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文帝:一代政治家與他的未竟之路

      2014-11-13 10:56:46侯虹斌
      當代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周勃劉恒文帝

      侯虹斌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崩钌屉[《賈生》的這句詩,就是因為太有名了,把漢文帝釘在恥辱柱上。實際上,李商隱分明是在借別人的酒澆自己的塊壘,寫賈誼是假,抒自己的情是真。

      這首詩所描繪的場景發(fā)生在兩千多年的漢代,一個深夜,在未央宮莊嚴的正殿——宣室殿中,兩個年齡相近的年輕人,他們興奮地從白天聊到晚上,一直聊到深夜,沒有倦??;其中的一位,還情不自禁地越坐越靠前,席子都往前移了,希望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文帝劉恒,一個是不被重用的長沙王太傅賈誼。

      為何皇帝大老遠把賈誼從長沙國征召回來,卻詢問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鬼神之事”,還越談越投機?他真的那么閑得無聊嗎?

      這是后世詩人的腹誹。實際上,在當時,“問鬼神”與“問蒼生”,是密不可分的,在秦漢之際,一直存在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正統(tǒng)觀念?!皢柟砩瘛苯^對是正事,而且是一場莊重的政治探討和學術(shù)論辯,事關(guān)生死觀,事關(guān)祭祀,事關(guān)人天相應,每一項都關(guān)系國本,豈可不問?從更深一層來說,這也是一個尋找漢帝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統(tǒng)治理念的嚴肅討論。難怪乎,文帝和與賈誼聊完了以后,慨嘆道:“我很久沒有看見賈生了,還以為我的水平超過他了呢,原來還是比不上?!?/p>

      漢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他的故事似乎沒有其父漢高祖那么多,他的心也沒有其孫漢武帝那么野。逝世后,他的廟號為“太宗”。何謂“太宗”?應劭曰:“始治天下者同宗,文帝稱太宗是也?!边@是很高的美謚。這也側(cè)面說明文帝歷史作為,可圈可點,有諸多創(chuàng)新。

      可惜,歷史是很勢利的,民眾的記憶也是有選擇性的。大眾的歷史觀常常會被通俗文學和影視文化所裹挾和綁架,所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常常被過度挖掘,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大辮子清宮戲又習慣性地美化獨裁者。而像漢文帝、宋仁宗等幾位,無論是在品行、才能、作為上都理應得到高評價的皇帝,因為不處于歷史的閃光燈處,總是進不了八卦史學的法眼。

      在我心目中,漢文帝不僅算得上是一代明君,而且在中國的幾百位君王中,綜合素質(zhì)和作為可以排前三名,稱之為杰出政治家并不為過。他把錯綜復雜的利益團體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得有條不紊,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并且終其一生,都在逐步地努力兌現(xiàn);更幸運的是,他的政治觀與歷史的進程是榫卯吻合的。歷史證明了他的遠見。

      只可惜,終其一生,文帝也未能實現(xiàn)他最大的心愿。

      從一開始,劉恒就不在權(quán)力的中心。他只是漢高祖劉邦的一個不起眼的兒子,他的母親薄姬也很不起眼。

      劉邦的妻妾中,呂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齊悼惠王肥,薄姬生代王恒,戚夫人生趙隱王如意,趙姬生淮南厲王長,諸姬生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其中,劉肥是長子;如意是劉邦生前最寵愛的兒子,據(jù)說性格長相都像劉邦;劉長之母死得早,他由呂后親自撫養(yǎng)大。劉恒居于其中,其實并不引人注目。

      而劉恒的母親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妻子。著名的女相士許負相薄姬,認為她應當生下天子。魏豹心中暗喜,以為自己有機會了,本來與漢一起進攻楚的,便背漢中立。后來,魏豹被漢朝所虜,其姬妾薄姬也被關(guān)進織室里。當時還是漢王的劉邦把薄姬也納進了后宮,很久都不得寵。后來薄姬的兩個閨密都得寵了,說薄姬的好話,劉邦便寵幸了她。薄姬也很會來事,她說:“我昨天晚上做夢,夢見龍盤踞在我的懷里?!贝藭r是漢王四年,劉邦還沒當上皇帝,一聽這是好話,很高興,便曰:“這是好征兆,我來幫你實現(xiàn)吧?!辈痪煤螅〖П闵聞⒑?。

      但有子之后,薄姬再也無寵了。

      從一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來,薄姬雖然不太熱衷于爭奪,但也并非懦弱無能。她身份卑微,能得著名的許負相面,很有可能是她的主動結(jié)納,以“宜室宜家”的造型在亂世中求得安穩(wěn)。在被充入劉邦的后宮,并且不得寵之后,她也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結(jié)納其他姐妹,形成同盟;難得被漢王召幸一次,她便不失時機地取悅對方,并成功地懷孕。

      薄姬能抓住時機,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但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處境,不過分強求晉身,性格比較隨和。她大概沒預料到,正是這一點保住了她。在高祖崩后,呂后把“諸幸姬戚夫人之屬”都幽禁起來,不得出宮了,就是說,除了早逝的賈夫人,和被呂后弄成人彘的戚姬之外,還是有一些寵姬被幽禁的;而薄姬因為不得寵,看起來很乖,呂后沒有防備她,讓她跟著兒子代王劉恒去了代國,此時,劉恒方才七歲。

      薄姬的這種性格,對劉恒也有不小影響。

      在代國十七年之后,呂后去世,爆發(fā)了呂氏之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硃虛侯劉章等人一起誅滅了呂氏?!段鳚h會要》里稱:“既誅諸呂,大臣相與陰謀,以為少帝及三弟為王者皆非孝惠子,復共誅之?!本褪钦f,惠帝的子嗣死了五個,只有兩位名位低的侯未被誅。其實,“非惠帝子”這個論斷不過是軍功集團誅除異己、斬草除根的說辭,不可信。接下來,國不可一日無君,應該讓哪個劉氏子孫來當皇帝?

      諸呂之亂的平定,劉氏子孫中功勞最大的是齊王劉襄和硃虛侯劉章(分別是劉邦長子劉肥的長子及次子),劉襄甚至還一度是皇帝的重要候選人(劉邦長孫,封地很大,功勞又大);還有一個劉長,劉邦的幼子,由呂后撫養(yǎng)。但瑯琊王劉澤建議說,劉襄的舅舅駟鈞不是善類,如果立了劉襄,等于又要讓“呂氏當國”這劇本重演一次了。至于劉長,與呂后關(guān)系親密,就更不需要考慮了。經(jīng)討論,大臣們一致認為,年已二十五歲的代王劉恒適合即帝位,其重要原因就是劉恒為人寬厚,待人仁慈,其母薄氏也很善良,不會出現(xiàn)擁尊自立的現(xiàn)象。于是,周勃、陳平等人親迎代王入長安而即帝位。

      事實上,在代國的十七年時間里,必然也不是風平浪靜的;在趙王如意死了之后,呂后把劉友、劉恢先后調(diào)到趙國當趙王,并且都逼迫他們?nèi)⒘藚问吓?,結(jié)果,劉友不喜歡呂氏女,呂氏女就向呂后說劉友的壞話,呂后就把劉友活活餓死了。劉恢也不喜歡呂產(chǎn)的女兒,呂產(chǎn)的女兒就殺了他的愛妃,劉恢自殺,呂后大怒,廢了他的子嗣。而燕王劉建一死,呂后就馬上派人把劉建的兒子殺了。

      你以為樹欲靜,風就能止嗎?不是的。代王劉恒也差點被征去做趙王了。幸虧他挺住了,不愿意去。

      代國今山西北部,在漢朝時,已接近長城;而趙地多富庶,都城在邯鄲一帶,也距離長安城更近些。僅從封地而言,趙國是比代國好得多的,但劉恒或者其母親薄姬看清了形勢,沒有上當。前三任趙王都被呂后給干掉了,難保劉恒不會成為第四個。

      呂后估計也是相信一個邊地的封國成不了什么氣候,沒有進一步為難他。

      說不清是呂后百密一疏,還是薄姬和劉恒有更高明的反偵察本領(lǐng),按理來說,光是謹慎小心并不足以保全劉恒。我們看到的結(jié)果是,劉氏子弟里比劉恒弱小的劉友、劉恢、劉建,呂氏都把他們滅了;比劉恒強大的,軍功集團們都一百個警惕,恨不得放一百條狼狗盯著。結(jié)果,就劉恒這種與誰都沒有密切關(guān)系,既不強也不弱,個性不突出但也不顯得無能的,被冠上了“仁厚”的名義,被選中了,接進了長安,當了皇帝。

