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隆彬
斯大林之女與克里姆林宮的角力
◎徐隆彬
斯維特蘭娜生于1926年2月28日,是斯大林唯一的女兒,斯大林和妻子阿里盧耶娃把她視作掌上明珠。1932年11月8日阿里盧耶娃自殺身亡后,斯大林對這個在6歲半便失去母親的小女兒給予了更多的父愛。在母親去世后的整整10年里,這對父女的關系顯得融洽而親密。
1941年冬,斯維特蘭娜從外國雜志上得知了母親死亡的真相——并非像家人一直告訴她的那樣是因病而死,而是自殺。這件事對她震動很大,也改變了她對父親的看法。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身上有什么東西被摧毀了,也摧毀了我對父親的意見、意志、每一句話的絕對服從……”
由于這個緣故,也因為青春期來臨,斯維特蘭娜開始變得有些叛逆,父女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沖突接連發(fā)生。
中學畢業(yè)后,斯維特蘭娜打算報考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因為她喜愛文學,且老師也建議她學習語文。不料卻遭到了父親的反對,女兒雖極不情愿,但為了不致與父親鬧僵,還是于1943年秋進入了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次年春天,正讀大一、剛滿18歲的斯維特蘭娜與她中學時期的同學、當時正就讀于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莫羅佐夫(猶太人)結了婚。對于這樁婚事,斯大林雖不滿意,但也沒有執(zhí)意反對。1947年春,這對結婚剛三年的年輕夫妻因感情破裂而離異。
離婚后,斯維特蘭娜又感到了孤獨,而她那個不能與外界接觸、猶如孤立城堡般的家更讓她感到憋悶和煩躁。為了排解心中煩悶,她經常到原蘇共中央第二書記日丹諾夫的家中做客,由此與日丹諾夫的兒子尤里·日丹諾夫有了較多接觸。1949年春兩人登記結婚。斯大林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1952年斯維特蘭娜再次離婚。斯大林對此雖感到惋惜,卻未加阻攔。然而,1953 年3月2日,斯維特蘭娜突然被從課堂上叫到處于彌留之際的父親身邊。她后來寫道:那幾天,“我愛父親是那樣強烈和溫柔,勝于我一生中的任何時候”。
斯大林逝世后,蘇聯(lián)政府為了安慰死者家屬,于1953年3月21日作出決定,給予斯維特蘭娜及其子女如下物質幫助:(1)把沃倫斯科耶別墅及其服務設施送給斯維特蘭娜一家無償使用;(2)給予每月4000盧布的臨時生活補助;(3)可隨時從部長會議汽車基地叫車。當天,斯維特蘭娜致信時任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一方面對政府的“同情和關心”表示感謝,另一方面表示自己無權享有這些待遇,因而拒絕接受。但蘇聯(lián)政府堅持認為,特殊待遇不能取消。11年后——1964年11月17日,斯維特蘭娜又致信時任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的柯西金,再次請求收回給她一家的特殊待遇??紤]到一個月前赫魯曉夫剛被廢黜,斯維特蘭娜擔心剛剛上臺執(zhí)政的新領導可能會對她此時提出這個問題產生誤解,所以在信中又特別寫道:我“不想讓人把我的行動理解為某種示威”,“懇求您,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正確地理解我,不要拒絕我的可能有些特別的請求”。
盡管如此,柯西金在收到這封信后,還是派人同斯維特蘭娜進行了這樣的談話:“我們從來還沒有聽說過有別墅還不要的事。相反,人家還求之不得呢!你們這是怎么啦?這造成一種印象,就像用這種形式向新政府抗議似的。”“當我們認為必要的時候再向你們收回別墅好了?,F在你們盡管用,別再提這個問題了?!彼咕S特蘭娜一家只好繼續(xù)使用該別墅。
從1953年春開始,由于斯大林的去世,蘇聯(lián)社會進入了“解凍”期,歷史上的一些冤假錯案陸續(xù)得到了平反,斯維特蘭娜的一些親戚也走出了牢房,紛紛向她訴說了自己的冤情和在監(jiān)獄所遭受的非人待遇。這些都對她震動很大,她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待父親統(tǒng)治下的那段歷史。因此,1956年2月末,她在讀過米高揚交給她的、尚未向各級黨組織傳達的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批判她父親的“秘密報告”后,并未作出如當局所料的那種激烈反應,而是平靜地對米高揚講道:“遺憾的是,這一切都像是真的……”一年半之后——1957年9月,她把自己的姓改成母姓“阿里盧耶娃”。
