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璽
電子喉鏡與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
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的療效對比
王守璽
目的 探討電子喉鏡與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60例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觀察組采用電子喉鏡下微波治療。隨訪半年, 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 對照組總有效率83.3%, 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20.0%、16.7%, 觀察組分別為3.3%、3.3%, 對照組的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高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子喉鏡微波治療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 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電子喉鏡;鼻內(nèi)鏡;微波治療;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急癥。導致鼻出血的原因較多, 主要包括全身原因和局部原因。全身原因主要為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急性發(fā)熱性感染、出血性疾病和血液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1];局部原因包括炎癥、損傷、異物、鼻中隔偏曲、腫瘤等。如果反復多次出血或一次出血量較多, 極易導致貧血, 重度者可導致失血性休克。大部分患者出血部位為鼻腔底、中鼻道及下鼻道后部, 主要由于下鼻道后部的靜脈叢具有表淺、擴張及扭曲等特點, 即鼻后側靜脈曲張癥所致。鼻后部出血, 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通過前鼻鏡下檢查難以窺及出血點, 該病癥的出血量多, 危險性較大。對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 如前、后鼻孔填塞及對有關動脈的栓塞術、結扎術等[2], 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還可導致危及生命的多種并發(fā)癥。近年來, 電子喉鏡與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鼻出血備受關注。通過鼻內(nèi)鏡可直接找到出血點, 聯(lián)合微波灼燒可將出血點處鼻黏膜毛細血管充分破壞, 從根本上達到治療鼻腔出血的目的[3]。
電子喉鏡是檢查耳鼻咽喉疾病的新型診斷設施, 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反響, 它具有圖像清晰、檢查迅速、對患者刺激少, 簡便實用等優(yōu)點, 因此, 在臨床實踐中具有廣泛的臨床意義[4]。本院現(xiàn)對2013年1月~2014年4月治療的60例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患者分別采取電子喉鏡與鼻內(nèi)鏡進行微波治療, 療效確切, 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本院治療的60例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60例患者中男40例, 女20例, 年齡60~81歲, 平均年齡(68±5.6)歲。60例患者中20例合并高血壓, 30例合并糖尿病, 10例合并冠心病。全部患者在治療前均進行了常規(guī)檢查, 排除肝腎慢性疾病與血液病等,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鼻腔解剖異常、出血部位、原發(fā)病等)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 采用德國原裝Wolf鼻內(nèi)窺鏡及國產(chǎn)多功能微波治療儀(EBH-Ⅳ);觀察組采用OLYMPUS的電子喉鏡及國產(chǎn)多功能微波治療儀(EBH-Ⅳ)。
1.2.1 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 體位:一般采取仰臥位或半臥位 , 頭部稍偏向手術者側。麻醉 :用1%地卡因腎上腺素棉片局部麻醉黏膜表面, 然后將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注射進行麻醉。對出血處于靜止期的患者, 經(jīng)局部麻醉后, 首先采用0°鼻內(nèi)鏡, 一般能發(fā)現(xiàn)出血病灶。再用30°和70°進行鼻腔其他部位的檢查, 以排除其他的出血部位。局部浸潤麻醉后, 沿鼻底將微波環(huán)狀或針狀探頭送至下鼻道后部 , 先進行出血點燒灼 , 再進行表淺擴張靜脈燒灼, 使局部發(fā)生凝固,從而達到止血和預防再出血的目的。對出血處于活動期的患者, 在鼻內(nèi)鏡下由前向后用吸引管邊吸邊尋找出血點, 從而確定大致的鼻出血部位, 施行局部麻醉, 并適當加壓下鼻道后部沒有藥液的棉片, 抽除后再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并微波燒灼出血病灶。微波燒灼時間一般在5 s左右, 功率一般為50~70 W。
1.2.2 電子喉鏡下微波治療 首先對鼻腔黏膜采用1%的鹽酸麻黃素進行收縮, 然后在咽喉、鼻腔黏膜表面滴入1%地卡因溶液進行麻醉[5]?;颊卟扇∑脚P位, 治療人員站在患者頭部, 治療者右手握電子喉鏡的鏡體前端, 左手固定鏡管。將鏡管插入患者前鼻孔中, 經(jīng)由中鼻道深入患者鼻咽部, 找到出血部位, 并微波燒灼出血病灶。
1.3 療效評價標準[6,7]①無效:鼻腔黏膜下出血點及血性分泌物治療無改變, 局部出血癥狀無改善, 甚至加重;②有效:黏膜下出血點改善明顯, 局部黏膜發(fā)生少量血管擴張,鼻腔內(nèi)血性分泌物減少明顯, 不良反應少, 及時處理后消失;③痊愈:鼻腔黏膜下無出血點, 局部黏膜光滑, 鼻腔內(nèi)無血性分泌物, 無不良反應, 隨訪半年無再次出血。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 對照組總有效率83.3%, 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7, P< 0.05)。
2.2 復發(fā)情況、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的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20.0%、16.7%, 觀察組分別為3.3%、3.3%, 對照組的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高于觀察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9、6.57, P均<0.05)。
