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霜紅
文化民生工程是由政府部門主導,各文化單位分工協(xié)作,共同承建的重要文化工程。作為擔負著創(chuàng)作、輔導、組織、培訓等群眾文化職能的基層文化館,是否能夠圓滿地完成所擔負的責任,從目前所顯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來看,令人不容樂觀。
文化館當下最熱衷舉辦的一些大中型文化演出活動,莫過于重大的節(jié)慶活動、紀念活動、專題活動。承辦這類活動,第一、上級部門有撥款,不差錢;第二、年終總結可以大書一筆,顯政績;第三、創(chuàng)作相對容易,可圖解政治,主題先行,對那些思想僵化、才華枯竭的主創(chuàng)們來說最為駕輕就熟。此類演出大多形式奢華、內容空洞、乏善可陳。小品就是頌揚政策說說變化,舞蹈就是綢子扇子滿臺打架,歌曲更濫,很不悅耳的原創(chuàng)曲調,配以“科學發(fā)展,和諧小康”之類的流行語錄就敢登臺亮相。有些時候,前排就坐的領導都看不下去,郁悶無奈,早早溜號,更遑論其他觀眾。但主管部門為了電視臺能錄下整臺節(jié)目和群眾觀看的 “熱鬧”場面,還硬性規(guī)定,不到演出結束,各單位組織來的人員不得隨便離場。前幾年適逢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建國六十周年,各地為此舉辦了多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文藝演出,但耗費巨資搞出來的節(jié)目,如今還有哪個觀眾記得一個影子,說得出一個名字?即便當初電視臺辛苦錄制下的,也就放了個首播,之后再也不肯拿出來重播了。反觀海派清口得力傳人周立波,僅憑一張嘴皮子,就演繹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優(yōu)秀節(jié)目——《笑侃三十年》,從劇場演出的爆滿,觀眾一票難求,到電視、網絡上的傳播和反響,兩相比較,令我們這些文化館人無地自容,我們的大投入、無影響與周立波的小投入、大影響,形成鮮明的對比,實乃天壤之別。
作為基層文化館,積極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是本職工作所在,只要有益于群眾的文化生活,只要深受群眾的喜愛,當然多多益善。但一些同志熱衷于組織某些活動的目的卻值得思量,他們似乎并不在于為群眾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糧,為嗷嗷待哺的群眾文化進獻乳汁,輸送營養(yǎng),而是借集體的牛擠自己的奶。近幾年凡遇重大節(jié)慶、紀念活動,大合唱比賽每每粉墨登場,就那么幾首國寶級的老歌唱了又唱,能唱出什么新花樣來?參加演出的單位,其職工多半叫苦連天,因為要抽出不少的業(yè)余時間來參加排練,大家上有老下有小,誰有這份閑工夫?看演出的群眾也甚覺無趣。演唱形式也十分單調,不是分唱,就是合唱,幾十號人立在臺上,一會兒上來一會兒下去,讓人感到很是無趣,但那些群文干部卻覺得大有意思,他們極力倡導這樣的活動自有個人的打算,什么教唱費、指揮費、評委費,都絕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他們當中有人去教唱,有人去指揮,有人做評委,利益均沾,皆大歡喜,苦的是群眾演員徒耗精力,受損的是文化館的自身形象,這樣的活動最沒有創(chuàng)意,最不需要智慧,機械呆板毫無新奇之處,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現(xiàn)在的基層文化館,每年都要為“出精品,獲大獎”花費不菲的人力物力,并把獲獎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流程基本是這樣的:年初必開創(chuàng)作會,召集群文作者座談,定調子,下任務。半年又開文藝沙龍,交流,篩選節(jié)目,總有一兩個本子深得領導看重。接下來,邀請省市專家前來審稿、改稿。定稿后,再請省市專家前來導演編排,經過數(shù)道程序,層層包裝完畢,然后送到省市參賽,其中,有獲獎的,也有落選的。落選的就不用說了,無論從思想性到藝術性,好比是“馬尾串豆腐提不起來”,但當初拍板決策的人就是不這么看:咱選送的本子多好啊,句句都在夸現(xiàn)在的好生活,絕對的主旋律,為啥就不獲獎呢?想想不服氣,來年又請另一撥專家來把這本子修一修改一改,導一導排一排,演員換人,服裝重買,新瓶舊酒再去沖刺某某獎,結果又落第,從此才不再折騰了,但其間所產生的諸多費用,依舊是單位買單,文化館又一次做了個冤大頭。