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幸?!⊥貊巍⊥醪ā∈瘉嗆姟●R峰
摘要:以柴達木盆地昆北斷階帶為例,應用地震成藏學理論,對地震資料揭示出來的信息,即精細構造解釋開展的斷裂構造特征、斷裂活動演化及不整合面識別等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昆北地區(qū)具有古構造背景、儲蓋組合良好、圈閉類型多樣特征,盡管昆北斷階帶處于主力生烴洼陷之外,在深大斷裂-不整合溝通輸導下,成藏條件優(yōu)越,發(fā)育多類型、大面積復合油氣藏。從而對于指導源外低勘探區(qū)油氣勘探,發(fā)展油氣成藏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昆北斷階帶 地震成藏學 深大斷裂 不整合 油氣勘探
中圖分類號: 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c)-0055-05
地震成藏學是石油地震地質學[1-2]科重要分支學科,目前正在醞釀之中的新學科,楊杰教授[3]、羅群教授[4]、曹正林高工[5]等提出地震成藏學的定義是先進的地震勘探技術及其成果與現(xiàn)代油氣成藏地質理論相結合形成的一門學科,即運用現(xiàn)代油氣成藏理論的原理、方法,對先進的地震勘探技術的處理與解釋成果進行合理、科學的地質解釋,從而獲得對油氣生成、運移、聚集、保存與分布規(guī)律性的理論總結。地震信息、地震勘探原理與技術、地震處理與解釋成果及油氣成藏學構成了地震成藏學的核心內(nèi)容。柴達木盆地柴西富油氣凹陷已提出“古凸起控方向、斷裂-不整合控疏導、優(yōu)質儲層控富集”三大成藏主控因素,該文以柴達木盆地昆北斷階帶源外成藏分析為例,結合地震成藏學理論,針對“斷裂-不整合控疏導”這一成藏主控因素展開研究,主要圍繞用地震資料利用地震勘探技術開展斷裂特征、斷裂活動演化和不整合識別等研究來分析源外成藏關鍵要素及成藏期配置關系。
1 研究區(qū)概況
昆北斷階帶位于柴達木盆地西部祁漫塔格山北緣,是昆侖山隆升向盆地擠壓形成的昆北大逆斷裂主控的斷階構造。昆北斷裂斷距500~3600 m,斷裂上盤埋深2000 m左右,下盤埋深4000~6000 m。斷裂帶上盤以昆北Ⅱ號斷裂為界,平面可分為三塊,西區(qū)是北傾斜坡背景上由反沖斷層控制的斷鼻或斷背斜構造,主要有切十二號、切四號和切六號三個構造;東區(qū)構造抬升較高,目的層埋深較淺,主要發(fā)育切八號、東柴山系列構造。南區(qū)是在南傾背景上,由三排沖斷斷層控制的斷鼻或斷背斜構造,發(fā)育有切十號、切九號、切九號北。目前昆北斷階帶已發(fā)現(xiàn)油田主要位于昆北斷階帶西區(qū)的切六號及切十二號構造(圖1)。通過對昆北斷階帶2007年發(fā)現(xiàn)的切六號油藏類型的分析,認為昆北斷階帶的油藏類型總體上屬于源外次生油藏;油源對比研究表明,昆北斷階帶的油氣源,來自昆北斷裂下盤深部的扎哈泉生烴凹陷,其E32有效烴源巖面積近2000 km2,可以為昆北斷階帶提供了充足的油氣,通過昆北斷裂運移到昆北上盤,然后沿不整合面充注到各種圈閉中。因此,科學構建了昆北斷階帶源外控藏的成藏理論模式,該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深大斷裂縱向溝通深部生烴凹陷油源,不整合面做為油氣橫向遠距運移主要通道,在主力生烴凹陷以外富集成藏。
2 構造演化及成藏期次配置關系分析
昆北斷層作為柴西地區(qū)重要的一條深大斷裂,上盤控制著昆北斷階構造帶的發(fā)育,下盤控制著柴西主要生烴凹陷扎哈泉凹陷的形成。因此昆北斷裂是凹陷油氣運移到昆北斷階構造帶主要縱向導通道,其在空間上的斷層活動性[6-7]強弱決定著斷層疏導能力的差異,一般斷層活動性強其疏導能力強,同時斷層的延伸控制著油氣向上運移的最大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油氣在空間成藏的范圍。
(1)昆北斷層的演化特征
