作者;歷史思想
《皇朝經(jīng)世文編》(以下稱《文編》)是清末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聘請魏源編纂的一部史學巨制。全書共120卷,輯錄文章2241篇,始編于道光五年(1825年),七年(1827年)付梓棗梨。該書的問世,開啟了晚清經(jīng)世之新風,催生了一系列“經(jīng)世”文獻。同時,由于書中保存了公犢奏疏、私家文集、報章論說乃至外人議論等大量珍貴資料,亦使其成為研究清史的重要資料。
《文編》雖為魏源諸人編纂而成,但其中所載文章則是出自原創(chuàng)作者之手。從時間上看,這些文獻的作者皆為清人,但從地域上看,其分布則表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差異性。據(jù)筆者統(tǒng)計,《文編》載文作者共計654人,各地分布情況為:江蘇140人,浙江97人,山東51人,江西37人,福建34人,安徽34人,山西24人,湖南21人,云南20人,滿洲17人,湖北17人,河南17人,直隸16人,順天13人,廣東10人,陜西9人,四川8人,盛京5人,甘肅4人,蒙古3人,貴州3人,廣西3人,其它不詳者26人。就社會階層的分布而言,《文編》載文作者以科舉出身的士人和官員為主,為政治、文化領域的活躍分子,在政壇和文壇上都有突出表現(xiàn)。通過解讀這些頗具現(xiàn)實性、理論性和典型性的文章,不僅可以深入挖掘載文作者的學術思想和價值取向,而且可以從中觀照清代朝野上下的治國理念和行政方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以下,擬在分析《文編》載文作者地域和階層分布的基礎上,著重對其黜虛崇實、興利除弊、明辨公私、鄙薄西學等重要歷史思想予以闡述。
一、黜虛崇實的務實思想
中國實學發(fā)展史表明,凡堅持黜虛崇實,國家必強、社會必治,否則國家必弱、社會必亂。中國傳統(tǒng)文人向來強調(diào)“文以載道”、“學以致用”的學術精神,注重“文章乃政化之獻敝”[1](P28)的資治價值?!段木帯穼iT輯錄關乎國家大政的田制、水利、漕運、賦稅、荒政、兵制、邊防、吏治、科舉等奏議文章以供朝廷治理國事之借鑒,“論一世之得失,有立前觀后者矣”[2](卷1汪縉 《繩荀下》)。故此,《文編》載文作者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傾向,即提倡崇實精神,強調(diào)求真務實之學,表現(xiàn)出強烈的經(jīng)世意識。
一方面,在學術研究中,強調(diào)走實學之路。乾嘉之際,考據(jù)之學蔚為壯觀,出現(xiàn)“漢學專制”的局面。嘉道以降,清廷由盛而衰,各種矛盾日益凸顯,學風也隨之丕變。當時,學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仍為漢學,但其弊端已日漸暴露,流為瑣碎,以致“畢世窮經(jīng)無一言幾于道,無一念及于用”[3](卷中)。出乎此,在社會危機四伏之時,強調(diào)學術必須關注現(xiàn)實的呼聲逐漸高漲。士大夫昌言挽救時弊,喜言文術政治,認為必須依靠理學來規(guī)范社會,匡正人心。在時人看來,學術有其獨特的重要性,“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社會危機之所以產(chǎn)生,其根源在于學風之空疏,而要挽救時危國運也在于學術,“欲救人事恃人才,欲救人才恃人心,欲救人心必恃學術”[4](卷18 《與普通甫書》)。因此,《文編》纂輯之際,賀長齡等為“救漢儒之偏”,以宋儒之學為本,積極為社會改革制造輿論,正因如此,《文編》所選載文及其作者,多表現(xiàn)出鮮明的“學術經(jīng)世”意識,堅持“不為無用之學”[2](卷1陸壽名 《治安文獻序》),“無濟于用者則不學也”[2](卷1方苞 《傳信錄序》)。如卷三程晉芳在《正學論》中說:“今之學者瑣瑣章句,至老死不休,何雅俗大小之不同也?!边@就是說,“瑣瑣章句”脫離社會實際,毫無實用。而且,對于佛道之學,部分作者也以實學為準繩,提出了批評意見。如卷一唐甄《性功》立足于一個“實”字,以是否“有救于世”為價值尺度,比較了儒、佛、道在經(jīng)世治國中的作用和意義之不同,認為釋“空”而道“私”,沒有安邦治國的宏大氣質和作為;相形之下,“儒惟治世”,是治國經(jīng)邦之大道,是能夠解決現(xiàn)實問題之“實學”。這充分表現(xiàn)出清代文人士大夫對儒學精神的尊崇和皈依,也反映了魏源諸人借修《文編》以明經(jīng)世的良苦用心。
