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京召開 全球媒體聚焦中國法治改革
10月20—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全會聽取和討論了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本次全會強調堅持立法先行與依憲治國的依法治國理念,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的改革方向,反映出執(zhí)政黨在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期的重大政策考量。進一步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國法制建設進入新階段。
中國的法治改革牽動世界目光,外國媒體予以高度關注。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四中全會全面開啟“法治中國”的新時代,中國的法制建設由“摸著石頭過河”轉向基于法制和規(guī)則行事的頂層設計。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的關鍵時刻,法治權威成為改革的強力舵手。法無授權而不可為,改革將以“先立后破”的方式推進,規(guī)范政府行為,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法無禁止皆可為,破除行政干涉困境,充分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中國的法治改革將打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外商投資環(huán)境。跟隨立法進程,判斷改革熱點,法治改革成為外界觀察和解讀中國的最新著眼點。
二、印度火星探測器成功入軌 低成本模式引人關注
9月24日, 印度自主研發(fā)的首顆火星軌道探測器“曼加里安”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印度成為第一個實現火星探測的亞洲國家,從而躋身由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組成的外太空探測“精英俱樂部”?!奥永锇病碧柎诵械闹饕蝿帐翘綔y火星上是否存在甲烷,以證實其存在原始生命形態(tài)的可能性。印度總理莫迪親臨地面控制中心現場,稱贊此次行動表明了印度敢于邁入未知、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心和能力。對于仍未擺脫饑荒和貧困的印度而言,首次嘗試就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不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而且其低成本、高產出的外太空探索模式的確值得稱道。
印度火星探測項目自2012年8月啟動以來,僅僅歷時15個月便完成了探測器設計、組裝和發(fā)射的全過程,其7400萬美元的預算資金僅為美國航天局同期火星探測器項目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及一部好萊塢大片的制作成本,打破了以往太空項目需高投入的思維定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預算制度透明化、技術元件本土化、有效載荷最簡化等都是印度模式值得借鑒之處,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航天探索國提供了跨越式發(fā)展的新思路。
三、香港非法“占中”持續(xù)發(fā)酵 境外勢力成為幕后推手
9月28日,香港一部分人發(fā)起“占領中環(huán)”非法集會,企圖通過長期占領中環(huán)要道,癱瘓香港政治經濟中心,迫使中央政府改變現有的香港特首普選方案。在泛民主派的支持下,香港學聯(lián)、學民思潮等團體煽動本地學生,走上街頭,嚴重破壞了香港的交通、民生和法治秩序。中央和特區(qū)政府堅決反對破壞社會安寧的違法行為,堅決維護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據香港基本法規(guī)定做出的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普選問題的決定。少數不法分子置香港民眾利益于不顧的行為已經嚴重撕裂香港社會,引發(fā)了香港民意的激烈反彈,“保普選、反占中”成為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強烈心聲。
多種跡象表明,香港“占中”背后存在境外反華勢力的影子。一方面,“占中”組織方與境外勢力聯(lián)系緊密。據披露,境外勢力早在近兩年前就參與密謀“占中”計劃,并對香港示威參與者進行“特殊培訓”;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更是為“占中”行動提供巨額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西方輿論爭相為“占中”造勢。英美知名媒體已將“占中”定性為“顏色革命”,并冠之以“雨傘革命”的稱號;同時利用慣用手法歪曲報道,渲染“警察暴力”、“民主有理”,積極為“占中”行動搖旗吶喊。隨著“占中”組織者丑聞的頻頻曝光,在特區(qū)政府的有力應對下,“占中”行動已現頹勢。香港各界人士呼吁各方回歸理性,加強對話,維護香港基本法的權威,保障2017年一人一票普選特首目標的順利實現。
四、阿富汗大選塵埃落定 和平之路仍荊棘密布
9月29日,在阿富汗大選中獲勝的阿什拉夫·加尼宣誓就職為阿富汗新任總統(tǒng),前外長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同日宣誓就任新設立的政府長官一職。本屆阿富汗大選可謂一波三折,總統(tǒng)候選人阿卜杜拉質疑大選舞弊而拒絕承認加尼獲勝,使得阿富汗一度滑向政局分裂的邊緣。在美國的介入下,兩位政治強人最終達成和解,于9月21日簽署了一項權力分享協(xié)議,新設立了一個相當于總理的行政長官職位,由阿卜杜拉擔任,由此形成了“雙首長式”的新一屆政權。阿富汗前總統(tǒng)卡爾扎伊出席了當天的就職儀式,在對加尼表示祝賀的同時,呼吁阿富汗各界團結一致,共同應對國內和平危機。