根據(jù)三維地震資料,均勻選取斷層不同剖面(圖2),利用地震精細解釋技術及地震地層平均速度分析技術,計算斷層兩側上下盤地層的凈沉積量(即上盤與下盤地層的厚度差)與生長指數(shù)(上盤厚度與下盤厚度的比值),由此可以判斷一條斷層活動性的變化規(guī)律。由于昆北斷層帶中,主斷層與分支斷層交切關系復雜,斷層活動性產(chǎn)生部分異常值(圖3),但是斷層的活動性整體上表現(xiàn)為自西向東減弱。整體上在E32和N1沉積時期昆北斷層活動性最強,E1+2與E31沉積時期昆北斷層較弱,昆北斷層在各個時期的分段特征較明顯。
通過E1+2與E31時期沉積厚度來看,昆北斷層在盆地形成早期對沉積厚度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E1+2時期工區(qū)西部地區(qū)并未接受沉積,在中段昆北斷裂活動較劇烈,而東部活動較弱;在E31時期昆北斷裂整體活動性不強。E32和N1沉積時期昆北斷層兩盤變化較明顯,表示該時期盆地的擠壓作用變強,引起斷層的活動性增強,但是昆北斷層活動具有明顯的分段性,E32時期昆北斷層活動整體表現(xiàn)西強東弱,而在N1沉積時期昆北斷層是中段最強而兩端較弱;在N1時期以后,昆北斷層上盤地層遭到很大剝蝕,上盤沉積厚度無從統(tǒng)計,但是一點可以肯定,在這一時期,昆北斷裂是經(jīng)歷更為劇烈的活動,使整個昆北斷階帶抬升而遭到剝蝕。結合昆北斷層的平面特征,表明昆北斷層在早期具有明顯的右旋走滑壓扭逆斷層特征。
通過斷層的結構特征及活動性分析,昆北斷層經(jīng)歷了2個演化時期:①早第三紀-上新世中期右旋走滑期(即E1+2至N21時期),這一時期主要表現(xiàn)昆北斷層活動逐漸增強,具有明顯的右旋走滑位移特征,并演化成為控制切克里克凹陷的主要邊界斷層。②上新世末-第四紀強烈擠壓期(即N21及以后時期),這一時期在晚喜山區(qū)域構造運動的控制下,昆北斷裂受到強烈擠壓逆沖,上盤地層急劇抬升,從而后期遭到大量剝蝕,奠定現(xiàn)今構造格局的分布??偟膩碚f,昆北斷層由早期的走滑變形為主演化成晚期的擠壓變形為主。
(2)昆北斷裂演化與成藏期次匹配關系分析
油氣成藏期次和油氣充注時間的確定是目前沉積盆地油氣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成藏期次研究的是油氣充注圈閉內(nèi)有多少次,這對于疊合盆地的油氣成藏研究和油氣勘探都是至關重要的。成藏期次分析方法有:根據(jù)圈閉形成期確定油氣藏最早形成時間,根據(jù)烴類流體主要形成期確定成藏期,根據(jù)油藏飽和壓力確定成藏時間。結合樣品的沉積埋藏史,熱演化史和源巖的生烴史資料,就可以確定流體充注的次數(shù)(即期次)。endprint
通過油藏研究發(fā)現(xiàn)昆北斷裂上盤油氣存在兩期成藏(圖4),其中第一期充注是N1早期,第二期充注是N21-Q時期。利用三維地震資料對昆北斷階帶主要的深大斷裂(昆北斷裂)的演化活動史展開分析研究,認為昆北斷裂活動主要存在兩個強擠壓期(昆北斷裂主要活動期),分別是N1早期和N21末期;此時昆北斷裂活動強烈,持續(xù)開啟。通過將昆北斷裂的演化活動史與昆北斷階帶主要成藏期次進行匹配關系分析,發(fā)現(xiàn)昆北斷裂主要的強擠壓期基本對應于昆北斷階帶兩期關鍵成藏期;從動態(tài)成藏的角度分析認為昆北斷裂有效地溝通了斷裂下盤深部扎哈泉-切克里克凹陷內(nèi)的油源,是油氣縱向往昆北斷階帶上盤運移的主要通道。
3 不整合面識別及疏導能力分析
油氣藏與不整合面是密切相關的,不整合面由于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使孔隙的連通性增強,原來的沉積物通過物性再改造增大了地層孔隙的連通性,提高了孔隙度和滲透率,為油氣運移和儲集創(chuàng)造了條件。
(1)不整合面識別
根據(jù)地震資料信息,昆北斷階帶處盆地邊緣斜坡帶,受頻繁構造運動作用和長期的繼承性古隆起,使得有部分地層缺失,早期基巖地貌是東高西低的一斜坡古地理特征,在E1+2、E31沉積時期,自東向西發(fā)育著多期地層超覆(圖5),從而造成本區(qū)地層兩個地層超覆不整合接觸:①E31沉積地層與E1+2沉積地層;②E1+2沉積地層與基巖面[8]。
(2)不整合面疏導能力分析
①具有良好的孔隙性
