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_非亞
寫在前面
text_非亞
作為兩個獨立的行政省區(qū),位于中國南方的廣東、廣西,除了地緣上的相互依存之外,在經濟文化上,還具有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新時期以來,尤其是90年代以來,兩廣之間除了經濟往來之外,在文化上也具有廣泛的交往。從八九十年代開始,有關詩歌的交流,在兩廣詩人之間就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早年廣州的《面影》詩刊,就出現過廣西詩人的身影,廣西已經??摹赌蠂妶蟆罚?995年也曾推出過《面影》詩人群的作品,而最近一期《作品》雜志則在民刊一欄推出來自廣西《自行車》;作為經濟發(fā)達的一極,廣西有不少詩人來到了廣東,在那里生活和寫作,比如90年代的楊克、安石榴、黃詠梅,2000年以后的沐羊、小猛、李雙魚、朱穎、李福登等人;而先后到廣東工作,再返回廣西的詩人也有不少,比如烏丫、張弓長、韋建昭、黃彬等人,廣東詩人羽微微近年來則一直生活在緊鄰廣東的梧州;由于地緣空間鄰近,文化相似,兩廣詩人私下之間的交流和走動還算比較頻繁,不過上升到更深層次更廣闊的交流,似乎只是近年才有的事情;去年,在廣州,通過民間的力量,兩廣詩人之間有了第一次面對面的碰撞,通過面對面的研討和作品集結,讓彼此有了相互打量、交流的機會,這種交流,對于兩廣詩歌的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緣的關系,廣東自古以來一直處于開放的前沿,這種開放也導致廣東文化的多元性、開放性甚至革命性,而廣西,相對來講各方面都要滯后一些。比如體現在詩歌上,在當代詩歌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1986年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展”的生發(fā)地就位于廣東;深圳這個新生的城市,包括廣州、東莞等地,在后來,容納了南來北往不少詩人;經濟的發(fā)展,對外交流的頻繁,也促進了廣東詩歌的發(fā)展,民刊及詩人眾多,傳媒發(fā)達,文學獎項引人注目,而敢干敢為的廣東精神,在詩歌上也同樣具有令人矚目的表現。
廣西,現代詩歌的發(fā)展從80年代楊克那一輩開始起步,擺脫了民歌山歌羈絆的廣西詩歌,沖出十萬大山,開始向更為鮮活的當代詩歌靠攏,80年代末《揚子鱷》的誕生,90年代初《自行車》的出現,到現在廣西各地出現的多個詩歌群落(比如北流的《漆》、柳州的《麻雀》等等),不同維度和方向的寫作,都極大地豐富了廣西當代詩歌的空間,而從2006年開始,《廣西文學》在“切片展”基礎上推出的“廣西詩歌雙年展”,則是對廣西詩歌發(fā)展的一種回應。
盡管如此,在更大的范圍內,廣東、廣西的詩歌,仍然面臨著如何在彼此的交流中進一步提升和突破自身的問題,不一定是影響力的擴大,而是詩歌寫作實實在在的進步;詩人如何面對這個時代,發(fā)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如何讓自己的寫作,從生命的內部生發(fā)出來,具有更加強烈的個性和豐富性,如何將個人生活和本土文化,轉化為一種新的藝術自信,如何在復雜的現實面前,保持一種警醒的良心、堅定和自覺,仍然是值得詩人思考的問題;相信通過一種積極的碰撞和交流,相互之間觀照、批評、啟發(fā)和借鑒,將有助于兩廣詩人寫作的提升和視野的開拓。
出現在冊子上的,主要是本次與會詩人的作品,受經費的限制和盡可能輪流參加的原則,一些詩人的名字并沒有出現在集子之中,但內在的作品,仍然可以看出兩廣詩歌發(fā)展的一些苗頭;作為一種交流,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能加深兩廣詩人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并以此為契機,帶動一種新的南方現代詩歌的突破和發(fā)展……
2014/10/28,南寧2014/10/28,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