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
嗡嗡嗡,我是快樂的小蜜蜂嗡克。通過“快樂民族行”活動,我發(fā)現(xiàn)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大部分都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前幾天,我的表姐從西藏回來,送給我兩個做工精巧的木碗,讓我愛不釋手,仔細詢問,這原來是出自門巴族人的手。于是,門巴族引起了我的興趣,今天就帶領(lǐng)大家去了解一下。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門隅地區(qū)。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門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一種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diào)優(yōu)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動人。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yè)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制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藏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門巴族喜 慶的日子。新年節(jié)慶期間,全村在寬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種叫作“錯木”的門巴戲劇。
門隅(yú)一帶居民的住房用石頭砌(qì)墻,“人”字形屋頂上覆蓋木板,加壓石板。房屋一般分三層:上層放草和秸稈;下層關(guān)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門巴族人用石鍋煮出來的飯菜非常好吃。
門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豐富的竹木資源,他們特別擅長竹蔑藤條的編織。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簍、竹筐等制品堅固耐用,工藝精美。特別是他們制作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木碗,別具一格,奪目生輝,在西藏乃至國外享有盛譽。
關(guān)于木碗的來歷,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這里的人們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門巴族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將泥碗砸碎了。聰明的木匠臨時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來吃喝。后來,人們覺得這木勺輕便,耐用,逐漸也就產(chǎn)生了木碗,并進入了人們的家庭。
制作木碗,要選用質(zhì)地堅硬的桐樹、桑樹或樺樹的樹干、樹節(jié)或樹疙瘩做原料,經(jīng)過切削刮等步驟制成。精細的木碗,要經(jīng)過五六道工序,紋路清晰,厚薄均勻,再涂上鮮紅的染料,令人愛不釋手。用這種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氣濃郁撲鼻,且攜帶輕巧方便,深受人們喜愛。門隅北端的麻瑪村,是聞名的“木碗之鄉(xiāng)”。集市上,這種小巧玲瓏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帶回家鄉(xiāng),作為工藝品珍藏。
我們趕緊買一些木碗和竹子工藝品帶給親朋好友吧,這些可都是美觀實用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