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卡家的哆唻咪
跟果爸一起開車外出,路上突然想到從前看過的一個電視節(jié)目,就開聊起來。
這個節(jié)目其實就是偷拍孩子。媽媽在桌子上放一盤糕點,告訴孩子說:“媽媽出去一會兒,你別吃糕點,等媽媽回來的話,就能得到更大份的糕點!”然后媽媽佯裝出門。客廳里裝有攝像頭,全程記錄下孩子的各種掙扎糾結。
該節(jié)目的創(chuàng)意據(jù)說來自于一個非常出名的實驗,相信大家都看過這個實驗的結論:經過多年跟蹤,當時實驗中因為堅持等待而成功贏得兩顆糖的那組孩子,長大后都非常成功;忍不住吃掉糖的孩子,人生都很失敗。
我不無擔憂地說:“如果是咱家孩子,我用鼻尖都能猜到,肯定在我走后直接拿了就吃!這樣一沒耐性,二不懂籌劃‘未來,以后怎么辦呀!”
話音剛落,果爸將車拐進了路邊的臨時停車點,看了我好幾秒。直到我涌起一臉詫異,他才開始慷慨陳詞。
果爸嚴厲地駁斥了這個電視節(jié)目和所謂的實驗。一個孩子,懂什么叫“未來”?簡單的頭腦才是正常孩子的頭腦,讓孩子為了現(xiàn)在吃糖還是等下吃糖百般糾結,他認為就是一種精神虐待。他認為,無論是節(jié)目制作人還是專家,甚至我,都已經給孩子預設了一個“正確的行為”,那就是拒絕眼前誘惑,以謀取日后更大利益。而這,明明是成人世界最典型的功利思維!孩子是單純的,他們表達自己想的、要的,從不隱藏。而我們大人,作為連接孩子與世界的媒介,做了什么?我們設計了他們!
果爸繼續(xù)開車了。之后的路上,我一邊反省一邊感慨。果爸說得對,孩子的幸福光陰就這么幾年,為什么不讓他們單純快樂地長大,硬要提前把世界狡黠的一面展現(xiàn)給他們看?往小了說,這是大人挖了一個坑,等著看孩子出丑;往大了說,就是大人開了一堂課,教孩子用更復雜的眼光對待世界——
我們等于用一顆糖,換走了孩子的純真、善良以及信任。
一顆糖重要還是一顆心重要?我們不是小孩子,沒理由連這個都不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