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仲芳
西安市北郊龍首原上坐落著一處廣闊的遺址公園,而在唐朝這塊土地上承載的卻是唐朝政令中心——大明宮。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李世民采取馬周建議,命人在長安城北禁苑中龍首原高地上為年近七旬父親李淵勘察選址建大明宮,因李淵架崩停建。龍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在原基礎上建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大明宮。
大明宮建成以后,共有19位皇帝常在此宮聽政和居住,成為唐王朝的政令中心,長達270余年。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大明宮遺址展開考古發(fā)掘。通過近半個世紀的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現(xiàn)已探明11處門址和30多處殿堂遺址,發(fā)現(xiàn)其形制明確,遺存較多,是我國目前遺存最好的中古時期宮殿遺址。
大明宮占地約為3.5平方公里,宮殿平面呈南北不規(guī)則長方形,因借地勢北部稍窄,由東西向的三道宮墻劃分成前朝區(qū)和后宮園林區(qū)。
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從南到北依次建在大明宮前朝區(qū)的中軸線上。丹鳳門的規(guī)模是目前隋唐城門考古之最,共設五個門道,上筑有巍峨高大的門樓,與北面的含元殿相對。
含元殿是一組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的建筑群。龍首原上下高差十幾米,故被鑿筑成三層平臺的形制,含元殿的主要建筑物殿堂就坐落在第三層大臺之上。其次為“三出闕”的翔鸞閣和棲鳳閣,分別建在殿堂之東南和西南。大臺之南的平地是殿前廣場。自兩閣內側平地逐層上殿的臺階為龍尾道。含元殿是大明宮內第一座正殿,也是皇帝舉行外朝大典的場所,特別是大唐開元禮頒行后,元日、冬至的大朝會多在此舉行。
宣政殿和紫宸殿建坐落在含元殿正北中軸線上。目前通過現(xiàn)代抽象形式展示在公園內。
后宮園林區(qū)是皇帝及其嬪妃們居住、游玩的場地。其中占地最大的太液池鑿建在龍首原北坡平地低洼處,分為東池和西池。東池較小,略呈圓形,面積約3.3萬平方米;西池較大,呈橢圓形,面積約14萬平方米,池中建島,島上建亭。目前通過現(xiàn)代技術保護原有遺址的基礎上回復了水面,在公園里片形成一篇碧波蕩漾的湖面。
大明宮在唐朝晚期戰(zhàn)亂中破壞慘重。于天祐元年(904年)正月,隨節(jié)度使朱溫“遣牙將寇彥卿奉表請車駕遷都洛陽,全忠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下”,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淪為廢墟。
國家和省市政府為了保護好這座古代信息資料庫,在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唐長安大明宮遺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市政府在1981年設立了專門的遺址保護機構——大明宮遺址保管所。首先對麟德殿遺址本體實施了保護,并于八十年代末正式對公眾展示。
西安市政府于2007年委托西安曲江新區(qū)管委會承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按照國家、省市政府批準的《唐長安大明宮遺址的總體規(guī)劃》,經(jīng)過考古、文物保護、規(guī)劃、園林等方面的專家屢次論證,制定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方案。大明宮遺址上居住近十余萬人口的搬遷,涉及到企業(yè)、學校、醫(yī)院、文化設施(電影院)、部隊、教堂等。最終于2010年10月1日,在不休的爭議中初步建成大明宮遺址公園,并正式對外開放。