      這顯然是薄姬和劉恒自己也料想不到的結(jié)果。但退一步說,在呂氏、劉氏與軍功集團的明爭暗斗當中,代國不但沒有成為城門失火被牽連到的池魚,反而成為鷸蚌相爭中得利的漁翁,不能不說,這與薄姬和劉恒拿捏的分寸有關(guān)。

      在西漢,由外藩入繼大統(tǒng),登基為帝的不算少,共有代王劉恒(文帝)、昌邑王劉賀、劉病己(宣帝)、定陶王劉欣(哀帝)、中山王劉衎(平帝)、儒子嬰等人。總結(jié)一下他們的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驗或教訓,也就是觀察地方藩王與中央的權(quán)臣和貴戚力量對比的過程。

      失敗的典型就是劉賀,帶著地方上的二百多名官員進京,擺開了與霍光等權(quán)臣對抗的陣勢,但本人又行為不檢,并不具備對抗的實力,被責為“二十七天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壞事”,旋即被廢;劉欣與他剽悍的祖母傅太后聯(lián)手,在與王太后及王氏家族的權(quán)力斗爭中取得了勝利,但他利用這種權(quán)力胡作非為,祖孫離心,自己也早死;劉衎與儒子嬰太小了,只能任人擺布。

      如果站在劉恒的立場,當他看到他的兄弟劉如意、劉友、劉恢之死,再聯(lián)想到韓信、彭越、英布等不可一世的大英雄的殞命,對中央的局勢又知之甚少,旁邊又有與他同齡的侄子齊王等人手握兵權(quán),這些親貴們又會不會害他?他對陳平、周勃等權(quán)臣的征召能相信嗎?

      不動腦筋的昌邑王劉賀,哪管這么多,使者剛宣布,他就樂不可支地帶隊伍出門了,急著趕著做皇帝,三天累死幾匹馬。后來,這些都成了他的罪狀。但劉恒和薄姬不同,他們已養(yǎng)成了謹慎的個性。

      劉恒先是召代國的眾臣討論。郎中令張武等人都建議說,漢大臣都是高祖時候的將領(lǐng),都很奸詐;以前他們還怕高祖怕呂后,現(xiàn)在他們殺了諸呂,喋血京師,召你回去,不要信,你該稱病不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卻不同意。因為漢代江山為劉氏所定,民心所向;朝內(nèi)又有劉氏的硃虛侯、東牟侯呼應,在外還有若干個劉氏的諸侯王封國,他們不敢殺你的。況且,高祖就剩下你和淮南王兩個兒子了,你年紀大些,名聲又好,大臣們順應天下?lián)砹⒛銥樘熳右膊蛔銥槠妫判牡厝グ伞?/p>

      劉恒不放心,于是去占卜。卜者稱“兆得大橫”,即是要為天子。

      但劉恒還不放心,派太后的弟弟薄昭見太尉周勃,周勃把迎立的具體原因都跟薄昭說了。薄昭回稟,說沒有問題,劉恒這才相信了。

      劉恒帶著宋昌和張武等六人來到長安,但沒有直接進未央宮,而是到了高陵(高祖的陵墓)前就停下來,先派宋昌到長安看看情況。

      宋昌到了渭橋之后,丞相以下都出來迎接。宋昌回報劉恒,劉恒才來到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也下拜。太尉周勃上前進言稱:“請代王進去說話。”宋昌說:“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薄蛔尨跻粋€人進入對方的陣營,以防不測。這句話很堂皇,也很得體。其實,還有一層含義,也是怕代王被暗算。

      周勃這才跪拜,獻上天子璽。

      劉恒的謹慎、細心、有理有節(jié)、重禮重義,在這件事上清晰可見。

      在即位當天傍晚,劉恒入住未央宮,即任命親信宋昌為衛(wèi)尉,即是負責宮城殿門的警衛(wèi),并統(tǒng)領(lǐng)南北軍;以另一親信張武為郎中令,負責的是皇帝身邊的警衛(wèi)侍從。他實際上掌控了宮廷的軍事力量。劉恒的這些舉動,完全沒有招致反對和抵擋。

      劉恒登基后,立馬大封誅呂功臣,對周勃、陳平、灌嬰等人也加封賞賜;同時,對劉姓宗族大力籠絡,更大封同姓諸侯王,第一年就封了八位劉姓宗王。而且在國家大事上,繼續(xù)推行“無為而治”。

      想必,當初選他的大臣們看到他的表現(xiàn)之后,心放了下來,警惕也松懈了。

      在立了太子、封了皇后之后,慢慢在皇帝位置上找到感覺的劉恒,并沒有張狂起來,仍然是謙遜的。不過他也慢慢顯示出了一些自己的執(zhí)政特色。

      所謂的“無為而治”,不過是一個寬松的概念。如果疏理文帝的種種舉措,他不僅不“無為”,還有很清晰的政治目標。但他的很多施政方針,是以“仁政”的面貌出現(xiàn)的,不僅沒有明顯觸動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反而得到了全社會的一致激賞。

      漢文帝有幾件重要的功德:養(yǎng)老令、除三族令、除妖言令和廢肉刑。比如說養(yǎng)老令?!稘h書·文帝紀》記載文帝元年三月立了皇后之后,下詔曰:

      “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yǎng)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yǎng)老之意哉!具為令?!庇兴菊埩羁h道,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p>

      這段文獻,通常被稱為“養(yǎng)老令”。它以詔令的方式,申明國家對80歲以上老人提供養(yǎng)老福利,對福利物品的發(fā)放程序也有嚴格要求,正符合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

      5.東南三十里有深不見底的山洞。如唐裴通所記,離王罕嶺東南15千米左右的大市聚鎮(zhèn)水簾村前(古岇山腳下),有一深難探底的海門洞,當?shù)卮迕裼址Q其為仙人洞,地方志記載舊稱真溪洞或碧桃洞,傳說晉阮裕曾居此⑥[1]。

      僅以90歲以上老人群體而言,根據(jù)西北漢簡所揭示的漢代物價水平,豬肉價格約為每斤3錢至7錢,取其平均數(shù)5錢,則20斤肉約值100錢。酒價每斗為50錢,5斗則合250錢。帛價每匹為325錢至800錢,以平均400錢計算,2匹帛則合800錢。絮有不同品級,以裝棉衣之“堵絮”來算,價格大約是每斤150錢,3斤則合450錢。即可知,90歲以上老人每月所受肉、酒、帛、絮四項合計為1600錢。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據(jù)《漢書·東方朔傳》,待詔公車的東方朔,其月俸不過為“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據(jù)居延漢簡,西北邊地烽燧之候長,月俸亦不過一千二百錢。亦即是說,90歲以上老人的月度收入,已經(jīng)超過了一些低級官吏的月俸。

      要注意,這并不是一次賞賜,而是常例,是定期發(fā)放的福利金。

      不過,聯(lián)系到漢代時醫(yī)療水平低、人均壽命低,能活到八十、甚至九十歲的老人數(shù)量是非常少的。這應該還不至于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更重要的是象征性意義。

      實則上,在政局相對安穩(wěn)的歷朝歷代,“養(yǎng)老”都是一項重要的福利政策,既有偶爾的賞賜,也有常例。如在呂后二年時,也有一個“養(yǎng)老令”,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中記載的《二年律令·傅律》顯示,有了相應的爵位的人,按不同的年齡享受“米一石”的待遇。而文帝,把這個待遇大幅度提高了。

      這是與文帝自己的個性有關(guān)的。他任代王多年,沒有父親的照拂,全靠母親薄氏撫養(yǎng)長大?!妒酚洝ぴ魂隋e列傳》有:“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過曾參孝遠矣?!彼暌虏唤鈳У卣疹櫜∧?,比圣人曾參還孝順,這個品質(zhì),連同他推出格外優(yōu)厚的“養(yǎng)老令”,無疑為他大大加分。

      而這個養(yǎng)老令,又是與西漢“以孝治國”的基本理念密切相關(guān)的,終有漢一代,都把這個“基本國策”沿襲下來了。

      提到廢肉刑,不得不提到一個小女孩緹縈?!熬熆M救父”的故事已深入人心了:太倉公淳于意行醫(yī),因為救治齊王不力被牽連,判罪入長安受刑。當時的五刑是墨、劓、刖、宮、大辟;淳于意之罪輕則黥面,重則斷足。他只有五個女兒,無子能替他贖罪。其十四歲的小女兒緹縈隨同一起到京師,上書文帝,稱,這種肉刑不合理,人死不能復生,肉刑過后肢體不能復原,我愿意做官婢來替我的父親贖罪。

      這份上書讓文帝深深感動,文帝決定把肉刑廢除。他下詔把黥刑、劓刑和斬左肢、右肢等罪責,變成了笞刑,或者為城旦舂。

      文帝是動了惻隱之心不假,不過,這卻不僅僅是“仁”的問題,用感情來代替法律或政策,有時不是一件好事。但文帝去除肉刑的舉措,卻不是感情沖動的產(chǎn)物,而是中國刑法史上的一次理論的重大轉(zhuǎn)折,涉及儒家刑獄觀和法家刑獄觀的分野。漢法源于秦法,而秦法則是秦國時商鞅從魏國帶入秦國的,而魏國的法律又是依據(jù)魏文侯時大法家李悝所編的《法經(jīng)》。《法經(jīng)》代表的是戰(zhàn)國時,各國在戰(zhàn)時體制之下的過度集中專制時所需的統(tǒng)治思想。在追蹤了漢法的根源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戰(zhàn)時體制的法律邏輯,還能適合于承平時代的漢朝嗎?馬上打天下,還能馬上治天下嗎?

