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斌 王偉瑋 張麗華
“啟豆之父”李錦文
□姜 斌 王偉瑋 張麗華
在中國蠶豆科研及生產領域,“啟豆”名聲遠揚,創(chuàng)造這個品種的李錦文,被譽為“啟豆”之父。雖然年事已高,但老驥伏櫪的他近兩年又奇跡般奉獻出“啟豆7號”、“啟豆8號”兩個蠶豆系列新品種。
上世紀60年代初,在老家上海嘉定的李錦文從南京農學院畢業(yè)后,來到一江之隔的偏僻農村——啟東縣農科所工作。
當時的啟東共有120萬畝耕地,秋播糧食作物以蠶豆和三麥為主。其中蠶豆種植面積高達六七十萬畝,是全國著名的蠶豆產區(qū)??墒钱?shù)貍鹘y(tǒng)的蠶豆“細綠”品種也有令人頭疼的弱點,品種嚴重混雜退化,正常年景畝產只有百來斤,一旦遇到銹病暴發(fā),就有可能顆粒無收。
親眼目睹農民手捧病害蠶豆傷心流淚的情景,李錦文萌發(fā)了攻克蠶豆銹病、培育優(yōu)質高產新品種、造福于廣大農民的志向。他首先搞起了小規(guī)模試驗。
由于條件有限,李錦文只能采取最“土”的辦法:從當年農場即將采收的500多畝蠶豆中,挑選出莖粗莢大無病害的預留作種子,收獲后再等分成80份,分別種植在80個小區(qū)域內,通過跟蹤觀察,篩選出長勢最好、抗病最強、產量最高的蠶豆新品種。他將這些蠶豆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精心照看每一棵蠶豆苗,還專門用蘆葦席搭成篷為蠶豆保溫,培育新的品種。
1968年,李錦文歷經多年奔波,終于來到了條件更為艱苦的“五七”農場(今啟隆鄉(xiāng),現(xiàn)已與崇明島接壤),這里雖然只是長江口一個剛剛開墾的小島,卻是一個特別適合于蠶豆育種的處女地。遠離妻兒,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但李錦文鉆進了蠶豆王國,就再也難以自拔。當時,農場給了他200畝地,又安排了10多個農工配合他搞試驗。思慮再三,李錦文依然采用“土辦法”育種。他為每一行試種的蠶豆編號,7101號、7102號……直至7172號。
篩選、優(yōu)選、提純、試種,如此數(shù)年循環(huán),李錦文愈加興奮地發(fā)現(xiàn),他選育培植的7150號、7159號、7111號蠶豆品種無論長勢還是抗病性十分穩(wěn)定,尤其是7150號被農場作為試驗良種,最高畝產竟然超過了300斤,比老品種增產近200斤。
在1978年春天召開的江蘇省科學大會上,李錦文研究發(fā)明的“7150號”蠶豆新品種正式被命名為“啟豆1號”,這在中國蠶豆品種培育進程中堪為史無前例,也由此奠定了李錦文“啟豆之父”的地位。
“啟豆1號”不僅產量高,而且還比國外早10多年攻克蠶豆主要病害——銹病。隨后數(shù)年,“啟豆1號”開始在全國18個?。▍^(qū)、市)大面積推廣,種植面積高達600多萬畝,平均畝產普遍達到或超過200斤,每年增加的總產量高達六七億斤,產值數(shù)億元之巨,這在當年糧食及副食品短缺的城鄉(xiāng),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r至今日,在國內蠶豆主產區(qū)的主推品種中,“啟豆1號”仍作為主體種子或者母本、父本種系,擁有不可撼動的主導地位。
隨后的20年里,李錦文又相繼培育出品質更加優(yōu)良及適應性更強的“啟豆2號”、“啟豆3號”和“啟豆4號優(yōu)選”,蠶豆的產量不斷提升,口感也更加酥甜,適合鮮食及青豆冷藏,成為了廣大農民增收、出口創(chuàng)匯的金豆豆。
1997年,退休后的李錦文繼續(xù)把“蠶豆選種”當成自己的使命。他為此謝絕了外地蠶豆研發(fā)機構的高薪聘請,也回絕了家人希望他開辦種子店賺錢的請求。就在退休當年,他創(chuàng)辦了啟東第一家省級科技型民營企業(yè)——綠源豆類研究所,每天騎著電瓶車到7畝試驗田里伺候蠶豆。
在城市居民對蠶豆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地轉向鮮食青豆時,李錦文2000年從“啟豆4號”的田間自然變異株中,經系統(tǒng)定向篩選和品種自交純化,成功培育出“啟豆5號”綠皮大粒新品種。豆粒比國內同類品種大了將近1倍,蛋白質含量達32%。隨后,他又與南京農業(yè)大學合作,成功選育出白皮大粒長莢“啟豆6號”新品種,比日本同類蠶豆產量高出20%。
為不斷改善鮮食蠶豆的口感,李錦文從2010年起又潛心培育鮮食白皮“啟豆7號”和綠皮“啟豆8號”兩大蠶豆新品種,幾經提純,2013年秋試種于匯龍鎮(zhèn)永南村張惠平家的0.3畝耕地,鮮豆莢產量達到900斤,銷售收入高達2500多元,顯現(xiàn)出十分巨大的市場潛力。
(編輯 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