不整合代表一個地區(qū)曾經(jīng)上期上升,遭受風化侵蝕和溶解淋濾。這將能使裂縫擴大,孔隙增強。昆北斷階帶基巖受構造應力作用而形成的裂縫而破裂(圖6),另外花崗巖中不穩(wěn)定的暗色礦物以及鋁硅酸鹽的長石類礦物等受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地層水溶液的溶解發(fā)生結構元素的改變而形成孔隙。一般來說基巖的溶蝕作用總是沿裂縫或解理縫進行的,裂縫具有雙重作用:儲集空間和滲流通道,是的礦物質元素發(fā)生遷移產(chǎn)生溶蝕。因此溶蝕作用對基巖儲層具有積極的意義,擴大了儲集空間,增加儲層物性,是基巖最有利的成巖后生作用。同時在地表各種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基巖形成風化殼,產(chǎn)生各種儲集空間,包括物理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受古氣候條件的影響,結合下干柴溝組下段底部礫巖的特征,推測本區(qū)在該儲層砂巖沉積前的時期形成的風化殼主要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因此,表現(xiàn)為裂縫系統(tǒng)十分發(fā)育,化學充填作用相對較弱的基巖風化殼體。這樣致使昆北基巖風化殼物性較好。
②為油氣長距離的運移通道
不整合下面的巖石因長期風化侵蝕,孔隙性滲透性較高,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或儲集巖,且不整合面起伏凸凹不平,在此不整齊的面上沉積了時代不同,沉積環(huán)境不同,巖性截然不同的巖石與之相接觸。接觸面本身容易產(chǎn)生孔隙。在不整合面上常有風化殘余的碎屑、碎巖塊、砂礫巖等,固結后常為孔隙性滲透性較高的巖石,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或儲集巖。所以不整合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無可置疑。此外,昆北斷階帶造成不整合面構造運動不僅可作油氣運移通道,而且可運移很遠距離。
③具有溝通生油巖和儲集巖的橋梁作用
由于不整合是油氣長距離運移的通道,它能將不整合上下相距甚遠的生油巖和儲集巖聯(lián)系起來而形成油藏,因而具有橋梁的作用。前已述及,昆北的原油主要來自扎哈泉凹陷,如果沒有第三系和基底之間的不整合面提供油氣運移通道,就不可能形成昆北油田。
④對油氣破環(huán)作用不大
石油的生成主要靠溫度。沉積中的有機物質必須埋藏至一定的深度(約1500 m),溫度升高到65 ℃以上,才能開始變?yōu)樘細浠衔?。所以,當昆北斷階帶長期上升,遭受風化侵蝕時,則上部約1500 m的沉積中的有機質尚未變?yōu)槭?。所以不整合對于油氣破壞的可能性不大?/p>
總體來看,不整合對于油氣運移和聚集是有利的,而破壞性又不大。所以,不整合對于找油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4 實際應用效果分析
應用地震成藏學理論,建立“斷裂-不整合復合源外控藏模式”,油氣運移基本可概括為:大型斷裂、不整合組成復合輸導體系(圖7),一方面油氣沿深大斷裂縱向運移,形成縱向源上含油氣體系;另一方面油氣順不整合側向運移,形成了古構造背景上的側向源外復合含油氣體系。受此成藏模式的影響,在昆北地區(qū)取得了重大發(fā)現(xiàn),配合油田部署了數(shù)口井,試油均獲得高產(chǎn)工業(yè)油流,其中qk603井在1940~1946 m壓裂日產(chǎn)油23.74方,在1964~1970 m日產(chǎn)油18.56方,新增控制石油地質儲量千萬噸。
5 結語
研究認為,昆北地區(qū)充分應用地震成藏學原理,對該區(qū)成藏主控因素分析非常重要。利用豐富的地震資料信息,井震結合,為綜合地質解釋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研究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1)斷裂-不整合復合輸導體系,是昆北源外成藏的關鍵因素,深大斷裂活動演化與成藏期次的配置,形成昆北地區(qū)兩期成藏,油氣沿深大斷裂縱向運移,形成縱向源上含油氣體系。
