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包海鷹
(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中藥材學院,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118)
鵝膏菌是一個世界性分布的大屬,有毒蘑菇中最重要的一類。目前已定名的約有500多種[1]。屬于擔子菌亞門 (Basidiomycotina)、層菌綱 (Hymenomycetes)、傘菌目 (Agaricales)、鵝膏科 (Amanitaceae)、鵝膏屬 (Amanita Pers.:Gray)[2]。鵝膏菌中主要的毒素為肽類毒素,共有3大類22種,分別為鵝膏毒肽 (Amatoxins)9種、鬼筆毒肽 (Phallotoxins)7種和毒傘素 (Vrotoxins)6種。肽類毒素由于獨特的生物學特性,目前廣泛應用于生物學、醫(yī)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基因工程,病毒等研究領域[3-5]。由于鵝膏屬大多數(shù)與針科或殼斗可形成外生菌根菌[6],尚無人工栽培。國內(nèi)毒素來源美國Sigma公司,每毫克價格在1.2×105美元~1.4×105美元。
因為鵝膏屬在真菌中的關鍵性地位以及其毒素的特殊性,人工培養(yǎng)鵝膏菌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為了更方便地研究鵝膏菌,人工純培養(yǎng)正在逐步成為一個研究熱點[7]。
依據(jù)包海鷹教授多年來對長白山產(chǎn)鵝膏屬真菌的調查研究,以及對7種長白山產(chǎn)鵝膏屬真菌肽類毒素的高效液相分析[8,9],發(fā)現(xiàn)了玫瑰紅鵝膏 A.pallidorosea,其具有資源豐富、毒素含量高等特點。本試驗對玫瑰紅鵝膏進行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并對發(fā)酵產(chǎn)物中的肽類毒素進行分離提取,研究其藥理活性,為毒素獲得提供新的資源,進一步豐富了鵝膏毒肽藥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內(nèi)容。
玫瑰紅鵝膏Amanita pallidorosea,采自吉林省輝南縣朝陽鎮(zhèn)樣子哨。
1.2.1 儀器
安捷倫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色譜分析柱:分析柱YWG-C18柱 (150 mm×4.6 mm,10 μm),北京分析儀器廠,半制備柱 VenusⅡ MP-C18柱 (250 mm ×10 mm,10 μm),Agela Technologies;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NAPCO法國;離心機SORVALL;電子分析天平,SHIMADZU-AUY220型。
1.2.2 試劑
醋酸銨 (美國Sigma公司);乙腈和甲醇 (色譜純);冰醋酸和石油醚 (分析純);洗脫液A相:10%乙腈和90%0.02 mol·L-1醋酸銨,冰醋酸調節(jié)pH值至5.0;洗脫液B相:30%乙腈和70%濃度0.02 mol·L-1醋酸銨,冰醋酸調節(jié)pH值至5.0;純凈水 (杭州娃哈哈公司)。
標準品:a-鵝膏毒肽 (a-AMA)、β-鵝膏毒肽 (β-AMA)、二羥鬼筆毒肽 [Phalloidin(PHD)],以上3種標準品均由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菌物研究所提供。
1.3.1 基礎培養(yǎng)基 (改良PDM)
馬鈴薯 200 g·L-1、葡萄糖 20 g·L-1、磷酸二氫鉀3 g·L-1、硫酸鎂 0.5 g·L-1、磷酸氫氨 0.5 g·L-1、氯化鈣0.05 g·L-1、硝酸鉀 0.1 g·L-1、麥芽汁 (12 波美度)120 mL、VB10.01 g·L-1。
1.3.2 菌種培養(yǎng)
斜面菌種于26℃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10 d后,將適量菌絲接入最適培養(yǎng)基中,然后置于恒溫振蕩器上,150 r·min-1振蕩培養(yǎng)10 d。
搖瓶發(fā)酵:250 mL三角瓶裝100 mL培養(yǎng)液,接種量5%(v·v-1),置于 26℃恒溫振蕩器上,150 r·min-1振蕩培養(yǎng) 25 d。取25 d的發(fā)酵菌絲體,于烘箱中60℃烘至恒重,電子天平稱重并記錄。
1.3.3 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
試驗設計采用中心組合旋轉設計 (Box-Benhnken)法,對溫度 (A)、pH值 (B)和轉速 (C)進行優(yōu)化設計。各因素及其編碼水平的設計見表1。
表1 中心組合旋轉設計的變量及水平