在父親去世后的10年間,由于蘇聯(lián)當局對“斯大林問題”的熱度始終不減,而在對他的評價上又忽高忽低,時褒時貶,斯維特蘭娜越發(fā)感到了作為斯大林女兒的巨大精神壓力,以致彷徨苦悶。1962年春,她在莫斯科東正教堂接受了洗禮,并坦言:“我感到這是我內心的需要,教條于我無大意義?!?/p>
1963年冬,斯維特蘭娜愛上了來莫斯科治病的印度共產黨員勃拉哲士·辛格。辛格比斯維特蘭娜大17歲,已近花甲之年,而看起來又比實際年齡老出不少,且病得“似乎一陣風能把他刮倒”。兩人的結合固然令人意外,可更讓人不曾料到的是,此事竟導致了斯維特蘭娜與蘇聯(lián)當局一次又一次的沖突。
1965年4月7日,斯維特蘭娜開始與辛格同居。5 月3日,兩人來到了莫斯科的一家婚姻登記所,詢問登記所需的材料和手續(xù)。不料第二天斯維特蘭娜就被召到了柯西金的辦公室。這位政府首腦對她勸阻:您,一位又年輕、又健康的婦女,難道就不能在咱們這里找一個健壯的年輕人?您要這個病歪歪的老印度教徒干什么?不行,我們大家都堅決反對。我們勸您別去辦理婚姻登記,我們也不允許?!耙驗橐歉鶕伤涯鷰У接《热ピ撛趺崔k?”
1966年10月,病情急劇惡化的辛格意識到自己來日無多,向斯維特蘭娜表達了想死在印度的愿望,斯維特蘭娜遂寫信給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請求允許她把辛格送回自己的故里,信中表示她在印度不會呆很久。代替總書記作答的是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又一次拒絕了斯維特蘭娜的請求。
10月31日辛格在莫斯科病逝。11月3日,斯維特蘭娜分別致信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請求允許她把丈夫的骨灰送到印度他的家人那里。信中保證:“旅行只需7-10天,不會再多?!背煞虻闹蹲印《韧饨徊块L迪內希在印度首都德里的家和丈夫在恒河岸邊的老家卡拉康卡村外,“我什么地方也不去。除了最親近的親屬以外,我誰也不見。我向您保證,從政治立場方面絕不會發(fā)生任何可受指責的事情?!?/p>
11月4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在通過電話表決后作出了如下決定:
同意阿里盧耶娃·斯維特蘭娜的請求,批準她赴印度逗留7天。
責成謝米恰斯內(克格勃主席)同志派兩名工作人員陪同她前往印度。責成別涅季克托夫(蘇聯(lián)駐印度大使)同志在他們在印度逗留期間給予幫助。
當天,柯西金把斯維特蘭娜召去作了5分鐘的談話,告訴她中央決定準許她出國,但條件是不得和媒體接觸。
11月11日,斯維特蘭娜拿到了出國護照。在出國之前,斯維特蘭娜并無居留印度的打算,只是想按照簽證期限在那里逗留一個月。但12月25日這天她在見到迪內希后卻突然提出她想留在印度,并請他提供幫助。迪內希答應為她效力。第二天,斯維特蘭娜寫信給蘇聯(lián)大使館,宣稱她要在卡拉康卡村住到1月18日,因為她的簽證是一個月,至1月20日才到期。接著她讓翻譯卡西洛娃回德里,向大使館轉交此信。自此,她擺脫了政府派來的這位女翻譯。
在卡拉康卡村的這些日子里,斯維特蘭娜與辛格的親人及其鄰居相處得很融洽,并毫不隱諱地向他們表達了她想留在印度的愿望。他們?yōu)榇烁械礁吲d,并紛紛為她出謀劃策,認為她可以到美國大使館申請避難,待有了美國護照后再長住印度。這個主意對她啟發(fā)很大。
幾經波折,來到美國使館后,斯維特蘭娜講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提供了相關的證件,請求美國人幫她實現自己的心愿。美國人則要求她寫一份包括簡歷在內的聲明。美國人認為,當務之急是幫斯維特蘭娜盡快離開印度,但并不急于讓她進入美國,因為她目前的決定有可能是出于一時的沖動。因此,不如先讓她到中立國家呆一段時間。
蘇聯(lián)駐印度使館發(fā)現斯維特蘭娜失蹤后,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外國報刊對斯維特蘭娜出逃一事作了各種各樣的報道和評論,感到臉面盡失的蘇聯(lián)當局遂通過塔斯社發(fā)表了為自己打圓場的消息:“斯·阿里盧耶娃打算在國外住多長時間——這是她個人的事情?!?/p>