吳氏鼻鼻咽靜脈叢(Woodruff naso-nasopharyngeal venous plexus)是老年人下鼻道外側壁后部近鼻咽處有表淺擴張的鼻后側靜脈叢, 是鼻后部出血的主要來源。治療鼻出血的方法眾多, 各有優(yōu)缺點。施行鼻腔內(nèi)止血, 關鍵是找到出血點。鼻后部出血時通常前鼻鏡檢查不能發(fā)現(xiàn)出血部位[8]。由于鼻腔的解剖結構比較特殊, 無法直視其中后端出血, 給止血帶來極大的困難。傳統(tǒng)的止血方法是前后鼻孔或前鼻孔填塞,此種方法易損傷鼻腔黏膜, 痛苦大, 容易反復出血及感染。在進行紗條填塞或抽取時可能導致患者休克、虛脫, 老年人可能誘發(fā)心血管疾?。?], 尤其是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壓的老年人。明確出血的原因并找到出血點是鼻后部出血治療的關鍵。鼻內(nèi)鏡具有亮度強、視野清晰、可直視鼻腔內(nèi)大部分的隱蔽點, 從而明確出血點進行快速、有效的止血。鼻內(nèi)鏡為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的患者提供了一個損傷小 、痛苦小 、療效確切的檢查及治療手段 。
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 作用原理:瞬間使組織產(chǎn)生高溫, 達到組織凝固。微波治療具有強度易控制、定位準、不良反應少、治療時間短、輻射不受組織凝固的影響 、止血效果好等優(yōu)點。微波治療能將黏膜內(nèi) 、下血管同時凝固炭化,不易發(fā)生再出血。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 比傳統(tǒng)治療有明顯優(yōu)點, 具有止血快速、操作簡便、徹底、患者痛苦小、恢復時間短等特點, 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無法找到出血點, 不能順利止血, 增加復發(fā)率。由于部分異常的鼻腔結構, 存在鼻中隔偏曲骨質, 硬性鼻內(nèi)鏡不能插入進行檢查。但電子喉鏡可通過上方或下方窺到出血點, 并進行相應處理。
綜上所述, 電子喉鏡具有照明好、多角度、細小柔軟,且同時可吸引的優(yōu)點。在電子喉鏡下使用微波治療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 較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吳氏鼻鼻咽靜脈叢出血療效佳 , 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值得臨床推廣。
[1] 李健,駱瑩瑩,劉衛(wèi)衛(wèi).耳內(nèi)窺鏡與鼻內(nèi)窺鏡下治療鼻出血的比較.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1, 13(4):590-591.
[2] 葛圣蕾.頑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手術治療.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03, 9(1):57-60.
[3] 龍紅兵.鼻出血治療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右江醫(yī)學, 2011, 39(3): 359-362.
[4] 范大川,姚憲義,李慧軍,等.電子喉鏡窄帶成像技術在喉部病變診斷中的價值.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1, 25(3): 134-136.
[5] 張虹,衛(wèi)旭東.電子喉鏡診治耳鼻咽喉疾病的臨床應用體會.甘肅醫(yī)藥, 2012, 31(9):687-688.
[6] 姜俊宇, 唐凌, 趙福倫.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頑固性鼻出血42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1,6(30):105-106.
[7] 孫丹洋.鼻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綜合療效觀察.西南軍醫(yī), 2011, 13(4):604-606.
[8] 駱豫.鼻內(nèi)鏡下微波止血術治療頑固性鼻出血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2, 7(9):73.
[9] 沈峰,杜建新,王穎.嚴重鼻出血與高血壓的病理關系臨床分析.吉林醫(yī)學, 2010, 31(20):3222-3223.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between microwave therapy through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and nasal endoscope in the treatment of Woodruff naso-nasopharyngeal venous plexus hemorrhage
WANG Shouxi.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Shandong Heze Municipal Hospital, Heze 2740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microwave therapy through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and nasal endoscope in the treatment of Woodruff naso-nasopharyngeal venous plexus hemorrhage.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with Woodruff naso-nasopharyngeal venous plexus hemorrhage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microwave therapy through nasal endoscop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microwave therapy through electronic laryngoscope.The follow-up lasted for half a year, and the 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0%,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3.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Recurrence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20.0% and 16.7%, and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3.3% and 3.3%.Recurrence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wave therapy through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Woodruff naso-nasopharyngeal venous plexus hemorrhage, and this therapy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Nasal endoscope; Microwave therapy; Woodruff nasonasopharyngeal venous plexus hemorrhage
2014-07-07]
274000 山東省菏澤市立醫(yī)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