1.4.1 粗毒液的制備
菌種培養(yǎng)完成后,將發(fā)酵液過濾,收集濾渣和濾液,把菌絲體在60℃下烘干后研磨。取1 g研磨后的菌絲體粉末,溶于10 mL 50%甲醇中,室溫下振蕩抽提24 h,8 000 r·min-1離心收集上清液。沉淀以10 mL 50%甲醇室溫下振蕩抽提24 h,8 000 r·min-1離心收集并合并上清液。用石油醚去脂2次,然后冷凍干燥,凍干的樣品用超純水溶解,再用0.22 μm的微孔濾膜過濾,得到鵝膏粗毒液。
1.4.2 HPLC測定參數(shù)
使用安捷倫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分離梯度模式為:0→15 min,B 0→5%,A 100%→95%;15 min→35 min,B 5%→80%,A 95%→20%;35 min→40 min,B 80%,A 20%;40 min→45 min,B80%→100%,A20%→0%;45 min→50 min,B 100%;50 min→55 min,B 100%→0%,A 0→100%并保持10 min。純化梯度模式:與分離梯度模式相同。檢測波長:295 nm;柱溫:40℃;流速:分析柱1 mL·min-1;半制備柱:2 mL·min-1。進樣量:分析柱 10 μL,半制備柱 1 mL。
1.4.3 HPLC分離純化
先在分析柱上篩選出最適宜的色譜條件,后在半制備柱上進行毒素的分離和純化,得到2種化合物。冷凍干燥后,用高效液相進行檢測。分離純化結果用Finnigan-MAT.LCQ電噴霧質譜儀進行鑒定。
1.5.1 供試病原真菌
香瓜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菌種由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菌物研究所提供。
1.5.2 指示菌的培養(yǎng)
首先將試管斜面保存的菌種接種到PDA平板培養(yǎng)基上,等菌種長好后,用直徑7 mm的打孔器制成菌塊。
1.5.3 供試品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采用生長速率法[10-12]。取質量濃度為 105 μg·mL-1的粗提物溶液200 μL,混合于100 mL的PDA培養(yǎng)基中,配制以下濃度的含毒培養(yǎng)基,即玫瑰紅鵝膏子實體粗毒液:200 μg·mL-1[13]、100 μg·mL-1、50 μg·mL-1;發(fā)酵產(chǎn)物:800 μg·mL-1、400 μg·mL-1、200 μg·mL-1;不添加任何供試品的平板培養(yǎng)基作為空白對照。每個樣品設置3個重復。將已制好的菌塊接種于含毒的平板培養(yǎng)基中,置于26℃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然后,用十字交叉法測抑菌率 (%),公式為:
式中:R1為對照菌落直徑;R2為處理菌落直徑。
1.5.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x±SD表示。p<0.05說明在統(tǒng)計學上呈顯著差異,p<0.01說明在統(tǒng)計學上呈極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1 不同溫度對菌絲體重量的影響
設置20℃、23℃、26℃、30℃、33℃、36℃共計5個不同的溫度處理 (溫度變幅為±1℃),結果見圖1。
結果表明,玫瑰紅鵝膏菌絲體在26℃下培養(yǎng),菌絲體干物質重量最高,生長狀態(tài)最好。當溫度達到33℃時,菌絲體生長極其緩慢,當溫度達到36℃時,菌絲體基本停止生長。可能溫度過高會導致菌體內(nèi)的酶活性降低或者喪失。
2.1.2 不同pH值對菌絲體重量的影響
設置4、5、6、7、8共計5個不同的 pH值處理。用1 mol·L-1的HCl和NaOH調節(jié)培養(yǎng)基的pH值,結果見圖2。
結果表明,玫瑰紅鵝膏菌絲體在pH值為6的條件培養(yǎng)時,菌絲體干物質重量最高。
2.1.3 不同轉速對菌絲體重量的影響
設置 80 r·min-1、100 r·min-1、120 r·min-1、140 r·min-1、160 r·min-1共計5個不同的轉速處理,結果見圖3。
結果表明,玫瑰紅鵝膏菌絲體在140 r·min-1振蕩培養(yǎng)時,菌絲體干物質重量最高。
2.1.4 Box-Benhnken實驗分析
中心組合旋轉試驗設計及結果見表2。
表2 中心組合旋轉試驗設計及結果
本試驗以玫瑰紅鵝膏菌絲體干重 (g)為響應變量,以溫度 (A)、pH值 (B)和轉速 (C)為影響因子,進行 Box-Behnken響應面分析,利用統(tǒng)計軟件SAS8.0對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建立二次回歸方程 (編碼后):