然而,那些獲獎之作的確是有其新穎閃光之處,但能讓群眾看后印象深刻,交口稱贊的仿佛又不多見,很少有獲獎的節(jié)目在臺上是唱了又唱,演了又演,大都數(shù)是獲了獎后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再有那些獲獎的作者,借助獲得的獎項謀得職務上的升遷,從而在創(chuàng)作上反倒不肯再下功夫了。一位評論家說過:把文藝當事業(yè)的人,受眾是他們的標尺;把文藝當企業(yè)的人,市場是他們的標尺;把文藝當進階的人,獲獎是他們的標尺。以此來對照我們的基層文化館,打造精品,爭取獲獎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上述三種現(xiàn)象,在基層文化館實屬工作中的常態(tài),大家見怪不怪,早已安之若素了。以這樣的素質,去改善文化民生,豈非越改越糟?上述的演出辦得越盛,活動搞得越繁,精品出得越多,與改善文化民生的要求相距甚遠。群眾會青睞那些虛假空洞的文藝演出嗎?會樂意參與那些乏味的只圖牟利的文化活動嗎?會認同那些絲毫不能反映自己情感和訴求的文藝精品嗎?即使增大供應數(shù)量,擴大供應范圍至最偏遠的鄉(xiāng)村,人民群眾會來共享這樣的文化成果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信息、網絡如此發(fā)達的當今社會,即便是最基層的群眾,也不是可以隨便糊弄忽悠的,基層文化館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然,怎能在改善文化民生的征程中站穩(wěn)腳跟?那么究竟如何改,從哪里入手,筆者略敘己見。
基層文化館出現(xiàn)上述幾種不良現(xiàn)象,說到底是人才匱乏的問題。我們雖然不缺乏大學生、研究生,但我們缺乏是既善于表達,又精于傳授;既具有品位,又富有趣味;既精通制作,又懂得包裝;既迎合大眾口味,又深諳藝術市場的業(yè)務骨干和行家里手。正是由于缺乏這樣的領軍人物,導致文化館的工作現(xiàn)狀長期處于智不能及,力不能逮,甚至是上下不討好,左支右絀,精于眼前,不計長遠,急功近利,花錢買獎的種種窘困境地。
一個趙本山救活了東北二人轉,文化名聲和經濟效益喜獲雙豐收。一個周立波盤活了海派清口,成為主流城市群眾文化的盛宴。此二人帶給百姓的愉悅和歡樂、精見和智慧,勝過多少倡導改善文化民生的口號?這樣的人才我們有嗎?肯定會有,我們期待,要善于發(fā)現(xiàn)。
也許有人會說,不要對我們基層文化館要求太高,我們就是搞唱唱跳跳、說說笑笑的。但不要忘了,趙本山正是從基層群眾文化起家的,周立波的起點也不高,也是來自草根藝術。但他們奮發(fā)向上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今天令人仰望的高度:趙本山打造的“本山快樂營”,周立波打造的“壹周立波秀”已成為雙峰對峙的文化品牌,南北爭雄,風靡全國。我們的基層文化館難道不希望群眾喜歡我們推出的文化產品嗎?不希望在帶給他們無限歡愉的同時獲得豐厚的報酬嗎?如果希望,我們就必須拿出自己響當當?shù)镊攘λ纳涞漠a品來,而不是拿出像雜貨店、地攤,甚至跳蚤市場上的那些讓人看不上眼的東西。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很難。那不妨先試試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今興盛皆在于實,找到一個亮點,不斷開鑿,也許光明與黑暗僅一墻之隔。
改善文化民生是政府倡導的社會性公益事業(yè),我們要盡可能地想方設法,吸納社會組織的共同參與,要力爭聯(lián)合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部門,包括青少年和老年,將他們逐步協(xié)調起來,來共同設計和策劃文化活動的開展。同時,要努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企業(yè)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機關文化、老年文化、少兒文化、社區(qū)文化統(tǒng)一貫穿起來,通過提升文化民生形式的覆蓋性,達到服務全社會的目的。
對于改善文化民生,是我們文化館人不懈的追求。我們要把豐富文化民生的內涵、堅持公益性的道路、服務于人民群眾作為我們文化館工作的指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