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近代中國民族精神的鮮明主題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西方國家紛紛完成工業(yè)革命的時候,由于清政府的閉關(guān)鎖國,腐敗無能,曾經(jīng)占全球GDP總量三分之一的天朝大國,就像一頭病獅一樣成為西方列強(qiáng)蠶食的對象。西方列強(qiáng)野蠻入侵,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戰(zhàn)亂不已,人民饑寒交迫,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難。然而,苦難中孕育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經(jīng)歷血與火的洗禮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迅速升華。愛國主義成為近代中國民族精神的鮮明主題。
從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百余年間,面對錦繡山河破碎,面對“虎狼”環(huán)伺的積貧積弱,面對“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人民在國家和民族的巨大危機(jī)面前,奮起抗?fàn)?。從虎門銷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情到甲午海戰(zhàn)“撞沉吉野”的悲壯,從戊戌六君子血濺刑場“去留肝膽”的凜然正氣到五四運動風(fēng)起云涌“外爭國權(quán),內(nèi)懲國賊”的愛國洪流,從孫中山先生臨終勉勵“革命尚未成功”的愛國囑托到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愛國力量。英勇的中國人一次次舉起愛國主義的旗幟,前赴后繼,不斷奮斗。在為后輩留下悲痛記憶的同時,也留下了寶貴的愛國主義精神財富。
此時的愛國主義較之古代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克服了古代愛國思想中狹隘的民族矛盾模式,而代之以主權(quán)、人口、領(lǐng)土為要素的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從而形成了近代以民族國家為基礎(chǔ)的中華民族意識,和以“抗擊侵略、抵御外辱、求富求強(qiáng)、救亡圖存”為核心的愛國主義精神。
“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fàn)?,終于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