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河,宋磊剛,李增明,母春雷
(河北體育學院,石家莊 050041)
腘繩肌由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組成,其拉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常見于需要高速奔跑的運動項目,如田徑、足球、橄欖球等。國外研究顯示,足球運動員中腘繩肌拉傷占全部運動損傷的4.9%—23.8%;短跑運動員中有28.6%—38%發(fā)生過急性腘繩肌拉傷[1]。我國學者鄧衛(wèi)權等人對100名華東交通大學跳躍和短跑項目運動員的調查發(fā)現,所有運動員均有過腘繩肌拉傷,其中65% 的病例為較重或嚴重拉傷[2]。腘繩肌拉傷輕則耽誤教學、訓練和比賽,重則導致運動生涯的終止和其他后遺癥,因此對腘繩肌拉傷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預防損傷比傷后治療更為重要。故本研究擬對腘繩肌拉傷的可變危險因素進行篩選,尋找其拉傷可能的原因與機制,為其拉傷的預防提供理論支持,亦可為拉傷的治療開闊思路。
有研究表明,有腘繩肌拉傷史人群的腘繩肌再次拉傷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沒有腘繩肌拉傷史者[3-6]。故本研究決定將有腘繩肌拉傷史的與沒有腘繩肌拉傷史的人群進行對比,尋找其差異,分析其原因,為腘繩肌拉傷的預防指明方向。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河北省體育運動學校28名學生,依據是否發(fā)生過腘繩肌拉傷,將其分為兩組:未受傷組和受傷組。其中未受傷組18人,他們沒有腘繩肌拉傷史或任何其他的腿部損傷史;受傷組10人,他們有過一次或多次單側腘繩肌拉傷史,但在參加測試前已沒有任何癥狀和體征,均能正常進行運動訓練。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用Biodex System-3型等速肌力測試系統,對兩組學生兩膝關節(jié)進行屈伸測試,得到兩組學生的腘繩肌峰力矩、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股四頭肌峰力矩、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股四頭肌峰力矩/腘繩肌峰力矩(Q/H)。測試時,受試者坐位,髖關節(jié)曲屈90°,上半身固定。膝關節(jié)的運動范圍為110°。當膝關節(jié)伸直時為解剖學零角度位置,完全曲屈時為110°。固定測試側大腿以限制膝關節(jié)的任何側方運動,只允許其進行屈伸運動。兩條腿的測試順序隨機,測試速度為60°/s,重復4次,取最優(yōu)值。
對所測得數據用統計軟件SPSS for Windows 19.0中文版進行分析,采用T 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為P<0.01。
未受傷組雙側股四頭肌峰力矩、腘繩肌峰力矩、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均無明顯差異(表1)。
表1 未受傷組兩側峰力矩、最佳力矩角度對比
受傷組雙側股四頭肌峰力矩、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無差異;傷側腘繩肌峰力矩小于健側(P<0.05),而傷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大于健側(P<0.01)(表2)。
表2 受傷組兩側峰力矩、最佳力矩角度對比
受傷組傷側的股四頭肌峰力矩與腘繩肌峰力矩比值(Q/H)大于自身健側及未受傷組的雙側的Q/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3)。
表3 未受傷組與受傷組Q/H 對比
腘繩肌拉傷的危險因素分為不可變因素和可變因素[7]。不可變因素指通過訓練不能改變的因素,如人種、年齡、肌肉的解剖學結構、損傷史等;可變因素指通過訓練可以改變的因素,包括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疲勞、柔韌性差、力量不平衡等。本研究主要探討腘繩肌拉傷的可變危險因素。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會比較僵硬,對拉長的抵抗增加,在此情況下,如果運動員試圖進行快速的離心收縮,肌肉更可能被撕裂[8],因此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對預防腘繩肌拉傷是十分必要的。當運動員疲勞時,其運動控制能力開始下降[9],這會增加起穩(wěn)定作用的肌肉的負擔,腘繩肌將承受更大的負荷[10],隨著負荷的不斷增加,將會導致其發(fā)生損傷,因此減少訓練時間或中斷比賽以降低運動員的疲勞程度能夠減少腘繩肌的拉傷。柔韌性差是眾所周知的導致拉傷的因素之一,但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故仍然不能確定柔韌性差是否與腘繩肌拉傷相關。力量不平衡是指兩側下肢腘繩肌力量不同,或膝關節(jié)伸肌力量和屈肌力量存在差異。Croisier等研究認為,等動力量不平衡是導致腘繩肌拉傷機率升高的因素之一,而恢復力量平衡將會減少肌肉拉傷的發(fā)生[11]。但Bennell等人研究認為,力量不平衡與腘繩肌拉傷風險的增加無顯著相關[12]。
本研究發(fā)現,未受傷組左側股四頭肌峰力矩為238.9±1.7N·m,右側股四頭肌峰力矩為236.3±8.1N·m,左右對比,左側股四頭肌峰力矩較大,但沒有統計學意義;未受傷組左側腘繩肌峰力矩為131.6±5.4N·m,右側腘繩肌峰力矩為132.9±4.8N·m,左右對比,左側腘繩肌峰力矩較小,但沒有統計學意義。受傷組傷側股四頭肌峰力矩為209.1±15.7 N·m,健側股四頭肌峰力矩為211.4±16.3 N·m,左右對比,傷側股四頭肌峰力矩較小,但沒有統計學意義;受傷組傷側腘繩肌峰力矩為113.3±8.1N·m,健側腘繩肌峰力矩為120.2±8.3N·m,左右對比,傷側腘繩肌峰力矩較小,P<0.05,有顯著性差異。受傷組兩側腘繩肌峰力矩存在差異,兩側股四頭肌峰力矩沒有差異,未受傷組兩側腘繩肌峰力矩和股四頭肌峰力矩均不存在差異,這說明受傷組兩側腘繩肌力量不均衡可能是腘繩肌拉傷的原因之一。
另外,未受傷組左側Q/H 為1.82±0.03,右側Q/H為1.78±0.03;受傷組傷側Q/H 為1.85±0.08,健側Q/H為1.76±0.05。經過檢驗,未受傷組左側、右側、受傷組健側的Q/H 與受傷組傷側相比較,P<0.05,均有顯著性差異;而未受傷組左側、右側和受傷組健側Q/H 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受傷組傷側股四頭肌與腘繩肌力量不平衡是腘繩肌拉傷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發(fā)現,未受傷組左側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為70.8±1.8°,右側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為67.4±1.4°,左右對比,左側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較大,但沒有統計學意義;未受傷組左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為29.7±1.6°,右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為27.4±1.3°,左右對比,左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較大,但沒有統計學意義。受傷組傷側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為66.9±1.9°,健側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為67.2±2.0°,左右對比,傷側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較大,但沒有統計學意義;受傷組傷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為39.6±2.6°,健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為29.6±1.6°,左右對比,傷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較大,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受傷組傷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明顯大于健側,兩側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沒有差異,未受傷組兩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和股四頭肌最佳力矩角度均不存在差異。