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信息化和現象學的關注,促使梅新武完成了《視窗》系列畫作。他將這一系列的畫作歸納總結為屏幕一類的表象性表達,這種表達就如同是我們每天在互聯網中獲取到的信息,膚淺而簡單,有待于進行邏輯而縝密的分析思考。依據個人的理解,梅新武認為《視窗》也僅僅只是一個標題,它并沒有追求所謂的故事性和連貫性,而只是藝術家對于后工業(yè)時代信息化的思考與歸納。
由于出身于藝術世家,使得梅新武從小就對創(chuàng)作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對寬銀幕電影的熱愛,對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影響,研究生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大幅的人物肖像作品,并被國外的機構收藏。梅新武認為,隨著信息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網絡上的信息既興奮又疲憊,只是攝取片段性的東西,缺少邏輯的思考?!兑暣啊废盗械膭?chuàng)作,就是對此問題的呈現和反思?!兑暣啊凡⒉皇呛唵蔚南衿聊唤仄烈粯?,單單只是講故事,它要反映的是信息看似繁華其實空洞的特性。
在梅新武看來創(chuàng)作是在主題中尋找新的元素,再不斷創(chuàng)新,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這是創(chuàng)作中比較有意思的方式。繪畫的魅力就在于其手動性,要達到心手的合一。對于傳統(tǒng)內容,梅新武坦言還在不斷地研究之中。南宋時期,尤其是馬遠的畫作是近期比較感興趣的研究點?!兑暣啊返膭?chuàng)作,也從這些文人畫中吸收了一些靈感。藝術對于梅新武而言,就是梳理和歸納,繪畫是一種視覺譜系,觀眾看到的不單單是圖像,還要看出背后的道理。藝術不需要太多的揭示和闡釋,自有不可言狀的美在其中。
IART:在川音成都美術學院的學習經歷,對你的藝術之路有什么影響?
梅新武:在美院的學習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豐富多彩和美好的記憶。因為整個四川的人文環(huán)境很特別,大學學習環(huán)境可以很輕松,但平時的專業(yè)卻不清閑,記得大二開始研習色彩訓練著實畫了很多,一個多月下來畫了有半人多高的色稿,當時自己感覺都很自豪。當然古典油畫的學習也很有意思,有點像化學課,學會怎樣區(qū)分媒介劑和顏料了,沒日沒夜的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還有研究怎么做適合自己喜歡的畫底,現在想起來都很有意思,以至于現在我的很多小幅作品都還是自己做的畫底,這樣平時創(chuàng)作時的感覺也會不一樣。
IART:在藝術之路的探索中,哪位藝術家對你的影響最大?你認為在藝術的道路上還需要進行哪些探索?
梅新武:談不上具體哪個藝術家對我有影響,但在技法的學習上還是四川的影響會多一些,因為畢竟是從那邊畢業(yè)的,我大學導師劉虹在我上學階段給了很多建議,現在都很受用。因為現在藝術的門類繁多,彼此也都互相影響,但是繪畫畢竟是視覺藝術,好的藝術作品的根本在于對視覺譜系的構建和貢獻,是視覺而非故事或者社會性的動作和行為,這個決定了視覺藝術的價值。視覺藝術肯定是虛構的,或者浪漫主義構成的現實主義,不太可能太過寫實。
IART:《視窗》系列營造了一種亦真亦假的信息事實,表達了你對于現代社會信息與媒體迅猛發(fā)展的關注。為何選擇此種視角?
梅新武:《視窗》系列是關于公共化圖像的關注,這也是我這幾年的創(chuàng)作方式,的確也給繪畫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是在不斷發(fā)現中改變主題,而不是畫出主題。但是繪畫,畢竟是視覺藝術不是文字的闡釋,也不是某個哲學意義上的注腳,道義和倫理并不是藝術的全部,是否會妨礙藝術性的爭論都沒有太多意義,因為這些都是一個偽命題,有時候有人會試圖利用這些問題引導藝術家,藝術家應該在創(chuàng)作時盡量回避這些闡釋。
IART:《視窗》系列以藍綠色為主要色調,此外,有多幅作品中添加進了昆蟲的元素,這些元素在這個構圖上起到了哪些作用?
