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華
摘 要:壺身飽滿瑩潤,樹枝做成壺嘴,彎曲自然,樹洞刻畫逼真,茶水傾倒的瞬間,自是一番風光。壺蓋上,微塑著一段倒臥的樹樁,生動逼真,惟妙惟肖,蒼老之態(tài)中又折射出生命的力量——幾朵梅花盛情怒放,明亮鮮麗。
關(guān)鍵詞:宜興紫砂;東坡提梁;造型;文化
1 前言
宜興紫砂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制作工藝、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公認的實用價值,在國內(nèi)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宜興紫砂有它清晰的文化背景和獨樹一幟的制作工藝,它所體現(xiàn)的工藝流程和獨特風格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夠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性、文化特質(zhì)和文化價值觀。從事紫砂工藝制作的人,大多都是從很年青的時候便開始學藝,終身都在技藝上不斷的磨練,使技藝純熟,達到得心應手的境地,制作出好的紫砂陶器。
2 《東坡提梁壺》的創(chuàng)作內(nèi)涵
在宜興窯場丁蜀地區(qū),在民間流傳最廣、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過于《東坡提梁壺》。傳說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晚年不得志,棄官來到蜀山,閑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上,他喜歡吃茶,對吃茶也很講究。此地既產(chǎn)素負盛名的唐貢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還有海內(nèi)爭求的紫砂壺。有了這三樣東西,蘇東坡吃吃茶、吟吟詩,倒也覺得比在京城做官愜意,但這三者之中蘇東坡還感到有一樣東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壺都太小,怎么辦呢?蘇東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壺?對,自己做茶壺自己用!他叫書僮買來上好的天青泥和幾樣必要的工具,開始動手了。誰知看似容易做卻難,蘇東坡一做做了幾個月,還是一籌莫展。一天夜里,小書僮提著燈籠送來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zhuǎn),心想:哎!我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一把茶壺?吃過點心,說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雞叫天亮。燈籠壺做好了,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個壺把。蘇東坡思量:我這把茶壺是要用來煮茶的,如果像別的茶壺那樣把壺把裝在側(cè)面肚皮上,火一燒,壺把就燒的烏漆墨黑,而且燙手。怎么辦?他想了又想,抬頭見屋頂?shù)拇罅簭倪@一頭搭到那一頭,兩頭都有木柱撐牢,靈機一動說:“有了!”趕緊動手照屋梁的樣子來做茶壺,經(jīng)過幾個月的細作精修,茶壺作成了,蘇東坡非常滿意,就起了個名字叫《提梁壺》。
壺身與提梁壺把形成的縱向?qū)Ρ?,放大了立體空間,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叫人過目難忘。壺身飽滿瑩潤,樹枝做成壺嘴,彎曲自然,樹洞刻畫逼真,茶水傾倒的瞬間,自是一番風光。壺蓋上,微塑著一段倒臥的樹樁,生動逼真,惟妙惟肖,蒼老之態(tài)中又折射出生命的力量——幾朵梅花盛情怒放,明亮鮮麗。高聳有力的提梁絕對是此壺的亮點所在,曲度自然,強勁的生命力呼之欲出。 (下轉(zhuǎn)第60頁)
形而之上謂之道,形而之下謂之器,紫砂壺早就不再是一器,壺可行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它與儒家、道家、釋家文化實現(xiàn)了完美的融合。如果說,酒文化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茶文化具有現(xiàn)實主義的基調(diào),那么,紫砂文化具有什么特征呢?紫砂文化的鮮明特征,就是自始至終地推崇一種理智的、靈活的包容主義。紫砂文化胸懷開闊,從來不走極端;紫砂文化海納百川,堅持兼容并蓄。所以,無論是儒家的弟子,還是道家的信徒;無論是出家的僧人,還是還俗的居士,都可以在紫砂壺的世界里,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園。這把《東坡提梁壺》,靜、氣、神、韻的抽象之美,是筆者在紫砂藝術(shù)路上的極高境界。其造型追求和諧自然之美,外合人的肌膚,內(nèi)合人的品性,茗茶紫甌,詩詞人間,清香飄遠,歷史銘記;帶著靈氣,悠悠然,飄向你的心境間,記下一首詩,一段詞,書寫著紫砂壺的文人氣質(zhì)。
3 結(jié)語
宜興紫砂壺因其獨特的成型技法,能極大地體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其創(chuàng)作題材的多樣性也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的變化、發(fā)展和完善。但無論其如何變化和發(fā)展,一把好的紫砂壺作品在其設(shè)計上一定要能較好地實現(xiàn)泡茶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兼顧人們的審美情趣,能引起人們在情感或者經(jīng)歷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