Y=+1.00-0.018×A+0.020×B+0.068×C+0.052×A×B+5.500E-003×A×C+0.055×B×C-0.15×A2-0.16×B2-0.061×C2,相關系數(shù) R2=99.67%,修正相關系數(shù) R2Adj=99.24%。
對二次回歸方程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二次回歸方程方差分析表
回歸模型達到極顯著水平 (p<0.01)而誤項不顯著,說明回歸方程與實際情況較吻合,試驗誤差小,因此可利用該回歸方程代替試驗真實點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由表3可知,模型的一次項A、B、C極顯著;二次項均極顯著;交互項AB、BC極顯著,AC不顯著。這表明各種因素對于菌絲體重量的影響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2.1.5 因素間的交互作用
根據(jù)回歸方程并利用Design-Expert軟件作不同因素的響應面分析圖和等高線圖,溫度、pH值和轉速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菌絲體重量的影響結果通過圖4~圖6直接反應出來。
結果表明,等高線的形狀可以反映出因素間交互效應的強弱,圓形表示兩因素間的交互效應不顯著,橢圓形表示顯著。
2.1.6 玫瑰紅鵝膏發(fā)酵條件的優(yōu)化與結果驗證
對方程Y=+1.00-0.018×A+0.020×B+0.018×C+0.052×A×B+5.500E-003×A×C+0.055×B×C-0.15×A2-0.16×B2-0.061×C2,最優(yōu)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25℃、pH值6、轉速為156 r·min-1,其所得玫瑰紅鵝膏菌絲體干重為1.034 g。
2.1.7 回歸模型驗證試驗
根據(jù)最優(yōu)培養(yǎng)條件對模型進行驗證,3次平行驗證試驗所得玫瑰紅鵝膏菌絲體干重均值為1.054 g,優(yōu)化后提高了1.02倍,實際值與預測值的誤差為+2.8%。表明響應面法優(yōu)化玫瑰紅鵝膏最佳培養(yǎng)條件是有效可行的。
將菌絲體粗提物液通過液相進行分離純化。液相保留時間,因不同的分離條件和不同的色譜柱,保留時間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各個化合物在液相上的出峰順序保持不變。同時根據(jù)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和內(nèi)標法確定化合物,得到2個化合物,但是其含量較低?;衔?在分析柱上檢測結果如圖7所示。
檢測化合物1保留時間是11.41 min,純度較高。電噴霧質譜[M+Na]峰是941,MW是918(圖8)。根據(jù)色譜保留時間和分子量,判斷組分為α-鵝膏毒肽 (α-AMA),分子式為C39H54N10O14S。
化合物2在分析住上檢測結果如圖9所示,檢測化合物2保留時間是7.92 min。電噴霧質譜 [M-H]峰是918,MW是919(圖10)。根據(jù)色譜保留時間和分子量,判斷組分為β-鵝膏毒肽 (β-AMA),分子式C39H53N9O15S。
2.3.1 玫瑰紅鵝膏子實體粗毒液對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玫瑰紅鵝膏子實體粗毒液對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見表4。
表4 玫瑰紅鵝膏子實體粗毒液對香瓜枯萎病菌抑制作用 (n=3)
由表4可以看出,鵝膏粗毒液對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呈量效關系。濃度為 200 μg·mL-1時抑制率最高,為42.47%,100 μg·mL-1時作用力次之,50 μg·mL-1時抑制率最低,且與空白組對比呈極顯著差異 (p<0.01)。
2.3.2 發(fā)酵產(chǎn)物對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發(fā)酵產(chǎn)物對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見表5。
表5 發(fā)酵產(chǎn)物對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n=3)
由表5可知,發(fā)酵產(chǎn)物對香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呈量效關系。濃度為800 μg·mL-1時抑制率最高,為 21.29%;400 μg·mL-1時作用力次之,且與空白組對比呈極顯著差異(p <0.01);200 μg·mL-1時抑制率為 0。