斯維特蘭娜在瑞士逗留了一個半月,美國國務院派原美國駐蘇聯(lián)大使喬治·凱南等人同她進行了長談,對她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了解。斯維特蘭娜除一再表示她“決定永不返回蘇聯(lián)”外,還表示愿在美國出版她的《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一書。最后,她獲準于4 月21日飛往美國。
“紅色公主”背叛自己的父親和國家,這使斯維特蘭娜立刻成了新聞人物。她自己也表現得十分活躍。4月21日剛在紐約機場走下飛機,便和等候在那里的記者見了面。幾天后,她舉行了記者招待會,講了蘇聯(lián)人是怎樣生活的,她是如何拋兒別女、脫離自己的祖國的。美國和歐洲的一些電視臺對這次招待會進行了報道,在蘇聯(lián)當局眼中,這是一場反蘇反共的強大攻勢。作為對這一攻勢的回擊,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6月25日舉行的聯(lián)合記者招待會上講道:“斯·阿里盧耶娃是個精神上不穩(wěn)定的人,她有病。對那些企圖在政治上利用她的人,我們只能表示惋惜?!蹦箍频摹段膶W報》則發(fā)表文章稱,斯維特蘭娜從來就是個“歇斯底里病患者和偏執(zhí)狂”。其實,斯維特蘭娜把這次出走看得很簡單,她只是想擺脫父親的陰影,只是想要過徹底自由的、沒有束縛的生活。
除了與美國各方面人士接觸外,斯維特蘭娜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她《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一書的出版上,經過與多家出版社交涉,終于與他們達成了在1967年10月底用幾種語言出版該書的協(xié)議。這一消息發(fā)布后,蘇聯(lián)方面深感不安,因為該書的出版時間恰值十月革命50周年前夕。
其實5月份,蘇聯(lián)當局就已從斯維特蘭娜在莫斯科的一位朋友那里查抄了這部書稿的復寫件,里面寫的主要是家庭瑣事,雖對斯大林有些貶損,但更為斯大林作過開脫,認為貝利亞是實施殘暴鎮(zhèn)壓的罪魁禍首,而她父親只不過是受到了貝利亞的蒙蔽。無論如何,它對斯大林及蘇聯(lián)陰暗面的揭露遠未超過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的程度。盡管如此,蘇聯(lián)當局還是認為,此書在西方出版后必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惡意炒作,而這無疑會對恰在此時舉行的十月革命50周年慶典帶來不利影響。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時任蘇聯(lián)克格勃主席的安德羅波夫決定設法讓這部書稿提前數月面世,這樣當50周年慶典舉行時,由此書的出版所引起的喧鬧便已趨于平息。為此,他命人把查抄到的書稿復寫件交給了與克格勃關系密切的英國記者維克托·路易,并讓這位記者在克格勃人員的配合下向斯維特蘭娜的子女強行索要家庭照片。隨后,路易以不太高的價格將書稿復寫件和家庭照片賣給了英國弗萊貢出版社,接著又賣給了西德《明鏡》畫刊。8月初,附有家庭照片的該書已經上市,而《明鏡》畫刊也開始連載這部書稿和照片。斯維特蘭娜雖在事后打贏了與“盜版者”的官司,且將她的“正版書”的出版時間由原定的10月底爭取到了10月初,但安德羅波夫的目的已基本達到。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出版后,斯維特蘭娜又開始了她的第二本書——《僅僅一年》的寫作。該書講述了她自1966年12月至1967年12月整整一年的出逃經歷,同時也談到了蘇聯(lián)的某些歷史問題。與她的第一本書不同,這本她出逃后在美國人影響下寫成的書,字里行間流露著對蘇共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lián)的不滿。
1969年秋此書在美國出版后,西方國家馬上將其作為重磅炮彈,掀起了又一輪反蘇浪潮,而且宣稱斯大林的一切做法都是從列寧那里繼承來的,“恰恰正是列寧應當對在蘇聯(lián)發(fā)生的一切承擔責任”。而此時蘇共中央正在緊鑼密鼓地部署紀念斯大林誕辰90周年(1969年12月)和列寧誕辰100周年(1970年4月)的活動。
面對這種情況,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于1969 年12月19日作出決定,因斯維特蘭娜“犯有敗壞蘇聯(lián)國籍這一稱號的過錯”,剝奪她的蘇聯(lián)國籍。