歷時五個月的阿富汗總統(tǒng)選舉最終落下帷幕,但阿新一屆政府不得不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zhàn)。在政府運作方面,兩位昔日的競爭對手雖聯(lián)合執(zhí)政,但溫和派的加尼和強硬派的阿卜杜拉在發(fā)展經濟、實現民族和解以及打擊恐怖主義等方面存在較大分歧,勢均力敵的政治博弈使阿民族團結政府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有待考驗。在民族和解方面,塔利班成為新政權最為棘手的問題。加尼一上任便簽署了新的美阿駐軍條例,為美國2014年后繼續(xù)在阿駐軍提供了法律依據;阿富汗塔利班則拒絕承認大選結果,宣稱將堅持武裝斗爭。提高應對塔利班武裝力量的軍事能力,成為新一屆阿政府實現與塔利班和解對話的重要籌碼,但隨著美國逐步從阿富汗撤軍,加之自身經濟發(fā)展困難,阿富汗國內和平進程之路仍荊棘密布。
五、朝韓掀起“亞運外交” 半島局勢緩和與緊張交織
10月4日,在第17屆亞洲運動會閉幕之際,朝鮮高級代表團乘飛機抵達仁川,對韓國進行閃電式訪問。該代表團由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局長黃炳誓,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兼朝鮮國家體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長崔龍海,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兼統(tǒng)一戰(zhàn)線部部長金養(yǎng)健等三位朝鮮政壇重量級人物組成。值得關注的是,朝鮮并無派遣高級領導人出席亞運會的慣例;并且在此之前朝鮮官方還對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的涉朝言論進行了強烈批駁。朝韓高層在當日午餐時舉行會談,就召開第二次高級別會談達成一致。
然而,朝鮮高訪團一行打造的“亞運外交”成為朝韓關系改善的契機,還言之尚早。自7日以來,朝韓雙方又發(fā)生了三次短暫交火;雙方于15日召開的將軍級會談也因分歧較大,未能達成任何成果。連同此前朝鮮外相李洙墉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提出以邦聯(lián)制的形式實現半島和平統(tǒng)一的言論,“亞運外交”更像是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改善對外環(huán)境”、釋放善意的表現之一。朝鮮開始轉變強硬的外交姿態(tài),以擺脫西方長期的經濟制裁。用誠意和對話代替威脅和對抗,有利于朝韓關系駛入正軌。但朝鮮若想真正打破國際孤立,還需在半島核問題上與國際社會積極對話。
六、馬拉拉獲諾貝爾和平獎 “教育為先”可為反恐良策
10月10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宣布,來自巴基斯坦的17歲少女馬拉拉·尤素?!ぴ粒∕alala Yousafzai)和印度著名反童工活動者凱拉什·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憑借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共同分享了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與數十年致力于保護兒童免遭經濟剝削的凱拉什相比,馬拉拉的得獎同樣實至名歸。作為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年輕得主,馬拉拉因反抗塔利班暴政,積極爭取巴基斯坦女童的受教育權利而為世人關注,2013年7月聯(lián)合國宣布將其生日定為“馬拉拉日”。用書本抵擋子彈,用良知戰(zhàn)勝邪惡,馬拉拉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教育為先”的意義。
11歲時,馬拉拉第一次發(fā)表了反對塔利班剝奪女童受教育權的演講;12歲時,她開始為英國廣播公司(BBC)撰寫博客,以親身經歷批判塔利班的政策和暴行。馬拉拉的努力使她成為了維護巴基斯坦兒童受教育權的代言人,卻也因此招致殺身之禍。2012年10月,馬拉拉在校車上遭塔利班分子槍擊,險些喪命。然而,“子彈打在我身,卻打不碎夢想”,康復后的馬拉拉沒有退縮,繼續(xù)為爭取被塔利班剝奪的兒童受教育權奔走呼吁。這位年輕的姑娘堅信,知識的光明定將驅散無知的黑暗。面對全球泛濫成災的血腥和殺戮,除了以暴制暴,教育或許才是消除恐怖主義的治本之法。
七、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召開 洲際合作邁入新階段
10月16—17日,為期兩天的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在意大利米蘭落下帷幕。本屆會議的主題是“構建負責任伙伴關系,促進可持續(xù)增長與安全”,與會各國就促進亞歐經濟金融合作、共同應對全球問題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同時,本屆首腦會議正式接納哈薩克斯坦、克羅地亞加入,亞歐會議成員總數達到53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結束對德國、俄羅斯和意大利的訪問后出席亞歐首腦會議并發(fā)表講話,倡導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融入亞歐互聯(lián)互通的建設中來,推動區(qū)域經濟一體化。
歐洲經濟受債務危機影響長期徘徊,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迅速崛起,國際經濟格局“東升西降”的新趨勢促使亞歐合作邁入新階段。作為亞歐洲際對話與合作的主要平臺,亞歐首腦會議已由成立之初時無足輕重的“清談俱樂部”發(fā)展為如今舉世矚目的國際多邊論壇,歐洲區(qū)域一體化的成熟經驗與亞洲市場經濟的空前繁榮匯聚于此?;A設施互聯(lián)互通網絡的構建將為亞歐大陸打通經絡,釋放活力,為區(qū)域經濟注入新的血液。中國將與亞歐各國一道,培育和凝聚亞歐共同體意識,推動建立亞歐新型全面伙伴關系,為實現地區(qū)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智慧。
(執(zhí)筆:蘇童)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