      法家的刑獄觀過于殘暴;而道家的觀念里,又認為百姓為盜主要是統(tǒng)治者失道之故,過于抽象無法作為法律依據(jù);唯有儒家的刑獄觀,主張寬猛相濟:“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以是和”,最終是“必也使無訟乎”,是一種可操作,又易為各階層接受的司法理論。文帝的“除肉刑令”,實際上依托的是儒家的刑獄觀。

      文帝在這封詔令里,就把儒家的“象刑”作為改革的依據(jù)。這也證明,文帝是一個讀書人,而且是食古能化,把書讀通了的人。這個“除肉刑令”,是奴隸制的“五刑”向封建制的“五刑”(笞、杖、徒、流、死)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體現(xiàn)了輕緩化的刑罰發(fā)展趨勢;和“除三族令”、“除妖言令”一樣,都是在向文明世界邁進了一步。

      重新回到緹縈的身上。這個小女孩的出現(xiàn),當中很可能有別的故事,因為一個平民之女的上書,中間必然經(jīng)過無數(shù)人之手方可到達皇帝手中。是否是朝中要員揣測到文帝早有廢肉刑之心,所以制造機會?不管怎么說,“廢肉刑”并非一個偶然事件,而是文帝謀求刑獄制度改革的一種必然,緹縈,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而已。

      不過,文帝時的廢除肉刑、改為笞刑并不算成功。主要是量刑不合理,本來是斬肢體的,被笞三五百下,就被打死了,反而加重了。這在技術(shù)上是一個很大的bug。到了景帝時,詳細地規(guī)定了笞刑的刑具和執(zhí)行方法,減輕了刑罰,這一bug得到了調(diào)整和修復。但真正把肉刑廢止,完備笞、杖、徒、流、死等五刑,則一直要等到唐朝了。

      漢文帝還有許多德政?!稘h書·食貨志》記:“漢興……天下既定,民亡蓋藏……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碑敃r百姓還很窮,文帝采用的稅賦是相當輕的。劉邦制定的稅收是十五稅一,庶民生男育女,可免徭役兩年;漢惠帝時,凡力田者,終身免徭役;漢文帝時,一度免收田租十三年。不過,文帝的兒子走得更遠,景帝二年(前155)乃“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

      競相以低稅賦來安撫百姓。顯而易見,當時上層的開支是很小的。

      文帝提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節(jié)儉淳樸、厚養(yǎng)薄葬;這些政策,讓大漢帝國從戰(zhàn)爭的滿目瘡痍中得到恢復,滿血復活了。漢惠帝時,天子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來駕馬車、將相出門只能乘牛車,老百姓沒房子住沒被鋪蓋;幾十年后,到了漢武帝登基時,老百姓生活富足,府庫多余財,京師的錢倉里穿錢的繩都爛掉了錢還用不出去,太倉里新糧舊糧堆在一起都吃不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馬車,家里只有幾匹矮馬的,都不好意思牽出門去惹人笑。

      有這種變化,文帝和景帝在“文景之治”中當然都是有功勞的。

      嚴格來說,雖然秦朝統(tǒng)一了全中國,但是秦統(tǒng)治者仍然未能找到長效可續(xù)的統(tǒng)治方式;漢高祖也未來得及完備,直到漢文帝才逐漸完成了治國方略的調(diào)整,終于使這個政治統(tǒng)一體形成了共同的經(jīng)濟紐帶;到漢武帝時,思想文化又得到了統(tǒng)一。到此時,一個民族的共同體方才終于成熟了,所以幾千年后,我們才會一直被稱為“漢族”。文帝就是這個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政治家。

      可惜,“天下”,并不是一個凝固不動的東西,它是一個變量。西漢初年“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固然是美好的畫面;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也不斷衍生出新的內(nèi)容,它們會慢慢地跑出畫框,不受控制。

      在民生凋敝時,無為而治、不折騰是管用的;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壯大,各種社會矛盾便暴露出來了:諸侯國越來越強大,弱干強枝,尾大不掉;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等等,都是問題,政府“不作為”,就輪到它們“作為”,中央反而受其牽制。

      可文帝剛從邊遠的代國來,不要說沒有治理一個復雜國家這種獨特的經(jīng)驗,他開始的時候就像一個“小白”(白癡)。當時,文帝向丞相周勃追問“天下一年判決多少案件?”“天下錢谷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周勃都答不知道。文帝問陳平,陳平說有專人管,文帝又問,是誰在管?陳平說:“陛下問判決案件的事,責問廷尉;問錢谷的事,責問治粟內(nèi)史?!蔽牡壅f:“如果這些事都各有人負責,那丞相負責什么呢?”陳平說:“宰相,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nèi)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p>

      一個連行政架構(gòu)都沒有搞清楚的皇帝,加上一個連自己的職責都不知道的丞相,這樣的朝廷真夠讓人捏一把汗的。再想想,文帝不過是一個在中央沒有根基的外藩的藩王,朝內(nèi)是一群跟隨著高祖打下江山的狠角色,朝外又多位有兵權(quán)在握的叔伯兄弟諸侯王,如果他是個小白兔,還能活得下來嗎?他和軍功集團就沒有利益沖突嗎?他豈不是會成為傀儡?

      然而,慢慢地,人物與歷史的發(fā)展,讓人不得不感嘆。文帝沒有像別的帝王那樣通過殺人祭旗的方式來擺平這些矛盾,而是陰柔得多——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陰險——逐步加強了自己的統(tǒng)治,把權(quán)力從軍功集團手中搶了過來。在這一點上,他做到了呂后想做而沒有成功的事。

      陳平,高祖時打天下的大功臣,既襄助過呂后集團,也是扶植劉恒當上皇帝的關(guān)鍵推手。其人自謂“行的陰鷙毒辣之事太多”,應當是文帝在朝中最為忌憚的人之一。陳平主動把丞相的位置讓給周勃。周勃十分得意,文帝平日對他相當恭敬,周勃下朝,文帝還目送他離開。袁盎提醒文帝說,這樣對臣子太過客氣,態(tài)度不對,此后文帝的態(tài)度就變得嚴肅端莊了。也就是說,文帝知道自己的權(quán)威了。

      而另一方面,得意洋洋的周勃也被人勸誡了:“您誅滅諸呂,迎立代王為帝,聲威震動天下。您受到豐厚的賞賜,處在尊貴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寵信,這樣不久就會大禍臨頭?!敝懿浅:ε拢谑钦埱筠o職,文帝應允了。

      從陳平和周勃的表現(xiàn)來看,前半生立功、后半生誠惶誠恐惴惴不安就是功臣們無法逃避的宿命。這是一種人性深處的毒瘤,很難痊愈。

      陳平一死,文帝當即就下詔把在京城的諸侯趕到封地去。這份詔書是這么說的:我聽說古時候諸侯建國都是讓諸侯們各守其地,按時入貢的,老百姓不辛苦,上下也高興;現(xiàn)在的列侯都住在長安,封地很遠,吏卒運輸困難花費多,列侯也沒有辦法管理他們封地上的老百姓?,F(xiàn)在要求各列侯都回國,有官職以及詔命留下的,則把太子遣回去。

      當然,詔令中所說的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真正的原因則是文帝要削弱權(quán)臣及諸侯的勢力。而陳平、周勃等功臣宿將,親信大多因為此詔被調(diào)離身邊,也羽翼大削,打掉了原本盤根錯節(jié)的勢力。文帝的權(quán)力得到鞏固。

      周勃當時已被召回擔任丞相了,十個多月后,文帝對周勃說:“我下令所有列侯離開長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還沒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帶頭就國?!敝懿坏貌辉俅无o相歸國。