經(jīng)過響應面方法優(yōu)化,獲得了最佳培養(yǎng)條件,即溫度為25℃,pH值為6,轉數(shù)為156 r·min-1。此培養(yǎng)條件更適合玫瑰紅鵝膏菌絲體的生長。同時,在其發(fā)酵產(chǎn)物中檢測到2種毒素α-AMA和β-AMA。但是毒素含量較低,如何提高發(fā)酵產(chǎn)物中的毒素含量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
玫瑰紅鵝膏子實體粗毒液和發(fā)酵產(chǎn)物對香瓜枯萎病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當子實體濃度為200 μg·mL-1時抑制率最高,為42.47%。可能是肽類毒素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因為玫瑰紅鵝膏子實體粗毒液和發(fā)酵產(chǎn)物中的肽類毒素的含量不同,造成了抑菌效果的差異。鵝膏肽類毒素影響真菌細胞內(nèi)RNA聚合酶Ⅱ的活性,進而抑制了真菌細胞內(nèi)DNA和RNA的合成,繼而阻礙了蛋白質的合成,從而導致了細胞的死亡[14,15]。其作為新型的生物農(nóng)藥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
[1]Yang ZL,Wei M,Kottke I,et al.Amanita.//Cairney J.Ectomycorrhizal fungi key genera in profile[M].Berlin:Springer-Verlag,1999(369):201-230.
[2]Kirk PM,Canon PF,Minter DW,et al.Ainsworth&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10th [M].UK: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3]Zhang ZG,Zhang XY,Li DP.Application of Amanita toxic peptides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J].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1999,28(1):60-63.
[4]趙建,張杰,候若彤,等.鵝膏毒素的研究進展[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03,23(2):90-96.
[5]張微思,張志國,程霞,等.鵝膏菌屬研究進展 [J].中國食用菌,2006,25(6):10-12.
[6]楊祝良.中國鵝膏菌屬 (擔子菌)的物種多樣性[J].云南植物研究,2000,22(2):135-142.
[7]Wieland H.Peptides of poisonous Amanita mushrooms[M].Berlin:Springer-Verlag,1986.
[8]包海鷹,李玉,圖力古爾,等.長白山鵝膏屬真菌肽類毒素的HPLC分析 [J].菌物系統(tǒng),2002,21(2):234-238.
[9]包海鷹,圖力古爾,李玉.7種鵝膏菌屬真菌肽類毒素的HPLC分析 [J].菌物研究,2003,3(1):13-16.
[10]趙永強,張成玲,張薇.4種殺菌劑對煙草根黑腐病菌的室內(nèi)毒力測定 [J].中國煙草報,2009,15(1):49-51.
[11]Chang HT,Cheng YH,Wu CL,et al.Antifung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 and its constituents from Calocedrus macrolepis var.formosana Florin leaf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14):6266-6270.
[12]李麗娜,紀明山,李艷麗,等.4種植物提取物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J].農(nóng)藥,2006,1(45):61-63.
[13]張焱珍,李家瑞,楊亞玲.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植物提取物篩選[D].昆明理工大學,2011.
[14]張志光,李常明,李東平.幾種不同鵝膏菌毒素對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抑制作用的比較研究[J].菌物系統(tǒng),1997,16(4):311-314.
[15]王玉玲,包海鷹,圖力古爾,等.玫瑰紅鵝膏主要肽類毒素的HPLC測定及其對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 [J].微生物學報,2011,51(9):120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