另一方面,在“知”與“行”關系中,倡導立足于行,知行統(tǒng)一?!段木帯份d文作者圍繞經(jīng)世致用這一主題,倡導“親歷諸身”,即在講求學術之時,又要親自實踐,普遍認為“親歷諸身”是“行”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行”是“知”和“學”的來源,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闡明了知與行的本質關系,所謂:“夫古人為學,皆以自治其身心,而以應天下國家之事,故處則為大儒,出則為大臣,未有剖事與心為二,剖學與行為二者也?!盵2](卷3程晉芳 《正學論一》)相反,如果“知”、“行”不相統(tǒng)一,則危害甚大,當事者便不能成為“善士”,更難成為“良吏”。[2](卷1陳遷鶴 《儲功篇下》)所以潘耒認為,作為通儒之學,就應“明體適用”,“其術足以匡時,其言足以救世”;否則,就成為“雕琢辭章,綴輯故實,或高談而不根,或剿說而無當,淺深不同”的俗儒了。[2](卷1潘耒 《日知錄序》)而作為官員,則更須關注社會,體察民瘼,如陳遷鶴所言,官員之任在于深入社會,親自實踐,認為:“夫士欲任天下,必自勤訪問始,其勤訪問,必自無事之日始,齷齪者不可與言矣”[2](卷1陳遷鶴 《儲功篇下》),并提出在社會實踐中,單講“性命之學”,而不求“經(jīng)濟之學”,則是“徒求空虛之理”,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只有親身實踐,順應時勢,有“經(jīng)濟之行”,才能有所作為。[2](卷1陳遷鶴 《儲功篇上》)凡此,皆蘊涵著較為豐富的唯物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二、興利除弊的革新精神
一部中國實學發(fā)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興利除弊的革新史。每當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內(nèi)憂外患之時,大都會引發(fā)實學思潮。而每一次實學思潮的出現(xiàn),其歷史使命總是興利除弊,以達到挽救社會政治危機之目的。
作為一部經(jīng)世著述,《文編》中的很多文章在田制、農(nóng)技、水利、賦稅、漕運、荒政、邊務、兵制、吏治、科舉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蘊涵著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正所謂“不知通變之,違古而失,泥古亦失,國家何賴焉”[2](卷1盧文弨 《讀大學衍義補膚見序》)。以清廷上下最為關注的吏治為例,在《文編》中,部分作者在分析吏治之弊時,提出了諸多改革措施。如孫光祀在《衙蠹宜剔其源疏》中描述清中期的吏治狀況說:當時,內(nèi)外官員,“舞文叢弊,通同行賄,肆然無忌”,然對于這種境況,“下官既不敢問,上官又復護短”,以致“因循容隱,愈難禁制”[2](卷24孫光祀 《衙蠹宜剔其源疏》)。因此,孫光祀進一步提出了改革措施:各級衙門每年要自行察核,若有“犯贓有據(jù)者”,須及時上堂官、撫按,以便“按律發(fā)遣,重者正法”,而不許“曲為回護”。[2](卷24孫光祀《衙蠹宜剔其源疏》)與孫光祀一樣,其他載文作者在批評吏治腐敗之時,也提出了整改措施。如周鎬一方面指出書吏之弊“至今極矣”,一方面提出解決措施:一是定額費,一是頒冊式,一是汰冗濫。[2](卷24周鎬 《上玉撫軍條議》)李之芳批評書吏作弊壞法,“處處皆然”,“在京各衙門最甚”,所以他認為要根除書吏之弊,“當先自在京各衙門始,京師之蠹消,天下之蠹亦消矣;京師之弊除,天下之弊皆除矣?!盵2](卷24李之芳 《覺察奸蠹內(nèi)外畫一疏》)
在主張革弊的同時,《文編》載文作者亦提出變革乃時勢所趨,“窮則變,變則通,此其時矣”[2](卷1傅維鱗 《亟更役法疏》)。如姚鼐所言:“夫天地之運,久則必變,是故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學者之變也……明末至今日,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為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盵2](卷2姚鼐 《贈錢獻之序》)所論雖然在認識上陷入了歷史循環(huán)論的泥潭,但暗含歷史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卻是很明顯的,尤其是認識到了人為因素在變革中的作用更具意義。對此,趙吉士有類似看法:“天下既平之日,不患不能變法,而患乎更法而滋弊?!辈⑴e例說:“昔曹參守法,民有畫一清靜之歌,其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贓吏俱不得推擇,漢治之隆,由茲而始……則守一法即杜一弊,而庶司百執(zhí)事以逮郡縣之吏,貪者知警,而廉者亦不必有善事上官之慮。”[2](卷15趙吉士 《大法小廉論》)
三、明辨公私的政治立場