因《僅僅一年》的出版引起的喧囂漸漸平息后,斯維特蘭娜也開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她的生活之路依然充滿坎坷。1970年4月,她和剛認識了三個星期的美國建筑師彼得斯匆匆結婚,第二年45歲的她生下了女兒奧爾加。但在孩子只有半歲多的時候,夫妻關系便出現了危機,她先是帶著女兒與彼得斯分居,后又于1973年5月辦理了離婚手續(xù)。此后,她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教育女兒身上。
她對蘇聯(lián)雖仍采取敵視態(tài)度,并于1978年11月宣誓加入美國國籍,且登記為美國共和黨黨員,接著又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蘭娜·彼得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美國人對她的虛情假意也越來越感到厭惡,越來越覺得“兩個超級大國是如此相似,無論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于是,她于1982年8月帶著奧爾加離開美國,移居英國。
1982年底,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去世。新任總書記安德羅波夫執(zhí)政后,采取了一些緩和美蘇關系的措施,也解除了移居西方的斯維特蘭娜與國內接觸的禁令,斯維特蘭娜遂得以與在莫斯科的兒子通話。通話中,兒子表示希望她回國,因為“我們需要你”。
對西方世界的失望和對國內親人的思念以及兒子所表示的希望,使斯維特蘭娜終于作出了返蘇的決定。1984年9月,她向蘇聯(lián)駐英國大使館提出了回國申請。
蘇聯(lián)政府對斯維特蘭娜的這一決定感到高興,因為這不僅意味著這位叛逃者迷途知返,而且也非常有利于蘇聯(lián)的對外宣傳,不僅馬上批準了她的回國申請,而且在她帶著女兒回國后還給予了她們一系列政治和生活方面的待遇:立即恢復了斯維特蘭娜的蘇聯(lián)國籍,給她發(fā)放退休金、安排住房、配備汽車;給予她的女兒奧爾加蘇聯(lián)公民權,安排她入校就讀。
斯維特蘭娜回國后也做了一些讓克里姆林宮滿意的事情。她對西方國家尤其是對美國進行了譴責,“我在自由的國度沒有一天是自由的”——這句話和她當初逃離祖國的舉動一樣,再次讓全世界震驚。她還對位于斯大林故鄉(xiāng)的斯大林紀念館投入了很大熱情,親自設計了其中一個展廳,并把她掌握的部分斯大林遺物拿來展出。
但蘇聯(lián)當局雖看起來對她百般照顧,實際上仍把她視作特殊而敏感的人物,對她放心不下。如她所言:“我一回來,美國護照就被收走了。開始指示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此外,當局還暗中派人對她進行監(jiān)視……斯維特蘭娜再次決定離開蘇聯(lián)。1985 年12月她給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寫信說:“由于我們來蘇聯(lián)的目的未能達到,而且我家里的人同我們合不來,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再呆下去。我們情愿離開?!?/p>
戈爾巴喬夫當局覺得,如果進行勸阻,此事又會鬧得沸沸揚揚。何況奧爾加在18歲以后有理由要求返回美國,成為美國公民。加上斯維特蘭娜并沒有說她決定離去的原因是因為對蘇聯(lián)現政府的不滿,那么,就遂她所愿,由她去吧。
1986年4月,斯維特蘭娜帶著奧爾加離開蘇聯(lián)重返美國定居?;氐矫绹?,她否認了她在莫斯科發(fā)表的對美國的那些譴責之詞。1988年4月22日,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fā)布政令,同意斯維特蘭娜和女兒奧爾加放棄蘇聯(lián)國籍。3年之后,蘇聯(lián)解體。
晚年的斯維特蘭娜孤身獨處,默默無聞。2011年11月22日,她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病逝。
去世之前,她曾這樣對人感嘆:“我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傾訴,更不堪活下去?!比欢够盍?5歲。
(原載《讀報參考》2014年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