      其實,上面還可以看到幾個問題:一是漢文帝的威權(quán)此時還沒能成功塑造,在下了“諸侯歸國令”這么重要的國策之后近一年,還未能充分執(zhí)行;二是文帝是在執(zhí)政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自我成長;三是參與過多次高層政治斗爭和政變的周勃,已深深意識到文帝的精明和魄力。實際上,周勃并非一開始就聽話的。當時賈誼建議“列侯就國令”出來,周勃、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等人都說賈誼的壞話,文帝只好疏遠賈誼,暫時停止用他的計謀,把他外派。但周勃辭職后,他與文帝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逆轉(zhuǎn)。以前他下朝的時候,文帝經(jīng)?!澳克椭保瑯O為尊榮;而他下野一年多后,每次河東守尉巡視到其所在的絳國,周勃“自畏恐誅”,身穿盔甲,令家奴帶著兵器才敢見官。

      從皇帝敬重到害怕守尉,恐懼如斯。由此更可見文帝削權(quán)軍閥、豆剖諸侯的良苦用心。

      之后,便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fā)周勃謀反。朝廷把這件事交給廷尉協(xié)理,廷尉要地方官逮捕周勃,進行審問。周勃被抓,非常害怕,不知怎么辯解,獄吏也漸漸欺凌和侮辱他。周勃送給獄吏千兩黃金,獄吏便在尺牘的背面書寫“以公主為證”幾個字給周勃示意(公主指的是文帝的女兒,嫁給了周勃的兒子周勝之)。周勃把皇帝此前給他的賞賜都送給薄昭,讓薄太后替周勃說情。薄太后也認為周勃沒有謀反之意。當文帝朝見太后時,太后便用頭巾扔向文帝,很不高興地說:“絳侯周勃誅諸呂時,當年身上掛著皇帝的玉璽,在北軍統(tǒng)率軍隊,不在那時謀反;現(xiàn)在在一個小縣里,他為什么要現(xiàn)在謀反?”

      這段話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蒯通在劉邦面前對韓信的評價嗎?“昔日楚漢之命皆懸于彼,彼卻毫無反心;今天下已集,且無權(quán)無兵,彼竟心生反意,而結(jié)陳豨,欲謀不軌,韓信真乃一愚人哉!”韓信無反意,周勃亦無反意。因為有了薄太后的求情,加上沒有更多的證據(jù),文帝趕緊向太后道歉,說:“官員們正在查清這件事,準備釋放他了?!庇谑桥墒构?jié)赦免了周勃,恢復爵邑。

      周勃出獄后慨嘆:“我曾經(jīng)帶領(lǐng)百萬軍隊,怎么會知道獄吏現(xiàn)在如此之位高權(quán)重!”當然了,獄吏本是世上最勢利眼的族類。

      周勃回封地后,于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卒,謚武侯。其子周勝之嗣侯爵,與公主關(guān)系不好,因殺人獲罪而死,國絕。一年后,文帝讓周勃的另一個口碑較好的兒子、河內(nèi)太守周亞夫復為侯,算是給他的一個恩典。

      文帝沒有再去搞周勃了。因為把周勃嚇壞了以后,文帝知道他再沒有對抗自己的可能了。但文帝的兒子景帝,把他陰暗的一面發(fā)揚光大,就比較不客氣了。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也引來了景帝的猜忌,最后就是以莫須有之罪名餓死獄中的。

      文帝誅國舅,也被算作是文帝的“大義滅親”的光榮事跡了。然則,在懷疑論者看來,以史料記載之簡陋,里面也大有可商榷之處。薄太后之弟薄昭,在劉恒被迎進未央宮之前,曾起過關(guān)鍵作用,他曾奉命見周勃;通過薄昭為中介,漢文帝得到了當時手握京師兵權(quán),具有左右局勢能力的太尉周勃的支持。這是大功一件。薄昭也成了薄氏中唯一封侯的。

      后來周勃被誣謀反,中間穿針引線,給周勃求情的人,正是薄昭。

      文帝是否懷疑二人結(jié)盟,有過利益的勾兌?很有可能。而且,二人同時顯示出作用的時候,要么是要廢立天子之際,要么是猜疑謀反的時候,以文帝的心思之縝密,必然更為警惕。

      《史記·孝文本紀》云:“十年冬,(漢文帝)行幸甘泉。將軍薄昭死?!庇涊d太略。《資治通鑒·漢紀》載,“(漢文帝)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將軍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喪服往哭之,乃自殺?!睘槭裁匆蓾h使去找薄昭,薄昭為什么會被漢使激怒,又為何殺漢使者,都是一個謎;漢文帝為什么要鼓勵舅父自殺,薄昭不肯,還讓群臣穿喪服去薄家中逼其自殺,則更詭異。至少說明,文帝也是一個影帝。

      在誅殺薄昭的事件中,薄太后并沒有出面。一種可能是薄昭犯的是大惡,薄太后不敢;另一種可能是,文帝早跟母親打過招呼,這個舅舅我殺定了。不管哪種,恐怕兩母子之間必然已存在隔閡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評論這件事情說:李德裕以為:“漢文帝殺薄昭,在法律上是圣明的,在道義上卻不適當。當年秦康公送晉文公返國的時候,曾發(fā)出見到舅父就如母親仍然在世一樣的感嘆。何況薄太后還健在,只有一個弟弟薄昭,漢文帝對他判罪不變,這不是告慰母親的做法?!庇忠何牡郏ú茇В┱f法:“對待國舅,只應當用恩澤贍養(yǎng)而不應當把權(quán)力交付給他,他犯了法以后,根據(jù)法律又不得不處罰他?!?/p>

      司馬光怪文帝在處置此事時,不孝,不智。不過,我覺得這都不是根本原因,薄昭之死,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文帝防止薄姓坐大,將來難以駕馭。

      在文帝上臺一年多時間里,楚元王、齊哀王、城陽王等紛紛去世。但這似乎沒怎么引起史家關(guān)注。因為沒能證明這與文帝有關(guān)。但這仍然有不合常理之處。要知道,他們每個人都正當壯年啊。

      齊悼惠王劉肥有三子,對文帝威脅最大。大兒子齊哀王劉襄在平定諸呂之亂中功勞最大,本來差點被推舉當皇帝的,但功敗垂成,回去后很快就病死了。二兒子城陽王劉章,也有大功,文帝本來許諾說要封他趙地,后來有意打壓他,只給了齊的一小塊地方封王,劉章也在第二年就病死了。

      三兒子濟北王劉興居,也被文帝騙了,只封了一小塊地,早就心存不滿了。聽說文帝親臨太原,以為皇帝將親自統(tǒng)兵出擊匈奴,有機可乘,就發(fā)兵造反。漢文帝得知劉興居舉兵謀反,詔令丞相和準備出擊匈奴的軍隊都返回長安,任命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四位將軍、十萬軍隊出擊劉興居;任命祁侯繒賀為將軍,率軍駐守滎陽。秋季,七月,文帝自太原返抵長安。文帝下詔書,凡是朝廷大兵未到之前就歸順朝廷的,都可寬赦。這招釜底抽薪之計,劉興居哪里抵擋得過,八月,就兵敗自殺了。又一個王死了。

      想必文帝看到濟北王造反,會心中一喜吧?

      而面對親弟弟淮南王劉長,文帝的心情就復雜得多了。

      劉長是文帝的同父異母弟弟,但二人在此前甚至不一定見過面。劉長是劉邦的小兒子。劉邦去女婿張敖封地時,張敖把自己的趙美人獻給了劉邦,趙美人懷了劉邦的孩子。這時,張敖的手下貫高等想謀反被抓,牽連了張敖,連著趙美人也一道抓起來了。趙美人告訴小吏懷孕的事,小吏上報了,劉邦不聽;趙美人再找人托審食其跟呂后說,呂后妒忌,也不肯告訴劉邦。趙美人生下劉長之后,怒而自殺。這時候,小吏才把嬰兒交給劉邦,劉邦很后悔,讓呂后親自撫養(yǎng)劉長。

      而另一方面,劉恒七歲就去了封地了。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滅黥布,把劉長封為淮南王。此時劉長也不過兩歲。

