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榮方
一則西方寓言說:一條小溪遇到另一條小溪,它們曾是親密的伙伴。前者得意地對后者喊道:“怎么,老弟,你還是老樣子!還是那么淺,流得還是那么慢!看看我吧,你難道不慚愧?不久前我還和你一樣,可現(xiàn)在我已變成大河啦!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和多瑙河或萊茵河媲美,只要好心的雨滴不斷地降下。它們已讓我的水漲到岸上,但它們卻沒幫你?!绷硪粭l謙卑的小溪答道:“你說得很對,你已經(jīng)漲成大河了,可依我看,你也變得有些狂暴和渾濁了。我則滿足于我的清淺?!?/p>
這則寓言可作多種解讀,我這里把傲慢的小溪比作發(fā)跡的富人(也包括一些貴人),暴發(fā)的富貴者多伴隨渾濁與不仁,與變成大河的小溪一樣,這是自然的過程,明眼人一看便知。清慎自守者原不羨濁富(貴),猶如小溪之自甘清淺。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少富貴者,也即漲成大河的小溪,往往不僅要擴展其大,還欲兼得小溪之清。你看世間有些豪貴競相求取“發(fā)明家”、“藝術(shù)家”、“收藏家”、“大慈善家”之名,欲憑借其有權(quán)、有錢通吃一切!他們沽名釣譽,無所不用其極,由海內(nèi)而海外,然河未見清而濁穢愈甚,美譽未添而憎聲四起矣。
有些人以為今日商品社會,無物不為商品,“發(fā)明家”、“藝術(shù)家”、“收藏家”、“大慈善家”之類的頭銜與美譽同樣可以用錢、權(quán)獲致。事實上今日用錢、權(quán)去獲取什么“家”、什么“會長”、什么“學(xué)位”、什么“獎”的,也多到不可勝數(shù)。
然而西塞羅早就說過:“市場上能買到的榮光是什么樣的榮光?”蒙田接著說:“那是以下流手段并不顧價錢如何低賤而收買的榮光。如此獲得榮譽正是破壞榮譽?!?/p>
既富貴矣,而欲獲取榮名,不是不可以,但猶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富貴者欲取榮名,更須遵道循道。其道謂何?若欲取“慈善家”之名,則須勵品積德、不懈為善也。讓榮名成為某種自然的果實,成為辛勤的春種、夏耘后的自然收獲物。
如果以錢、權(quán)來竊取“發(fā)明家”、“攝影家”、“書法家”、“慈善家”等“榮名”,目的不過是為斂財或滿足其他邪念,如此求名竟也能得逞一時,則這類人物對社會的危害極巨,有位德國哲學(xué)家說過:“最令國民泄氣的,莫過于見到有人享有不該享有的榮譽?!?/p>
事實上,非分的求名者離德行甚遠,即使障眼得法,暫時得計,也常如過眼煙云,難以持久,因為群眾的眼睛雪亮,他們的名不副實必將被揭,最終成為眾人嗤笑、詆毀的對象,如蒙田所言者也。王立軍、武長順這樣的“發(fā)明家”,胡長清這樣的“書法家”成為市井笑料,為人不齒,就是例子。
【原載2014年10月25日《新民晚報·夜光杯》】
插圖 / 評獎經(jīng)濟 / 陶小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