梅新武:翻閱《昆蟲記》你能讀到這樣的話:“動物身體的秘密,遠比人類的書籍要深遠,這秘密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很久的將來,都不會改變,或許,它還將永遠存在下去?!必S富的都市熒光,昆蟲似的色彩和簡單流暢的線條,決不繁復的圖像,甚至只是一些走神的表情。這是我對早期創(chuàng)作的感受,也許是僅僅為了視覺“生效”,畫面便是我思考的方式和情緒的表達,盡量表現當下城市人在信息化中一些走神的表情,昆蟲只是區(qū)別一般正常肖像畫家的符號元素?!兑暣啊废盗幸运{綠為色調是我近期的創(chuàng)作喜好,體現了不斷梳理完整的視覺經驗。
IART:鏡頭畫面的效果,既像是觀眾以主觀視角看到的真實事件,又像是信息媒體為人們呈現的畫面,是否體現了對“信息”真實性的思考?
梅新武:一部機器可以為我們提供嶄新的時間概念,而媒介的形式剛剛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視窗》系列通過一系列“偽事件”,及蓄意安排用于報道的事件,如太空報道,暴力沖突,但是這種信息剩下的唯一用處和我們生活也沒真正的關系,唯一的用處就是它的娛樂功能,只是再現一系列支離破碎的事件,偽語境是喪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避難所。《視窗》中的圖像一切都是現在過去進行時態(tài),以現在為中心,卻沒有表達過去的時態(tài),大眾的態(tài)度更是盲目的,所以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信息的結構和效應,大眾才能消除對媒介的神秘感。
IART:除了關注大眾與媒體傳輸的關系,近期還有其他的關注點嗎?
梅新武:我們正處于赫胥黎描述的世界中,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較嚴重失衡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互聯網傳媒時代,大眾被媒體傳輸的單一形式化所灌輸,不管是新聞事件,暴力沖突和娛樂事件,我們比任何時候都信息靈通和智慧,也比任何時候都膚淺,矯飾和多余。在線是當下人們看到的唯一圖像,也是宅時代的代表,我們也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之中,因為以前我關注的是人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符號化的肖像來隱喻當下城市中人的生活狀態(tài)。近期可能還是大眾傳媒的延續(xù),不過都是全民娛樂的后續(xù)效應。
IART:今年是否有新的展覽計劃?請詳細談一談。
梅新武:今年和合作的畫廊會有一些聯展,不過我今年感興趣的是我們川音成都美術學院04級畢業(yè)的大學同學,會在成都舉辦一次十年聯展,已經計劃一年多了,上一年還都去了臺灣做過一次駐地展覽。因為藝術院校畢業(yè)還在從事職業(yè)藝術家的人不是很多,我很慶幸我還干著自己喜歡的事。(采訪/編輯:呂燁)
策展人 盛葳
推薦理由 世上并不存在沒有立場的新聞報道,也不存在沒有價值判斷的視覺圖像,有時我們以為自己身處理性與客觀中,不對身邊的事件和現象做出顯而易見的直接結論,但任何文字和圖像的描述與再現都是全新的敘事,它們并非對現實的還原,而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知識生產。然而,這種新知識生產的基礎在于我們所接受的模式和原型,不僅受制于媒體傳播給我們的“內容”,也同樣強有力地受制于媒體的“形式”。今天,我們處身于一個電子媒介和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既讓我們對之無所適從,同樣也使得我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經驗:迅速從浩如煙海的圖文和視頻信息中分辨其類型和內容,做出判斷,甚至無需思考。梅新武的《視窗》系列正是以此為起點,通過虛假內容與司空見慣的構圖結合,制造一種既真且假的信息事實。無論是漂浮的宇航員,暴力事件特寫,還是綠色的監(jiān)控器畫面效果,都立體的傳達給我們一種觀念:這是事實,毋容置疑。但實際上,它們都是藝術家所杜撰的假消息。由此,藝術家介入到社會與時代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