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虛假訴訟就是打假官司,是指當事人為謀取非法利益,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采取虛假的訴訟主體,利用虛假的事實、虛假的證據進行民事訴訟,使法院做出錯誤的判決、裁定或調解。雖然此類行為為法律所禁止,但現實中鋌而走險的當事人卻并非個別。
利用虛假訴訟轉移自身財產。李某出于經營之需,曾向多人借款,由于經營不善等原因導致嚴重虧損。為制造無財產償還巨額債務的假象,2014年1月,李某與其親戚鐘某惡意串通,由李某向鐘某出具一張假借條,然后由鐘某以“李某久借不還”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再通過法院審判,將李某財產抵償債務,達到依法轉移財產的目的。最終,竟然騙過了主審法官。
利用虛假訴訟增加夫妻共同債務。2014年2月,姚某提起與丈夫章某的離婚訴訟后,章某卻聲稱有120萬元夫妻共同債務,并要求姚某分擔一半。原來,章某發(fā)現姚某有離婚動向后,為增加夫妻共同債務,章某和生意合伙人朱某一唱一和,聲稱合伙嚴重虧損,各自負擔一半損失。鑒于該損失已經由朱某墊付,章某應當還給朱某。為將戲做足,兩人還通過訴訟騙取了法院的判決書。
利用虛假訴訟剝奪他人權利。林某曾經再婚,與前妻生有一個兒子,與后妻生有兩個女兒。2014年3月,林某病故時,留下了價值500余萬元的房屋等遺產。兩個月后,當兒子要求分割父親的遺產時,后媽及其兩個女兒竟然亮出了法院的判決書,其內容表明,父親的遺產已被三人分割殆盡。原來,母女三人為獨吞遺產,彼此假裝發(fā)生爭執(zhí)之后,由母親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對遺產進行分割。
利用虛假訴訟進行假離婚。陳某萬萬沒想到,法院既沒有向自己送達過離婚訴狀等法律文書,也沒有通知過自己出庭參加訴訟,自己更沒有向任何人表示過愿意離婚,卻被丈夫聲稱彼此已經離婚。直到她心急火燎地趕到法院,與法官溝通了半天,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來,由于陳某堅決不同意離婚,丈夫便找了一個酷似陳某的女人,于2014年4月冒充陳某到法院進行了所謂的“離婚訴訟”。
上面提及的,只是虛假訴訟中常見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現實中的類型遠不止這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法院的調解書已經送達,判決書、裁定書一經超過上訴期,便會產生法律效力。出現以上情況,《民事訴訟法》也規(guī)定了相應的救濟措施與途徑:
首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前兩款規(guī)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做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也就是說,一方面,在虛假訴訟進行中,有獨立請求權的權利人及利害關系人,可通過積極申請參加訴訟來澄清事實、維護自身權利。另一方面,如果當時因不知情而沒有參加訴訟,即使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有獨立請求權的權利人及利害關系人也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之日起,六個月內訴請法院改變或者撤銷。
其次,《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也就是說,有獨立請求權的權利人及利害關系人面對虛假訴訟當事人的侵權行為,有權要求給予民事乃至刑事制裁,使其受到應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