      文帝即位,嫡親的弟弟只剩下劉長一個了,他未免就驕縱起來,經(jīng)常不奉法。文帝三年時,宣其入朝鄞見,他更是驕橫,跟文帝一起去打獵的時候,和皇帝同坐一輛輦車,經(jīng)常不叫皇帝而叫“大兄”。這些事,文帝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接下來,劉長闖了一個大禍:他去請辟陽侯審食其,審食其出來見他,他用袖子里藏著的金椎把審食其打死了。然后肉袒謝罪,宣布審食其的罪狀:我的母親趙美人無辜受牽連時,審食其沒有在呂后面前力爭,是一宗罪;趙王如意母子無罪而被呂后所殺,他沒有力諫,是二宗罪;呂后諸王危及劉氏時,他沒有力諫,是三宗罪,所以我要為天下人殺了審食其,為我母親報仇。

      聽得出來,劉長怪的不是審食其,而是呂后,但呂后既是其養(yǎng)母,又是太后,不能直指,只好怪罪呂后的面首不能盡力勸阻。審食其為人忠誠厚道而軟弱,卻不料死得這么荒謬。

      光天化日之下謀殺大臣,這罪可不小,可以以謀逆論罪。不過文帝憐憫他母親死得早,赦免了他。也因為這樣,薄太后和太子,以及諸大臣,都很忌憚劉長。劉長回國之后,更加飛揚跋扈,不守漢法,出入清道戒嚴,儼然以天子身份發(fā)布號令,還自作法令,趕走漢朝給他安置的屬國高官,自己任命二千石官員,每次上書都很不客氣。袁盎進諫說:“諸侯過于驕傲,必生禍患?!蔽牡蹧]有理會。到后來,實在忍不下去了,文帝命薄昭將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警告劉長,說濟北王劉興居作亂,最后身敗名裂,你注意一下。

      但已二十歲的劉長,怎么會這么容易聽從?相反,他更滋生出了對兄長的憤恨,以及年輕人的反叛心理。

      文帝六年時,劉長派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用四十輛輦車返回到谷口縣,派人出使閩越、匈奴等地,準備起兵。結(jié)果還沒正式起事,被中央政府知道了。劉恒沒有強行逮捕,而是說讓他來長安解釋一下。

      不知道劉長是否知道此行兇險,還是太傲慢了無所謂,他奉詔來到了長安。丞相張蒼等人上奏說,但、伍開章等人勾結(jié)閩越和匈奴謀反,劉長卻把他們藏起來,還殺人滅口,又起假墳騙過別人。自己又殺死無罪者一人,還令小吏殺六人,違反法律程序判刑的又有幾十個,隨便賜人侯爵的又有幾十人……總之,淮南王太不把你放在眼里了,所犯的罪行是不軌,應當棄市。

      不過,文帝還是不忍心殺弟,讓群臣們再議議。結(jié)果列侯和吏等四十三人議論完,又說,必須按法律辦事,劉長該棄市。文帝不愿意,自己下詔令說:赦劉長死罪,廢了其王位。官員奏令請劉長發(fā)配蜀郡為民,帶著他的孩子和姬妾一起去,所經(jīng)之地給他們住房,提供每天三頓飯,提供薪菜鹽炊食器席藤等基本生活用品。文帝不放心,在判決書上還加上,每天給肉五斤,酒二斗,讓他挑十個寵幸的美人跟著他走。

      從法律角度來講,文帝的判決太寬大;從人情角度講,文帝對劉長可算仁至義盡。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今人大概會對文帝的驕縱很不滿。但那是兩千年前,不能這么算。漢朝的法律思想與今日的并不一樣:一是王子犯罪肯定與庶民是不可能同罪的;二是謀逆、不軌等抽象虛無的罪名的嚴重性是超越殺人之類的罪名的,劉長的定罪在于謀逆和不軌,而非殺人,所以有回旋余地;三是漢律體系此時還未明朗,各方意見仍然在拉鋸。

      比如說,堅持認為劉長該“棄市”的丞相張蒼等人,修習的是法家,主張嚴刑峻法,認為應當依法辦事;而文帝一再寬宥弟弟,則被當時更多的人解讀為“友悌”,是仁,所以袁盎甚至勸文帝不要流放劉長,應該再寬容些。

      他勸諫文帝說:“是你老是嬌慣淮南王,不給他找一個厲害的相來輔佐他,才搞得他變成這個樣子?;茨贤鯙槿藙偭遥氵@樣處罰他,恐怕他很快就會死掉,到時你就背上了殺弟之名了。”文帝說,我只是讓他吃點苦頭,還會讓他回來的。但為時已晚,淮南王在路上就絕食而死??たh送吃的人發(fā)現(xiàn)淮南王死了,不敢打開車封,佯裝不知,到了雍地,雍令打開車封,他的死訊才傳開。

      文帝大哭,對袁盎說,都怪我不聽你的話,才讓淮南王死了。袁盎說,的確是淮南王死有余辜,你就不要自責了,你可以派人把經(jīng)手的人殺掉以告慰天下。文帝一聽有理,就把那些沒有按規(guī)矩打開車封、沒有提供伙食的各郡縣的經(jīng)辦官員都抓起來棄市了,再以列侯之禮葬淮南王。

      結(jié)果,如此寬厚的文帝,照樣被民間罵,有一首民謠謂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古代有很多民謠,代表的是某種民意,但未必是真相。不過,也促使了我們重新審視一遍《史記》和《漢書》所記載的內(nèi)容。文帝有沒有可能為了清除隱藏的威脅,夸大了劉長的罪惡?當時劉長被捕時,以直諫出名的賈山曾上書稱淮南王無大罪,“宜急令返國”。可惜,這個意見沒有被聽取,或者不合時宜。

      這并非不可能。除掉劉長,是非常符合文帝的利益的。甚至可以說,除掉劉長,是削弱諸侯王的最重要舉措,是有利于長治久安的,也是符合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發(fā)展方向的。結(jié)合民間的民謠所傳,劉長跋扈之心必然有,謀逆之舉卻未必。文帝的故意縱容,讓其一步一步放肆,也有“放長線釣大魚”之嫌。雖然經(jīng)過了種種美化,文帝的“殺弟”嫌疑卻很難徹底洗白。

      對劉長忌憚、怨恨是真的;但劉長剛烈不從、憤而自殺之后,文帝的愧疚大概也是真的。既悲且喜,本是人之常情。

      如果要充分理解文帝、景帝為何老想著削藩,我們必須把歷史倒回去看,一直倒退到楚漢爭霸時的項羽和劉邦。項羽為什么在軍事實力領(lǐng)先的情況下輸?shù)靡凰浚吭蚝芏?,其中有一個為教科書所公認的答案,就是因為項羽廢除秦始皇時的郡縣制、重新恢復分封制,是開歷史的倒車。實際上,歷史遠沒有這么簡單。秦始皇的倒臺,農(nóng)民起義只是一個火苗,真正燒起熊熊大火,能在軍事上推翻他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楚懷王、齊王儋、趙王歇、魏王咎、韓王信,還有項梁項羽等人,都是六國的大貴族,他們擁有軍隊和力量。秦朝時的郡縣制令他們失去了土地和人民,一遇到合適的時機,這些六國舊貴族就卷土重來,希望重新拿回領(lǐng)土。

      如果在兩千年后來看,我們可以說郡縣制更利于中央集權(quán)和統(tǒng)治;但對于當事人項羽來說,如果不分封,不給六國舊貴族封王,給他們一些甜頭,根本不可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更無法聯(lián)合大家一起打敗秦帝國了。

      劉邦勝利后,漢朝雖然大體上沿襲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也包括郡縣制;但實則還是要通過分封異性諸侯王來鞏固政權(quán)。實行分封制,既是政治上的妥協(xié),同時也是統(tǒng)治管理水平不足時的一個緩沖和過渡。以當時的物質(zhì)條件和政治手段,都無法實現(xiàn)長距離的垂直統(tǒng)治,尤其在邊遠地區(qū)。

      異姓王終歸不是自己人,劉邦無法放心,所以他在臨死時前把韓信們消滅得差不多了,把奪回來的王國分封給自己的子孫近親,留了一個相對安穩(wěn)的局面給繼任的皇帝們。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諸侯王們與皇帝的親緣關(guān)系越來越遠,對宮廷越來越?jīng)]有忠誠的必要,當年劉邦面臨過的問題,在文帝時以同樣的方式再度暴露出來了。

      我們可以了解一下漢文帝時諸侯國的情況。當時,諸侯王除丞相、御史大夫由中央委派外,其余官吏皆由自己任命,“內(nèi)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tǒng)眾官,郡御大夫皆官如漢朝”。儼然是漢朝以外的獨立王國。而漢初的諸侯王,分封的疆域遼闊,漢高祖十二年時,九個同姓諸侯王國,加上異姓諸侯長沙王國,其疆域在地域上連成一片,共有四十個郡,所控制的域,基本上與戰(zhàn)國時代關(guān)東六國的地域相當?!妒酚洝せ茨虾馍搅袀鳌防镎f:“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土千里,列為諸侯?!薄稘h書》卷三五《吳王濞傳》稱:“敝國雖狹,地方三千里?!惫倘弧扒Ю铩笔且粋€概數(shù),但諸侯王擁有千里疆土,在當時還是不爭的事實。

      而天子呢,“天子自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與京師內(nèi)史凡十五郡”,這十五郡中,還包括了公主、列侯的封邑呢。大體上相當于戰(zhàn)國時代秦國的疆域。

      不僅如此,諸侯王國有自己獨立的財政經(jīng)濟收入,諸侯王除正常的賦稅之外,還收市租,“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于長安”(《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而吳王劉濞,封國里有一座可鑄幣的銅山,吳錢流布天下;他又煮海水為鹽,獲利頗豐,還不用繳納稅款,吳國富得流油,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

      漢景帝以前,諸侯王還擁有自己的軍隊,由中尉統(tǒng)領(lǐng),由將軍率領(lǐng)出征打仗。吳王劉濞發(fā)動吳楚七國之亂時就自稱“精兵可具五十萬”,同時,還可以調(diào)到南越諸王的三十萬兵。甚至,漢初諸侯王也有自己的紀年。

      這莫非是要走向春秋戰(zhàn)國的老路上?