(2)不整合面是油氣側向運移的良好體系,與具有古構造背景的優(yōu)質儲層易形成古構造背景上的側向源外復合含油氣體系。
(3)利用地震成藏學原理充分挖掘地震資料含有豐富信息,對油氣成藏的地質規(guī)律認識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秉衡,安延愷.地震地質的內(nèi)涵與外延[J].石油學報,1982,3(增刊):34—41.
[2] 袁秉衡,孫廷舉.論石油地震地質學[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6,7(4):379—385.
[3] 楊杰,衛(wèi)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J].巖性油氣藏,2010,22(1):1-6.
[4] 羅群,黃捍東.地震成藏學的提出與應用[J].石油學報,2010,30(6):866-881.
[5] 曹正林,石亞軍,閻存鳳,等.地震成藏學核心內(nèi)容與技術方法體系探討[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28(1):270-279.
[6] 韓立國,車燕,孟凡利.對兩種傳統(tǒng)斷裂活動性分析方法的改進[J].內(nèi)江科技,2012(11):125-126.
[7] 陳思謙,劉池陽,張東東,等.歧口凹陷南大港斷裂活動性分析及其油氣意義[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2,26(4):1-4.
[8] 唐振國,陳均亮,楊秀彬,等.海拉爾盆地不整合面的識別及其作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3,32(6):6-10.endprint
通過油藏研究發(fā)現(xiàn)昆北斷裂上盤油氣存在兩期成藏(圖4),其中第一期充注是N1早期,第二期充注是N21-Q時期。利用三維地震資料對昆北斷階帶主要的深大斷裂(昆北斷裂)的演化活動史展開分析研究,認為昆北斷裂活動主要存在兩個強擠壓期(昆北斷裂主要活動期),分別是N1早期和N21末期;此時昆北斷裂活動強烈,持續(xù)開啟。通過將昆北斷裂的演化活動史與昆北斷階帶主要成藏期次進行匹配關系分析,發(fā)現(xiàn)昆北斷裂主要的強擠壓期基本對應于昆北斷階帶兩期關鍵成藏期;從動態(tài)成藏的角度分析認為昆北斷裂有效地溝通了斷裂下盤深部扎哈泉-切克里克凹陷內(nèi)的油源,是油氣縱向往昆北斷階帶上盤運移的主要通道。
3 不整合面識別及疏導能力分析
油氣藏與不整合面是密切相關的,不整合面由于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使孔隙的連通性增強,原來的沉積物通過物性再改造增大了地層孔隙的連通性,提高了孔隙度和滲透率,為油氣運移和儲集創(chuàng)造了條件。
(1)不整合面識別
根據(jù)地震資料信息,昆北斷階帶處盆地邊緣斜坡帶,受頻繁構造運動作用和長期的繼承性古隆起,使得有部分地層缺失,早期基巖地貌是東高西低的一斜坡古地理特征,在E1+2、E31沉積時期,自東向西發(fā)育著多期地層超覆(圖5),從而造成本區(qū)地層兩個地層超覆不整合接觸:①E31沉積地層與E1+2沉積地層;②E1+2沉積地層與基巖面[8]。
(2)不整合面疏導能力分析
①具有良好的孔隙性
不整合代表一個地區(qū)曾經(jīng)上期上升,遭受風化侵蝕和溶解淋濾。這將能使裂縫擴大,孔隙增強。昆北斷階帶基巖受構造應力作用而形成的裂縫而破裂(圖6),另外花崗巖中不穩(wěn)定的暗色礦物以及鋁硅酸鹽的長石類礦物等受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地層水溶液的溶解發(fā)生結構元素的改變而形成孔隙。一般來說基巖的溶蝕作用總是沿裂縫或解理縫進行的,裂縫具有雙重作用:儲集空間和滲流通道,是的礦物質元素發(fā)生遷移產(chǎn)生溶蝕。因此溶蝕作用對基巖儲層具有積極的意義,擴大了儲集空間,增加儲層物性,是基巖最有利的成巖后生作用。