這表明,受傷組傷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較小是腘繩肌拉傷的原因之一。傷側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較大,意味著傷側腘繩肌在達到峰力矩時腘繩肌長度較短。當腘繩肌被拉長超過其最佳力矩角度時,肌原纖維內比其他肌節(jié)長的肌節(jié)會優(yōu)先占用長度變化,并被迅速拉長,直到增大的相反張力使這個運動停止[13]。也就是與這個位于長度—張力曲線下降支范圍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區(qū)域,在這個長度范圍內易發(fā)生損傷和疼痛[14]。在離心收縮中被牽拉的速度和力量大小是次要因素[15]。從腘繩肌工作角度的范圍來講,如果最佳力矩角度較大,其位于不穩(wěn)定區(qū)域的角度范圍就越多,其損傷的危險性也就越大。有研究顯示,向心練習傾向于減少肌纖維的肌節(jié)數量,因此使肌肉在最佳力矩角度時長度變短,導致肌肉在離心收縮過程中細微損傷和酸痛的敏感性增加[16-17]。故應當在訓練中增加腘繩肌的離心練習,改善其最佳力矩角度,預防損傷的發(fā)生。
(1)力量不平衡是腘繩肌拉傷的危險因素,建議合理安排力量訓練,使其左右力量、膝關節(jié)屈伸力量平衡,以達到預防腘繩肌拉傷的目的。
(2)腘繩肌最佳力矩角度過大也是腘繩肌拉傷的危險因素之一,建議加強腘繩肌離心練習以改善其最佳力矩角度,預防損傷的發(fā)生。
(3)本研究受試者樣本量較小,建議進行不同運動項目和不同人群的大樣本量研究,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1]Bahr R,Engebretsen L.Sports injury prevention:Olympic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M].Chennai:Charon Tec Ltd,2009.
[2]鄧衛(wèi)權,郝君,霍焱.高校跑、跳類運動員股后肌群拉傷原因及預防對策[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4,21(3):123-126.
[3]Thelen D G,Chumanov E S,Best T M,et al.Simulation of biceps femoris musculotendon mechanics during the swing phase of sprinting[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7(11):1931-1938.
[4]Orchard J,Marsden J,Lord S,et al.Preseason hamstring muscle weakness associated with hamstring muscle injury in Australian footballers[J].Am J Sports Med,1997,25(1):81-85.
[5]Seward H,Orchard J,Hazard H,et al.Football injuries in Australia at the elite level[J].Med J Aust,1993,159(5):298-301.
[6]Verrall G M,Slavotinek J P,Barnes P G,et al.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hamstring muscle strain injury:aprospective study with correlation of injury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Br J Sports Med,2001,35(6):435-439.
[7]Clark R A.Hamstring injuries:Risk assessment and injury prevention[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8,37(4):341-346.
[8]Croisier J.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hamstring injuries[J].Sports Med,2004,34(10):681-695.
[9]Worrell T W.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amstring injuries:an approach to treatment and preventative measures[J].Sports Med,1994,17(5):338-345.
[10]Baratta R,Solomonow M,Zhou B H,et al.Muscular coactivation:the role of the antagonist musculature in maintaining knee stability[J].Am J Sports Med,1988(16):113-122.
[11]Croisier J L,Ganteaume S,Binet J,et al.Strength imbalances and prevention of hamstring injury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aprospective study[J].Am J Sports Med,2008,36(8):1469-1475.
[12]Bennell K,Wajswelner H,Lew P,et al.Isokinetic strength testing does not predict hamstring injury in 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ers[J].Br J Sports Med,1998,32(4):309-314.
[13]Morgan D L.New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muscle during active lengthening[J].Biophys J,1990,57(2):209-221.
[14]Proske U,Morgan D L.Muscle damage from eccentric exercise:mechanism,mechanical signs,adapt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J Physiol,2001,537(pt2):333-345.
[15]Talbot J A,Morgan D L.The effects of stretch parameters on eccentric exercise-induced damage to toad skeletal muscle[J].J Muscle Res Cell Motil,1998,19(3):237-245.
[16]Whitehead N P,Allen T J,Morgan D L,et al.Damage to human muscle from eccentric exercise after training with concentric exercise.[J].J Physiol,1998,512(pt2):615-620.
[17]Gleeson N,Eston R,Marginson V,et al.Effects of prior concentric training on eccentric 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J].Br J Sports Med,2003,37(2):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