      這些強枝弱干的情況的出現(xiàn),既有漢初立國時不得不分封諸侯的原因,更與漢初推行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有關(guān)。各諸侯國在“無為而治”之下大受其益,悶聲發(fā)大財,壯大自己的實力。

      有一個人就清晰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個人,就是年輕的太中大夫賈誼。他在《治安策》里面談到了一些核心問題,比如,諸侯王的叛亂,并不取決于是疏是親,而是取決于“形勢”,取決于他們力量的強弱:“疏者必危,親者必亂”。賈誼說:

      “現(xiàn)在的形勢就像害了浮腫病,一條小腿腫得幾乎同腰一樣大,一個指頭腫得幾乎和大腿一樣粗,如果現(xiàn)在不及時治療,一定會成為不治之癥,將來雖有扁鵲那樣的名醫(yī),也沒有辦法治了。

      “建立諸侯國過于強大,本來必然會造成天子與諸侯之間互相對立的形勢,臣下屢遭禍害,皇上也多次憂傷。

      “如今有的親兄弟圖謀在東方稱帝,親侄子也向西襲擊朝廷,……何況最大的諸侯,權(quán)力比他們還要大十倍呢!

      “為什么仁義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濟北王的身上呢?因為形勢不容許?。 ?/p>

      針對諸侯王勢力膨脹發(fā)展的嚴重局面,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對策:“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彼ㄗh,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齊、趙、楚三個王國分成若干侯國,讓齊王、趙王、楚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盡為止。對燕、梁等其他王國也是這樣。……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們的,確實只是為了安定太平罷了。這樣,天下就都知道皇帝的廉潔了。

      的確,淮南王劉長自殺了以后,聽到民間“殺弟”之說的文帝心灰意冷,他說,難道天下人以為我貪淮南王的地嗎?他先后把劉長的三個兒子封為王(另有一個早夭了),并把劉長追尊為厲王,喪葬的規(guī)格也提高了。把而此前濟北王雖叛亂而亡,文帝仍然加封齊悼惠王諸子等七人為列侯,后又封他們?yōu)橥?。把齊王和淮南王的封地越分越小,實際上就是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分封制”。

      劉長自殺是在公元前174年,而在三四年前,賈誼已被冷落,發(fā)配去做長沙王太傅了。雖然人不受重用,但實際上,漢文帝貫徹的卻是賈誼的理念,實施的是賈誼的建議。

      賈誼的出現(xiàn),成了文帝的政治生涯中最吃重的角色。

      賈誼是個了不起的戰(zhàn)略家。他既能寫出《過秦論》,闡釋秦帝國的滅亡之道在于中央集權(quán);又能寫出《治安策》,奉勸皇帝要中央集權(quán),拆分諸侯國。但這些政見,在他的理念框架內(nèi)又是合理而妥帖的,邏輯是統(tǒng)一的。這種年輕的政治天才,可說是上天送給正想勵精圖治的文帝的禮物。

      在文帝初立的時候,賈誼經(jīng)舉薦當上了博士,當時,賈誼才二十歲,應對很合文帝的口味,升遷為太中大夫,其后,“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諸事,均有賈誼參與,而法令的調(diào)整,以及讓列侯就國等大事,都出自賈誼的手筆。他的上位之快,尤其是“列侯就國”觸動了不少人的利益,當朝的周勃、灌嬰等人就是這個政策的受損者,在他們的壓力之下,漢文帝本來想讓賈誼位列公卿的,結(jié)果不但沒成功,反而不得不疏遠了賈誼,把賈誼調(diào)任為長沙王太傅。

      為何文帝登基伊始,就重用與自己年齡相近的年輕人呢,聯(lián)想到文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性人”,他的動機值得分析。一方面,文帝的決策都是在權(quán)衡利弊之后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同時,他也有自己的施政理念,“好刑名”(《史記·儒林外傳》),所任用的人都是與其政治理念相契合的。實際上,他與賈誼一度君臣相得,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首先,新登基的文帝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擼順朝中老臣(如周勃、灌嬰等人)的權(quán)力,他渴望能提拔新人、能人充任重臣,培植屬于自己的政治勢力。賈誼的才華和出現(xiàn)的時機,正合他的心意。但文帝急于求成,這一招遭到了周勃等人的反彈,權(quán)衡之下,他沒有跟老臣硬碰硬,而是妥協(xié),把賈誼趕走了。

      不久后,雖然賈誼離開了,但日漸成熟的文帝用了賈誼“列侯就國”的理念,把軍功集團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朝中的權(quán)力緊緊地握在了手里。他召回了賈誼問策。

      史料中記載,這次問策,文帝問賈誼的是“鬼神事”。必須承認,“鬼神事”在漢代是重要的事,但它主要涉及的是禮制、祭祀以及意識形態(tài),偏偏不是解決諸侯問題、權(quán)臣問題、匈奴問題、民生問題等等賈誼很擅長的具體問題。何故?因為意識形態(tài)困境同樣是漢文帝最在意的一個問題,它甚至比解決具體的危機更重要、更有提綱挈領(lǐng)的意義。

      漢建國多年后,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雖然仍在起作用,但已出現(xiàn)了局限性,而新的統(tǒng)治思想仍然未成形。漢初的儒學尚未成為大一統(tǒng)專制帝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在眾家學說中儒家的重要性已逐漸體現(xiàn)出來了。賈誼的思想體系,很多方面繼承了荀子的學說,具有較典型的漢初儒家思想體系的特點。文帝需要賈誼來解決這個理論體系的問題。

      這次問策,賈誼沒有留下文字稿,不知道最后如何。從《史記》的記載中來看,文帝和賈誼傾心地談了一夜之后,對賈誼的才能心悅誠服。但夸是夸了,而本質(zhì)上沒有變化,賈誼還是不受重用,還是沒有回京城,只是從長沙王身邊換到了梁懷王身邊,主人稍為受寵一點。

      為何賈誼不得重用,這也是一個羅生門一樣的謎題。對此,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理解。

      從某個角度來說,英明神武的文帝,他對賈誼深為激賞還有一個原因,是需要年輕的政治同盟和生力軍來對抗老邁的軍功集團。但后來,元老問題已經(jīng)解決后,文帝已不再需要用賈誼作為政治武器了,只讓他當當顧問,聽聽見解就行了。實際效果,是老奸巨猾的文帝靠周勃取得了帝位,又用賈誼擠走周勃鞏固了帝位;再用周勃擠走賈誼平息了眾怒,又用召見賈誼安撫了創(chuàng)痕。

      但這種說法,太喜歡讓凡人從上帝的視角去俯視眾生了,也忽略了文帝自身也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賈誼的官職雖不算高,但對文帝的影響力卻不低,他向文帝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經(jīng)濟主張里,幾乎包括了國家的方方面面,從國家興衰成敗談起,定名教,興禮樂,削諸侯王之權(quán),除匈奴之弊,懲富商大賈之驕——從“夜半虛半席”一節(jié)來看,他們甚至已超越君臣的關(guān)系,有惺惺相惜之感了。

      賈誼提出的許多問題,都為文帝所重視。比如,賈誼在《過秦論》中認為,秦代的另一問題是“忌諱之禁”太多,秦二世被趙高指鹿為馬后,大臣們更是不敢言語,所以秦二世才讓趙高哄騙得團團轉(zhuǎn)。這段話對漢文帝觸動很大,他在公元前178年就下詔廢除了“誹謗妖言之罪”,鼓勵言路通暢。而賈誼談到“諸侯就國”,文帝也照做不誤。