明清之際,士大夫對公私問題提出獨到見解,顧炎武云“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5](P92),黃宗羲謂“后之為人君者……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6](《黃宗羲全集》第1冊,P2)。這一思想理路本來是適應明清社會的轉變,并針對專制統(tǒng)治與宋明理學將公與私、天理與人欲等嚴格區(qū)分而發(fā)的,但卻促成了晚清思想向經(jīng)世學術路向的發(fā)展。
《文編》以經(jīng)世致用為志趣,其中所錄文章對公私問題也頗有見地。茲舉《文編》所錄汪縉的《準孟》、秦蕙田的《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劉鴻翱的《封建論》和《井田論》等文來做說明。
汪縉的《準孟》借著對于公私、義利等問題的討論來申述孟子的觀點。他認為個人的求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有的人是以公為出發(fā)點,有的人則以私為出發(fā)點。公與私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以仁義之心來追求利,而后者是以統(tǒng)治者個人利害來追求利,二者表面上十分類似,然而其導致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前者是“圣王”,“若父兄之慮子弟也……自十一而外,一絲一粟,上無利焉。故民樂其生,服其教,遇饑饉兵戰(zhàn)之厄,蟠固而不散”;后者則是“術家”,“其于民也,若毫猾之馭臧獲,若屠販者之役牛馬……非有愛也,以為吾將有以用之也,故其民仰利畏威,不識君父親戚,寡廉恥,惟利威之向”。汪縉認為中國歷史最大的轉折點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出現(xiàn)后,以法家思想取代孟子王道觀念,因而造成三代理想世界的消滅沉淪,因此解決的方法是重振孟子的公私、義利之辨。這樣的觀點一方面肯定孟子式的愛民思想,也認識到庶人的物質欲望是無法阻絕的,只能以疏導的方式來防范,另一方面則認為作為統(tǒng)治者的君子要建立更高的道德標準,實踐以仁義為基礎的“公”的理想。他指出:“曰仁人心也,義仁路也,未有失其心而可以為人者,未有人而可以不由此路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盵2](卷1汪縉 《準孟》,P5-6)這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要求知識分子道德轉化的思想路線。
秦蕙田的《經(jīng)筵二篇·任賢勿貳去邪勿疑》一文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平天下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任用賢能而舍棄邪惡,那么如何分辨兩者的不同呢?他說:“賢邪之判在心術,而心術之辨在公私,心術果出于公歟,其氣象必有光明磊落之概……如心術或出于私,其情狀必有掩飾閉藏之態(tài)……公與私之辨彰彰如此。”[2](卷10秦蕙田 《經(jīng)筵二篇·任賢勿貳去邪勿疑》,P3)這種觀點顯然是將公與私作為相對立的概念,要求有經(jīng)世之志的世人追求大公無私、遏制本身私欲,這也顯示他們不強調(diào)顧炎武的公私觀念,以及由此衍生的肯定個人欲望、私有財產(chǎn)的主張,反而是返回先秦儒學與宋明理學的公私、義利之辨。
劉鴻翱在《封建論》和《井田論》中,主張“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來制衡中央集權的過度發(fā)展,并以為封建變?yōu)榭たh是“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但是他不同意柳宗元所說“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或說封建是私、郡縣是公的觀點,他將公私之辨與君主的道德結合在一起,以為只要是“上有修德之天子,封建治郡縣亦治……上無修德之天子,封建亂郡縣亦亂”;換言之,只要統(tǒng)治者有德就是“公”,無德則是“私”。然而對劉氏而言,政治制度的選擇還是有一定的影響,他認為郡縣比封建要好的地方是:郡縣制較封建制易于維持政治的穩(wěn)定,所以封建之世一定要“堯舜禹湯文武”才能懷服天下,而郡縣制度只要漢唐的英主統(tǒng)治“民未嘗不獲安”。
總之,《文編》中對公私問題的討論發(fā)展了明末清初顧、黃等所開創(chuàng)的經(jīng)世典范,他們轉而依賴固有“內(nèi)圣外王”的思惟模式,將政治問題的解決歸諸統(tǒng)治者修身,再搭配長期以來官僚組織內(nèi)部所醞釀的調(diào)適性的變革傳統(tǒng),希望促成合理的改革。這樣的取向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沒有受到太強烈的西學影響,如龔自珍“晚猶好西方之書”[7](P239),從其思想中卻看不到西學的沖擊。
