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琴
談京劇《花蕊》的文學背景
■王愛琴
京劇《花蕊》是江蘇省京劇院改編的新編歷史劇,匯集了省京劇院最出色的演員陣容,自首演以來,榮獲第六屆中國京劇節(jié)二等獎,囊括第六屆江蘇省戲劇節(jié)十五項殊榮大滿貫,并且在全國范圍內(nèi)巡演多場,充分展現(xiàn)了蘇派京劇的風采。
《花蕊》是一出新編歷史劇,改編自五代十國末期蜀國末代君主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的生平經(jīng)歷。表現(xiàn)花蕊夫人一生與蜀君孟昶、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和其弟弟趙光義三人的命運糾葛,千古以來為人傳唱,也是后代戲曲藝術(shù)作品的重要改編題材之一。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尚派藝術(shù)大師尚小云先生的《花蕊夫人》,其中的著名唱段《想故主不由我陣陣心酸》更是萬千戲迷爭相傳頌的存世經(jīng)典。而此次新編京劇《花蕊》,則建立在歷史事實和京劇改編的基礎(chǔ)上,通過當代人重新解讀的新視角,對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故事進行了合理的改編,豐富了其意蘊,凸顯了現(xiàn)代京劇人對于傳統(tǒng)題材重新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的把握能力。
花蕊夫人的生平經(jīng)歷主要記載于吳任臣所著史書《十國春秋》中?;ㄈ锓蛉耸呛笫窈笾髅详频膶欏?,姿色美艷,青城人,徐氏,傳說是歌妓出身?!妒鰢鲈姟沸稳菟拿烂玻弧盎ú蛔阋詳M其色,蕊差堪狀其容,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入宮之后她就成為后主孟昶最為寵愛的妃子,因為花蕊夫人喜愛牡丹和芙蓉花,孟昶便命官民在后蜀都城成都大量種植芙蓉、牡丹,并說:“洛陽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陽”。據(jù)說成都“芙蓉城”的別稱正是就此而來。
孟昶沈迷于酒色,不理國事,國家風雨飄搖,情勢急轉(zhuǎn)直下,后蜀廣政三十年(965年),北宋軍隊兵臨城下,孟昶不得不宣布投降,蜀國滅亡?;ㄈ锓蛉俗鳛槊详频膶欏?,被趙匡胤納入后宮。之后花蕊夫人就陷入了孟昶、趙匡胤和趙光義三個人的情感糾葛中,并因此而喪命。宋人蔡絳筆記《鐵圍山叢談》卷六記載:“國朝降下西蜀,而花蕊夫人又隨昶歸中國。昶至且十日,則召花蕊夫人入宮中,而昶遂死。昌陵后亦惑之。太宗在晉邸時,數(shù)數(shù)諫昌陵,而未果去。一日兄弟相與獵苑中,花蕊夫人在側(cè),晉邸方調(diào)弓矢引滿,政擬射走獸,忽回射花蕊夫人,一箭而死。”花蕊夫人被射死的傳說被后代大量的文學戲曲作品所渲染描繪,已經(jīng)成為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情節(jié),盡管吳任臣《十國春秋》中認為此事純屬謠傳,但是這樣富有戲劇性,帶有凄美感的故事早已經(jīng)走入了千家萬戶,為人傳誦不絕。
花蕊夫人是我國著名的女詩人之一,著有《花蕊夫人宮詞》?!度圃姟分袑⑵湓姎w為孟昶妃所著。在蜀國亡國之后,花蕊夫人作詩云:“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贝嗽姴粌H當時即被趙匡胤賞識,更成為后代人傳頌的千古絕唱。
《花蕊》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經(jīng)典情節(jié),就是花蕊夫人在宋宮寢房內(nèi)懸掛孟昶的畫像,被趙匡胤發(fā)現(xiàn)詢問。面對大逆不道之罪,花蕊夫人巧說懸掛的是蜀國的送子神靈,從而免過一劫?!豆沤駡D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賢奕》云:“二郎神衣黃彈射擁獵犬,實蜀漢王孟昶象也。宋藝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宮中。宋藝祖怪問,對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靈輒應(yīng)?!蛎鼈饔诰熈罟┓?,蓋不忘昶,以報之也。人以二郎挾彈者張仙,誤也,二郎乃詭詞。張仙乃蘇老泉所夢仙挾二彈,以為誕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軾,轍二子?!娂?。”此事在尚派京劇《花蕊夫人》中,成為最后花蕊夫人被殺的導(dǎo)火索。但在新編京劇《花蕊》中,則正是趙匡胤對于花蕊的真情見證。
新編京劇《花蕊》在情節(jié)上的最大改動,就是花蕊夫人對于趙家兄弟的態(tài)度。傳統(tǒng)的戲曲作品,以尚派京劇《花蕊夫人》為代表,主要突出的是花蕊夫人對于孟昶的懷念和忠貞。趙匡胤和趙光義則都被塑造成垂涎花蕊美色的無恥小人,花蕊夫人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至死不從,最終造成悲劇。而在新編京劇《花蕊》中,編劇著重鋪陳了趙匡胤對于花蕊的真摯感情,以及趙光義對于花蕊的垂涎和為愛瘋狂。花蕊周旋于三個男人之間,實際上對于三個男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但是因為各種身份和行動的限制,不能夠真切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從人性的立場角度上,塑造了一個為愛而死,在大義和愛情之間艱苦抉擇的復(fù)雜人物。
趙匡胤對于花蕊夫人的感情,據(jù)徐大焯 《燼余錄》記載,趙匡胤因病臥床,趙光義乘機調(diào)戲花蕊夫人,但“太祖覺,遽以玉斧斫地?;屎螅又?、太祖氣屬縷”。歷史筆記中的趙匡胤,對于花蕊夫人的確是有一絲真實感情的,這也是《花蕊》所改編的基礎(chǔ)。而對于京劇舞臺上傳統(tǒng)的反角趙光義,編劇也沒有將其徹底塑造成一個無恥小人,而是將他往為愛癡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悲劇人物上去描繪,他最后殺死花蕊夫人,更多的是對于求愛不得后的一種復(fù)仇的心理。而對于后主孟昶,相較之前的戲曲作品往往對他虛化處理,《花蕊》以小生為體,輔以丑角動作的形式,將孟昶沉迷酒色,文采風流卻又懦弱無能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用鬼魂歸來的手法大大加強了全劇的戲劇性,突出了三個男人爭奪花蕊的情感糾葛。
總的說來,新編京劇《花蕊》立足于歷史事實和以往的戲曲改編,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開辟出一條新路,在對于三個男性人物出色的刻畫中,塑造了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加貼近觀眾情感,更能為現(xiàn)代觀眾所理解的花蕊夫人,這樣優(yōu)秀的時代作品的成功,正是當代京劇藝術(shù)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的堅實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