      同樣都是年輕人,賈誼與文帝是互相成就的,如果把賈誼看成是單純被文帝利用的工具,那就既小看賈誼、也小看文帝了。

      不過,賈誼論策的最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削藩”,文帝為何當時并沒有聽從?其中有一個原因,恰恰是因為文帝對賈誼的愛護:他的思想太激進,時機未至,不可能照用。太深地介入皇家之事,觸動太多人的利益,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后來的晁錯就是因此而白白地丟了性命。

      明代大學者王夫之認為:“文帝之所持,非誼與錯所解測也?!蔽牡垭m深知賈誼與晁錯的“削藩”是對的,但不宜操之過急,干擾他以寬容、妥協(xié)求穩(wěn)定的理念。這才是賈誼“不至公卿”,被貶長沙;晁錯“雖奇其材,言不盡聽”的主要原因。

      因為文帝知道,當時如果要硬來,行不通。首先是漢文帝統(tǒng)治的權(quán)威性不足,他是劉邦的庶子,與眾多諸侯的親緣關(guān)系疏遠;其次,漢皇室與各地同姓諸侯王之間也有政治上的依存關(guān)系;還有,當時的漢帝國也受到匈奴的威脅。在文帝一朝,匈奴屢屢入侵:“其三年夏,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為寇?!薄靶⑽氖哪?,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guān)……匈奴日以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甚眾,云中、遼東最甚,郡萬余人?!薄败姵紗斡诹q余,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云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薄梢钥闯?,漢文帝一朝的匈奴邊患是很嚴重的,而且,諸侯王的謀反要么就是趁著邊患時動手(“是時,濟北王反,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要么就是與匈奴勾結(jié)(淮南王準備造反時就“令人使閩越、匈奴”,七國之反,趙王劉遂也是“陰使匈奴與連兵”)。漢文帝即便想削諸侯王之勢,他敢嗎?

      但文帝對諸侯王優(yōu)容再三,使中央和封國的矛盾有所緩和,另一方面,又未雨綢繆,為防范和平定諸侯王叛亂作周密部署。除了把分齊國為六國、淮南王為三國之外,文帝還以親制疏,為增強親子梁王劉參、淮陽王劉喜的勢力,使“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得大縣四十余城”;“淮陽包陳以南健之江”,造成“梁足以扦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陛下高枕,終無山東之憂”的態(tài)勢,預先做好了平定山東諸侯王叛亂的戰(zhàn)略部署。最后,文帝臨死前又叮囑兒子說:“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边@說明他暗中已為繼任者找到了軍事能人。事實證明,文帝的眼光很準,日后的七國之亂,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西;而立下大功的,正是周亞夫。

      后來,景帝劉啟和晁錯的組合就沒有這么甜美了。御史大夫晁錯在文帝時便已嶄露頭角,但到了景帝時方得到重用,他力主直接削奪王國封地的強硬政策,勸說景帝:“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本暗勐爮牧岁隋e的建議,在景帝三年(前154)冬,楚王來朝,因為有錯削其東???;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膠西王以賣爵事有奸,削其六縣……當下詔削吳之會稽、豫章郡時,有實力的吳王劉濞即與膠西、膠東、川、濟南、楚、趙六國聯(lián)合,發(fā)動了七國之亂。晁錯本人亦糊里糊涂地被景帝腰斬。

      這是西漢初年最大的一次內(nèi)戰(zhàn)。

      王夫之指責景帝的削藩之計,曰:“庸人不測,恃其一罅之知,物方未動,激之以動,而自詫為先覺,動不可止,毒遂中于天下,而流血成渠,國幸存,而害亦慘矣。”責備他不知相時而動,令天下血流成河。

      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后,景帝對封國進一步采取限制的政策,諸侯王原來掌握的行政權(quán)、軍權(quán),經(jīng)濟權(quán)被取消。武帝亦吸收經(jīng)驗教訓,施行“推恩令”,更剝奪了諸侯王的經(jīng)濟特權(quán),致使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從此,漢初郡國并行的雙軌地方行政體制在實際上變成了郡縣單軌制。

      直到此時,賈誼所提出的削藩和分封,才終于得以實現(xiàn)。雖然這位謀略家年方三十三歲便去世了,始終未等到文帝的召回,但他們祖孫三代最后還是緩慢地實現(xiàn)了他的政治藍圖,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告慰吧?

      景帝所做的事,難道文帝不想做嗎?想,但時機未成熟。文帝還是等,等,一直等到對方暴露出命門。漢文帝的“忍術(shù)”是一流的。

      一些細節(jié),也證實文帝的另一種“忍術(shù)”:能耐住自己的脾氣,聽得進不同意見。比如說他就幾次和廷尉張釋之較勁。一次,太子和梁王坐車進宮,在宮門前沒有按規(guī)矩下馬,當時管城門的張釋之就不放他倆進去,還彈劾他們,搞得文帝只好親自出來自責說自己教子不嚴,薄太后下詔赦免這二人,方才作罷。一次,文帝的馬車被人不小心驚動了,差點出事,張釋之只把這人罰金,文帝也非常不高興,張釋之堅持不改。還有一次,有人盜了高祖廟的玉環(huán),張釋之把他判了棄市,文帝大怒,認為應當判族誅,張釋之也不同意。文帝很生氣,“良久,上曰:‘廷尉當是也?!薄傲季谩倍滞癸@出文帝內(nèi)心“私我”與“公法”的斗爭,最終,他還是承認張釋之的裁斷。

      頂撞過文帝的,還有賈山、袁盎和馮唐等。

      之所以認為漢文帝是個大政治家,既不是因為其政治斗爭本領(lǐng)強;也不是因為其“仁厚”、“博愛”、“從諫如流”——頂著這幾個名詞出來的皇帝,還有許多是昏君呢。道德水平再高,如果不具備相應的管理才能,掌管一個復雜的帝國,只會造成天災人禍,萬劫不復。而文帝不同,他一直在探求社會轉(zhuǎn)型期成體系的治國理念,并代表了當時社會前進的發(fā)展方向。同樣是努力收權(quán)力于中央,文帝做來就是順應天心、順應民意;武帝做來,就是嗜血、貪婪、集權(quán)。這說明,僅僅目的正確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準確的時機,合理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文帝完成了幾大功績,其中有一些對整個西漢王朝影響還相當大,卻不為今人所在意。一個就是廢除用傳制度,廢除了出入關(guān)卡所需要持的“傳”;由此,西漢官民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商品貨物流通也很便利,文景之治時的經(jīng)濟繁榮方才成為可能。

      另一個就是漢帝國的軍事改革,既采用了“入栗拜爵”制度,儲備軍糧;又招募匈奴人為漢朝效力,還建立了自己的騎兵部隊。這個改革,是漢文帝兩次組織重兵抗擊匈奴,卻被匈奴騎兵高速運動的作戰(zhàn)方式挫敗,他痛定思痛之后作的重大決定。太子舍人晁錯奏疏中提到了反擊匈奴的解決方案就是攢錢、練兵,文帝聽從了這個當時毫不起眼的小官員的意見。漢軍戰(zhàn)斗力的真正騰飛,正是從文帝時開始的。

      但這些都很少被大眾歷史讀物談及。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文帝的以身作則、仁厚、節(jié)儉之事了。我很理解讀者們?yōu)楹螌ξí殞Α暗赖隆边@種事津津樂道,既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太缺乏“道德”這種東西了,所以缺啥愛啥,求諸古人;更重要的是,凡是與經(jīng)濟、軍事、行政、地緣政治密切相關(guān)的領(lǐng)域都是需要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具備。而訴諸道德則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思考。一個好人、一個仁厚的好人、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好人,這種形象既符合大眾對明君的膚淺理解,也滿足大家不用動腦子的道德期待。

      比如,班固《漢書·文帝紀》的“贊”中說:文帝即位二十三年,都沒有在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上面提高規(guī)格。他還舉了個例子:文帝曾經(jīng)打算建一座露臺,請工匠來做了個預算,大概價值百金。文帝說:“百金,大概已經(jīng)相當于中人十家之產(chǎn)了,算了。我住著先帝的宮殿還覺得不好意思呢,什么勞什子露臺,不要也罷?!?/p>