同時在地表各種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基巖形成風化殼,產(chǎn)生各種儲集空間,包括物理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受古氣候條件的影響,結合下干柴溝組下段底部礫巖的特征,推測本區(qū)在該儲層砂巖沉積前的時期形成的風化殼主要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因此,表現(xiàn)為裂縫系統(tǒng)十分發(fā)育,化學充填作用相對較弱的基巖風化殼體。這樣致使昆北基巖風化殼物性較好。
②為油氣長距離的運移通道
不整合下面的巖石因長期風化侵蝕,孔隙性滲透性較高,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或儲集巖,且不整合面起伏凸凹不平,在此不整齊的面上沉積了時代不同,沉積環(huán)境不同,巖性截然不同的巖石與之相接觸。接觸面本身容易產(chǎn)生孔隙。在不整合面上常有風化殘余的碎屑、碎巖塊、砂礫巖等,固結后常為孔隙性滲透性較高的巖石,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或儲集巖。所以不整合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無可置疑。此外,昆北斷階帶造成不整合面構造運動不僅可作油氣運移通道,而且可運移很遠距離。
③具有溝通生油巖和儲集巖的橋梁作用
由于不整合是油氣長距離運移的通道,它能將不整合上下相距甚遠的生油巖和儲集巖聯(lián)系起來而形成油藏,因而具有橋梁的作用。前已述及,昆北的原油主要來自扎哈泉凹陷,如果沒有第三系和基底之間的不整合面提供油氣運移通道,就不可能形成昆北油田。
④對油氣破環(huán)作用不大
石油的生成主要靠溫度。沉積中的有機物質必須埋藏至一定的深度(約1500 m),溫度升高到65 ℃以上,才能開始變?yōu)樘細浠衔?。所以,當昆北斷階帶長期上升,遭受風化侵蝕時,則上部約1500 m的沉積中的有機質尚未變?yōu)槭汀K圆徽蠈τ谟蜌馄茐牡目赡苄圆淮蟆?/p>
總體來看,不整合對于油氣運移和聚集是有利的,而破壞性又不大。所以,不整合對于找油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4 實際應用效果分析
應用地震成藏學理論,建立“斷裂-不整合復合源外控藏模式”,油氣運移基本可概括為:大型斷裂、不整合組成復合輸導體系(圖7),一方面油氣沿深大斷裂縱向運移,形成縱向源上含油氣體系;另一方面油氣順不整合側向運移,形成了古構造背景上的側向源外復合含油氣體系。受此成藏模式的影響,在昆北地區(qū)取得了重大發(fā)現(xiàn),配合油田部署了數(shù)口井,試油均獲得高產(chǎn)工業(yè)油流,其中qk603井在1940~1946 m壓裂日產(chǎn)油23.74方,在1964~1970 m日產(chǎn)油18.56方,新增控制石油地質儲量千萬噸。
5 結語
研究認為,昆北地區(qū)充分應用地震成藏學原理,對該區(qū)成藏主控因素分析非常重要。利用豐富的地震資料信息,井震結合,為綜合地質解釋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研究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1)斷裂-不整合復合輸導體系,是昆北源外成藏的關鍵因素,深大斷裂活動演化與成藏期次的配置,形成昆北地區(qū)兩期成藏,油氣沿深大斷裂縱向運移,形成縱向源上含油氣體系。
(2)不整合面是油氣側向運移的良好體系,與具有古構造背景的優(yōu)質儲層易形成古構造背景上的側向源外復合含油氣體系。
(3)利用地震成藏學原理充分挖掘地震資料含有豐富信息,對油氣成藏的地質規(guī)律認識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秉衡,安延愷.地震地質的內(nèi)涵與外延[J].石油學報,1982,3(增刊):34—41.