四、鄙薄西學的保守觀念
早在明末,隨著耶酥會士的來華,天文、歷算、地理、數(shù)學、醫(yī)學等西學也隨之而入。清初,耶酥會士雖繼續(xù)受到朝廷的禮遇,“然分曹測驗,具有實征”,但清初諸帝又對西學的傳播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推行“節(jié)取其技能,而禁傳其學術”的政策。[8](卷106 《天文算法類一》)乾隆所敕修的《四庫全書》則貶西學為“異學”,并以官方名義否定了西學作為學說的資格。至18世紀中葉,耶酥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遭到禁止,并在歐洲被教皇勒令解散,延續(xù)二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通道淤塞。
《文編》纂輯于道光五年(1825年)前后,從時間上考察,此時正是兩次“西學東漸”的間歇期,第一次“西學東漸”早已結束,而新的一輪傳播熱潮尚未到來。從教育背景來看,無論是《文編》的主持人賀長齡,還是實際編纂者魏源皆沒有接觸西學的經(jīng)歷。同時,由于海禁未開,中外貿(mào)易僅限于廣東一隅,至于洋教,因為清廷推行禁教的措施,也影響不大。故就《文編》而論,無論是作為“治體”的學術,還是作為“治術”的六政,幾乎皆未涉及西學內(nèi)容,僅有極少幾篇文章間有提及,但相對于卷帙宏大的整部作品而一言,幾乎微不足道。如論及經(jīng)濟,慕天顏《請開海禁疏》提及,“銀兩之所由生,其途二焉,一則開礦礫之銀也,一則番舶之銀也?!币蠊膭钪形髻Q(mào)易。[2](卷26慕天顏 《請開海禁疏》)而管同《禁用洋貨議》則強調(diào)“洋之貨十分而入吾者一,則吾之財十分而入洋者三矣?!袊ЦF,固由于此?!闭J為中外貿(mào)易不但無益,反而是巨大的漏危,主張嚴禁中外貿(mào)易。[2](卷26管同 《禁用洋貨議論》)有關洋教的內(nèi)容,《文編》著錄稍多,收錄有趙翼《天主教》、李衛(wèi)《改天主教為天后宮碑記》、邱嘉穗《天主教論》、沈大成《讀<通典·職官>》以及《四庫全書提要·西學》等幾篇文章。究其觀點,則以批判者居多。
當然,在《文編》中所蘊涵的思想內(nèi)容并非僅限于上述所論,例如安民重民、懲貪獎廉、任賢用能、安邦定國、君臣之道等思想,書中許多篇目都有涉及,且見解獨到。然而,無論如何,這些認識都不可超越傳統(tǒng)儒學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范疇,所表達和銓釋的都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思想,嘗不能超邁時代,提出更加深刻、符合時代前進潮流的思想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編》中所收選文的作者,不過是統(tǒng)治者最典型、最具影響力的代言人。因此,僅僅通過《文編》,只能看到這些作者為封建統(tǒng)治辯護的一面,而不能全面厘清其思想觀點、價值趨向的全部內(nèi)容。同時,《文編》以政府施政為立場,特別重視君主與朝廷,以朝廷為權威。因為經(jīng)世致用的理論與建策均是圍繞如何幫助朝廷更有效地實現(xiàn)政府職能以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故那些抨擊專制政體的言論在《文編》里極為罕見。如《文編》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的經(jīng)世思想多有繼承,但在其所收的98篇顧炎武之文中,多為治學、正人心、厚風俗方面的論說,而其反清復明與批判專制的言論則被摒棄不用;僅收的4篇黃宗羲之文,主要論及由博致精的治學方法、科舉之弊及取士之道等,其抨擊專制的《明夷待訪錄》中的言論卻未收只字片語。可以肯定,魏源的取舍與其維護君主與朝廷權威的立場大有干系,專制政府的干涉也會影響編者的取舍。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魏源.皇朝經(jīng)世文編[M].清光緒十二年思補樓重校本.
[3]方東樹.漢學商兌[M].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4]李兆洛.養(yǎng)一齋集[M].清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四年增修本.
[5]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4.
[6]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7]魏源.魏源集·定盦文錄敘[M].北京:中華書局,1976.
[8]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