      這漢文帝在“住”上面很節(jié)省,在穿衣服上面,也不怎么講究。他“身衣弋綈”,弋綈,也就是黑色粗厚的絲織物。雖說漢代尚黑,皇帝的衣服多是玄色(黑中帶赤的顏色),但這并不是一種很考究的服飾。連張安世身為公侯,比較有錢(食邑萬戶),他“身衣弋綈”,也被班固認為是十分節(jié)儉、不符合巨富身份的行為。而漢文帝所寵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淳樸,更給了天下人做表率。

      要說漢文帝節(jié)儉,這樣的例子我還能舉上很多。比如,漢文帝建霸陵,葬器均是瓦器,要求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而且順著山來建,不起墳。比起有些皇帝建陵墓時的高成本(如漢成帝建昌陵),搞得土比米貴,文帝這就節(jié)省了好大好大的一筆錢。還有,漢文帝遣散了一批惠帝時代的老宮女,又準備把自己的一些姬妾“自美人以下”的,都放歸。這也可以省下好大一筆工資和花費。

      再有,漢文帝死前,還說,厚葬治喪到費盡家產(chǎn)、有害生者的地步,朕甚不贊成這樣的做法。他詔告天下:朕死以后,不許組織百姓哀哭瞻仰,守孝三年改為三天,全國臣民三天后就都脫下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實際上他本人卻是非常孝順的——大大減少了喪事成本和因國喪導致的損失。

      文帝的這種葬喪思想可以從墨家上找到思想根源。比起后輩武帝的整天幻想長生不老,文帝已經(jīng)自信到不需要任何形式主義來增加個人威信的程度了。

      可以說,這個人的愛省錢是全方位的。他的種種輕徭薄役、生活簡樸、提倡薄葬之舉,并非是基于道德立場,而是基于其嚴密的政治理念的體現(xiàn)。在當時來說,這種理念是進步的。我認為,理性而且是系統(tǒng)性、建設性的政策,比基于個人風格的無意識的德行有價值得多,尤其當他是國家元首的時候。

      不過,這種“生活簡樸”,容易被進行過度的道德解讀,但對一個君王來說,這種品質(zhì)往往被通俗史學夸張了,我可以輕松地舉出大量相反的例子。

      漢文帝與其他帝王相比,生活享受上的奢侈程度要差一些,但也并非像《漢書·文帝紀》的“贊”中所吹噓的那么牛。東漢人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有宗室劉向與漢成帝關(guān)于漢文帝節(jié)儉的對話:“文帝雖節(jié)儉,未央前殿至奢,雕文五采畫,華榱璧珰,軒楹皆飾以黃金,其勢不可以書囊為幃?!彼稳松鄄┰凇渡凼下勔姾箐洝分姓f,劉聰時“盜發(fā)漢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朝廷以用度不足,詔收其余,以實府庫?!蔽牡鄣某源┯枚龋]有宣傳的那么差。

      慎夫人很簡樸,但不要忘了,文帝不僅喜歡女人,更喜歡男人。他寵幸過鄧通,把他從一介船夫升為太官大夫,“賜通巨萬以十數(shù)”?!熬奕f”是多少?巨萬的兩種用法:一是以一百萬為起點的不確定性計數(shù)法;二是以一百萬為單位的確定性計數(shù)法。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鄧通之富都令人咋舌。后來,因為聽相面的說鄧通會“貧餓死”,文帝便賜鄧通四川的嚴道銅山,讓他可以自己鑄錢。從此,鄧氏錢布天下,擁有了一個永無竭盡的財富帝國。

      在金錢觀上,文帝還曾有一招奇葩的反腐招式:發(fā)現(xiàn)張武收受賄賂,文帝反而加倍地賞賜給他,以讓他的心里慚愧,好改邪歸正。這,算是把錢扔水里打水漂的愛好嗎?

      文帝不舍得起新露臺,因為要耗費“百金”,這的確不假。但他碰到了一個趙人新垣平,說是有望氣的本領(lǐng)。文帝大喜,根據(jù)新垣平所說,建了渭陽五帝廟,氣勢恢宏,所用的祭祀之儀也很高規(guī)格。這個五帝廟,花費可是建露臺的多少倍??!而且,建成之后,文帝一高興,把新垣平升為上大夫,累計賞賜千金。你看,光是賞金,就可以建十個露臺了。后來才知道,新垣平是個大騙子。

      你看,文帝也有偶爾抽風式地放縱自己的時候,他并不是總能自律。但總體來說,他的行動、政策,都沒有偏離他作為政治家的治國理念;寵幸過的人也沒有干擾到政局。

      我以為,文帝雖然是古代專制社會的君王,但他身上卻具有部分經(jīng)濟學中“理性人”的特征。正如“理性人”概念所說的,“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對他自身有利的研究自然會或者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一個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p>

      其實,把人描述為“大公無私”或者“心系天下”是挺沒意思的事,雖然儒家的道德觀里一直鼓吹;我反倒相信,在“朕即天下”的情況下,皇帝和國家的利益是高度重合的,“自利”和“理性”這兩個本質(zhì),是最有利于國家管理的。

      遺憾的是,深謀遠慮地“理性”,又是一項多么高明的管理技能啊,有幾個皇帝能做到?

      中國古代的政治倫理很奇怪。一方面,要求君王必須集權(quán),大臣們反反復復會對皇帝勸說,要有說一不二,有殺伐決斷之能,大權(quán)萬萬不能旁落,如果旁落了就必定天地失色、日月無光,而專權(quán)的大臣總會被歷史視為奸佞;另一方面,又要求君王必須廣開言路,大臣們同樣經(jīng)常上書勸說皇帝要聽不同的意思,不可一人獨斷。

      這其實是兩個很矛盾的要求,要玩得好,簡直像在懸崖上走鋼絲。更多的皇帝是結(jié)合了兩種的缺點:在該有決斷力的時候耳根子軟、偏聽偏信;在該群策群力的時候又一意孤行、狂放任性。

      而文帝基本在其中找到了平衡點。他是西漢少有的大權(quán)獨攬的皇帝,但他卻總能彰顯自己的種種寬厚仁愛,從諫如流,無獨裁之惡名。文帝登基后,不管是薄太后和薄昭將軍、竇皇后、慎夫人,還是鄧通、其他男寵,全都很老實,全都不具備政治影響力。而軍功集團,也幾乎全部凋零,連周勃都給修理得服服帖帖,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在申屠嘉之后,第一代的軍功集團徹底歇菜了。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確鑿可考的第一個太平盛世,為以后意欲有所作為的賢君良臣樹立了榜樣,其核心是“輕徭薄役、與民休息”。這點,做起來容易見效難,無數(shù)君王都有或長或短的時間內(nèi)嘗試過,但真正能有所成效、稱得上盛世的,兩千年歷史上也屈指可數(shù)。

      只可惜,終其一生,文帝都沒能把削藩這條路走通。他知道他要做什么、該做什么,但審時度勢后,卻未成做成他想做的、該做的。不管是對明顯有叛心的吳王,對勢大壓主的眾諸侯國,對年年騷擾的匈奴,對悍然稱帝的南趙王,文帝都只有一個“忍”字。他的“忍術(shù)”再高明,“忍”字頭上也終歸是一把刀。文帝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終歸是因為國力不足,國家還太窮,還未不及訓練出忠誠有效的軍隊……

      有心無力,實在是令人沮喪的事情;尤其這個人是一個君王的時候,他不幸看到了自己的權(quán)力的邊界和能力的疆域,再難以妄自尊大。這或許是他個人的悲哀,卻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至少,文帝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躺在瓦制明器環(huán)繞的霸陵中,任由他一個比一個剽悍的子孫們,繼續(xù)主宰著這個世界。

      猜你喜歡
      周勃劉恒文帝
      繩之以法
      Integrated silicon-based suspended racetrack micro-resonator for biological solution sensing with high-order mode*
      Plasm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graphene-coated wedge porous silicon nanowires with Ag partition*
      漢文帝智斗周勃
      羅文帝剪紙作品
      “兩面”袁盎
      止謗妙招
      太尉周勃的頓悟
      創(chuàng)造(2018年2期)2018-01-22 18:50:04
      莫讓語文空對月
      太尉周勃的頓悟
      珲春市| 根河市| 石嘴山市| 延庆县| 永善县| 行唐县| 禄丰县| 定兴县| 茂名市| 清河县| 民县| 惠东县| 和平区| 吉安市| 延吉市| 包头市| 邹城市| 堆龙德庆县| 嘉兴市| 内黄县| 云浮市| 海兴县| 蓝田县| 西昌市| 遵义县| 白水县| 皮山县| 册亨县| 万山特区| 黄大仙区| 突泉县| 沙田区| 昔阳县| 吉木萨尔县| 苏尼特右旗| 嵊泗县| 赤峰市| 玉环县| 河南省| 邛崃市|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