[2] 袁秉衡,孫廷舉.論石油地震地質學[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6,7(4):379—385.
[3] 楊杰,衛(wèi)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J].巖性油氣藏,2010,22(1):1-6.
[4] 羅群,黃捍東.地震成藏學的提出與應用[J].石油學報,2010,30(6):866-881.
[5] 曹正林,石亞軍,閻存鳳,等.地震成藏學核心內(nèi)容與技術方法體系探討[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28(1):270-279.
[6] 韓立國,車燕,孟凡利.對兩種傳統(tǒng)斷裂活動性分析方法的改進[J].內(nèi)江科技,2012(11):125-126.
[7] 陳思謙,劉池陽,張東東,等.歧口凹陷南大港斷裂活動性分析及其油氣意義[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2,26(4):1-4.
[8] 唐振國,陳均亮,楊秀彬,等.海拉爾盆地不整合面的識別及其作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3,32(6):6-10.endprint
通過油藏研究發(fā)現(xiàn)昆北斷裂上盤油氣存在兩期成藏(圖4),其中第一期充注是N1早期,第二期充注是N21-Q時期。利用三維地震資料對昆北斷階帶主要的深大斷裂(昆北斷裂)的演化活動史展開分析研究,認為昆北斷裂活動主要存在兩個強擠壓期(昆北斷裂主要活動期),分別是N1早期和N21末期;此時昆北斷裂活動強烈,持續(xù)開啟。通過將昆北斷裂的演化活動史與昆北斷階帶主要成藏期次進行匹配關系分析,發(fā)現(xiàn)昆北斷裂主要的強擠壓期基本對應于昆北斷階帶兩期關鍵成藏期;從動態(tài)成藏的角度分析認為昆北斷裂有效地溝通了斷裂下盤深部扎哈泉-切克里克凹陷內(nèi)的油源,是油氣縱向往昆北斷階帶上盤運移的主要通道。
3 不整合面識別及疏導能力分析
油氣藏與不整合面是密切相關的,不整合面由于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使孔隙的連通性增強,原來的沉積物通過物性再改造增大了地層孔隙的連通性,提高了孔隙度和滲透率,為油氣運移和儲集創(chuàng)造了條件。
(1)不整合面識別
根據(jù)地震資料信息,昆北斷階帶處盆地邊緣斜坡帶,受頻繁構造運動作用和長期的繼承性古隆起,使得有部分地層缺失,早期基巖地貌是東高西低的一斜坡古地理特征,在E1+2、E31沉積時期,自東向西發(fā)育著多期地層超覆(圖5),從而造成本區(qū)地層兩個地層超覆不整合接觸:①E31沉積地層與E1+2沉積地層;②E1+2沉積地層與基巖面[8]。
(2)不整合面疏導能力分析
①具有良好的孔隙性
不整合代表一個地區(qū)曾經(jīng)上期上升,遭受風化侵蝕和溶解淋濾。這將能使裂縫擴大,孔隙增強。昆北斷階帶基巖受構造應力作用而形成的裂縫而破裂(圖6),另外花崗巖中不穩(wěn)定的暗色礦物以及鋁硅酸鹽的長石類礦物等受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地層水溶液的溶解發(fā)生結構元素的改變而形成孔隙。一般來說基巖的溶蝕作用總是沿裂縫或解理縫進行的,裂縫具有雙重作用:儲集空間和滲流通道,是的礦物質元素發(fā)生遷移產(chǎn)生溶蝕。因此溶蝕作用對基巖儲層具有積極的意義,擴大了儲集空間,增加儲層物性,是基巖最有利的成巖后生作用。同時在地表各種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基巖形成風化殼,產(chǎn)生各種儲集空間,包括物理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受古氣候條件的影響,結合下干柴溝組下段底部礫巖的特征,推測本區(qū)在該儲層砂巖沉積前的時期形成的風化殼主要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因此,表現(xiàn)為裂縫系統(tǒng)十分發(fā)育,化學充填作用相對較弱的基巖風化殼體。這樣致使昆北基巖風化殼物性較好。
②為油氣長距離的運移通道
不整合下面的巖石因長期風化侵蝕,孔隙性滲透性較高,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或儲集巖,且不整合面起伏凸凹不平,在此不整齊的面上沉積了時代不同,沉積環(huán)境不同,巖性截然不同的巖石與之相接觸。接觸面本身容易產(chǎn)生孔隙。在不整合面上常有風化殘余的碎屑、碎巖塊、砂礫巖等,固結后常為孔隙性滲透性較高的巖石,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或儲集巖。所以不整合常為油氣運移的通道無可置疑。此外,昆北斷階帶造成不整合面構造運動不僅可作油氣運移通道,而且可運移很遠距離。
③具有溝通生油巖和儲集巖的橋梁作用
由于不整合是油氣長距離運移的通道,它能將不整合上下相距甚遠的生油巖和儲集巖聯(lián)系起來而形成油藏,因而具有橋梁的作用。前已述及,昆北的原油主要來自扎哈泉凹陷,如果沒有第三系和基底之間的不整合面提供油氣運移通道,就不可能形成昆北油田。
④對油氣破環(huán)作用不大
石油的生成主要靠溫度。沉積中的有機物質必須埋藏至一定的深度(約1500 m),溫度升高到65 ℃以上,才能開始變?yōu)樘細浠衔铩K?,當昆北斷階帶長期上升,遭受風化侵蝕時,則上部約1500 m的沉積中的有機質尚未變?yōu)槭?。所以不整合對于油氣破壞的可能性不大?/p>
總體來看,不整合對于油氣運移和聚集是有利的,而破壞性又不大。所以,不整合對于找油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4 實際應用效果分析
應用地震成藏學理論,建立“斷裂-不整合復合源外控藏模式”,油氣運移基本可概括為:大型斷裂、不整合組成復合輸導體系(圖7),一方面油氣沿深大斷裂縱向運移,形成縱向源上含油氣體系;另一方面油氣順不整合側向運移,形成了古構造背景上的側向源外復合含油氣體系。受此成藏模式的影響,在昆北地區(qū)取得了重大發(fā)現(xiàn),配合油田部署了數(shù)口井,試油均獲得高產(chǎn)工業(yè)油流,其中qk603井在1940~1946 m壓裂日產(chǎn)油23.74方,在1964~1970 m日產(chǎn)油18.56方,新增控制石油地質儲量千萬噸。
5 結語
研究認為,昆北地區(qū)充分應用地震成藏學原理,對該區(qū)成藏主控因素分析非常重要。利用豐富的地震資料信息,井震結合,為綜合地質解釋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研究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1)斷裂-不整合復合輸導體系,是昆北源外成藏的關鍵因素,深大斷裂活動演化與成藏期次的配置,形成昆北地區(qū)兩期成藏,油氣沿深大斷裂縱向運移,形成縱向源上含油氣體系。
(2)不整合面是油氣側向運移的良好體系,與具有古構造背景的優(yōu)質儲層易形成古構造背景上的側向源外復合含油氣體系。
(3)利用地震成藏學原理充分挖掘地震資料含有豐富信息,對油氣成藏的地質規(guī)律認識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秉衡,安延愷.地震地質的內(nèi)涵與外延[J].石油學報,1982,3(增刊):34—41.
[2] 袁秉衡,孫廷舉.論石油地震地質學[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6,7(4):379—385.
[3] 楊杰,衛(wèi)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J].巖性油氣藏,2010,22(1):1-6.
[4] 羅群,黃捍東.地震成藏學的提出與應用[J].石油學報,2010,30(6):866-881.
[5] 曹正林,石亞軍,閻存鳳,等.地震成藏學核心內(nèi)容與技術方法體系探討[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28(1):270-279.
[6] 韓立國,車燕,孟凡利.對兩種傳統(tǒng)斷裂活動性分析方法的改進[J].內(nèi)江科技,2012(11):125-126.
[7] 陳思謙,劉池陽,張東東,等.歧口凹陷南大港斷裂活動性分析及其油氣意義[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2,26(4):1-4.
[8] 唐振國,陳均亮,楊秀彬,等.海拉爾盆地不整合面的識別及其作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3,32(6):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